學校永遠在路上觀後感
2023-07-27 04:32:44 1
《永遠在路上》還在繼續,也許從這些「巨貪」的演繹中,可以進一步反思過去的問題所在,探尋未來的希望所在。
20xx年學校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一:
社會發展到什麼階段,黨的建設就應該推進到什麼階段。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向人民作出了「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立下了全面從嚴治黨的「軍令狀」。4年來,我們黨從轉變作風入手,通過反腐敗發力,用制度作保障,著力解決管黨治黨失之於寬、失之於松、失之於軟的問題,使不敢腐的震懾作用充分發揮,不能腐、不想腐的效應初步顯現,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正在形成。20xx年7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醒全黨,「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
從轉變作風入手,中央以上率下
風成於上,俗形於下。《永遠在路上》以習近平總書記出京調研輕車簡行,不封路、不清場為例,講述了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黨中央率先垂範、勇於擔當,全黨上下認真貫徹落實,有力促進黨風政風轉變的良好局面。但是必須看到,「四風」問題具有頑固性和反覆性,打折扣、搞變通的現象仍然不時發生。一些黨員領導幹部無視作風建設的重要性,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最終底線失守。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來表達加強工作作風建設的決心和態度。要推動八項規定精神落地生根,一方面必須做好警示教育,告誡全體黨員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嚴肅的政治紀律,觸犯了就要受到嚴肅查處;另一方面要堅持抓住「關鍵少數」,充分發揮領導幹部的示範帶動作用,自上而下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使正風肅紀紮實推進,清廉節儉蔚然成風。
反腐敗發力,「四種形態」轉變執紀理念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反腐問題上寸步不讓,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力求使反腐「上無禁區、下無死角、外無後路」,「凡腐必反,除惡務盡」。然而,懲治的目的還在於預防,《永遠在路上》專題片中介紹的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令人印象深刻。「常態」、「大多數」、「少數」、「極極少數」這四種監督執紀形態,是對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實踐的科學總結,紀檢部門在工作中堅持把紀律挺在前面,一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就要介入,根據執紀對象的問題嚴重程度對症下藥,從談話函詢到輕處分、重處分、立案審查,構建了全面立體化的監督執紀模式,更加具體地適應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形勢需要。
反腐倡廉建設永遠在路上。「四種形態」是監督執紀理念的重要創新和轉變,不僅強調了監督執紀的整體化,更加突出了監督執紀的常態化。只有面對腐敗零容忍的態度不變、猛藥去痾的決心不減、刮骨療毒的勇氣不洩、嚴厲懲處的尺度不松,堅持「抓早、抓小、抓常、抓長」,才能讓群眾更多感受到正風反腐的實際成果,築牢黨執政的根基。
制度作保障,扎牢權力的籠子
《永遠在路上》專題片中例舉的多個案件中可以看出,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執掌權力者沒有足夠的自律,又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必然導致權力的濫用。反腐敗需要標本兼治,而治本的關鍵,就在於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用剛性的硬標準和硬規則約束黨員幹部,使黨員幹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制度建設永遠在路上。制度的生命力不僅在於其系統的周延性,更在於對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加強黨的制度建設,一方面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實現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真正用制度扎牢紮緊扎密權力的籠子,讓權力規範透明運行;另一方面要不斷強化制度執行力,使黨員幹部主動學習制度、嚴格執行制度、自覺維護制度,用制度規範和約束自身的言行,做到少犯錯、不犯錯,防患於未然。
鍛造審計鐵軍,發揮反腐「利劍」作用
黨的建設,歸根到底是隊伍的建設。審計署黨組始終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工作和幹部隊伍建設,提出要努力打造忠誠、乾淨、盡職、擔當的審計鐵軍。在當前全面從嚴治黨的大背景下,更加要求審計機關從思想建設、能力建設和風險防控機制建設著手,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優、紀律嚴的審計鐵軍。
一是加強思想建設,強化黨性修養。心中始終裝著「人民」,不斷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是每一名黨員、每一名審計幹部必須堅守的初心。要教育引導審計幹部自覺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守「責任、忠誠、清廉、依法、獨立、奉獻」的審計人員核心價值觀,自覺加強理論修養、思想修養和黨性修養,做到辨迷霧、頂壓力、抗幹擾、敢亮劍,努力打造一支讓黨和人民放心的審計鐵軍。
二是提升履職能力,履行好審計監督職責。要教育引導審計幹部充分認識審計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石和保障這一基本定位和職能作用,在審計工作中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切實踐行五大新發展理念。在審計工作中,倡導置身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中思考問題、反映問題、處理問題,鼓勵創新審計組織方式和審計技術方法,切實提升審計人員的案件查辦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信息化審計能力,全面適應審計新常態,努力打造一支履職能力強、專業素質高的審計鐵軍。
三是構建廉政防火牆,完善風險防控機制。當前,審計工作節奏快、強度大、項目涉及行業多,審計廉政建設面臨的情況越來越複雜。只有探索出靈活管用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才能真正在審計一線構建起廉政防火牆。結合審計工作進度,有針對性地做好廉政檢查和廉政提醒,及時揭示和解決潛在問題和風險隱患;結合審計工作實際,動態分析廉政建設形勢,鎖定重點環節、重點人群、重點項目,提高廉政教育的針對性、預防性和實效性;探索總結審計現場重點問題處理要點等指導性手冊,便於審計人員結合實際情況辨識廉政風險點,更加有效地規範審計行為,努力打造一支廉潔自律、風清氣正的審計鐵軍。
20xx年學校永遠在路上觀後感二: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10月25日消息,大型電視專題片《永遠在路上》今天播出第八集《標本兼治》。
近年來,隨著我國反腐力度的不斷深入,反腐重點已經由黨政機關向大型央企延伸。在中央巡視組的強力巡視下,先後石油系統、電力系統、中移動系統、民航業系統、建築業系統等諸多大型國有企業先後深陷腐敗泥潭。而這些國企腐敗窩案大都與掌握行業大權的官員有關,以他們為中心形成了系統性的腐敗,這樣的腐敗網嚴重影響國民經濟的平穩,關乎著國家發展的戰略意義,絕不能小覷。
在央視播出的《永遠在路上》第八集《標本兼治》的案例,就明確表現出了能源腐敗問題的嚴重性。不可否認的是,為了國家戰略考量,能源產業都掌握在大型央企的手中,而不管主管部門領導也好,央企的領導也罷都在盯著能源壟斷的巨大利潤,於是慢慢就形成了關係複雜的腐敗網,正是這些失控的權力孽生了驚人的腐敗能量。
在警示片中,講述了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原董事長鄧崎琳、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蔣潔敏,此三人可謂極具代表性。劉鐵男掌握著審批立項大權,可謂掌握著央企的命脈,而鄧崎琳則代表著如今央企一把手的貪婪和腐朽,蔣潔敏則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曾經的一把手,雖然被調出但仍然掌控著石油系統腐敗網,在他被查後牽出了多名中石油高管。可以說,這三種人各自代表著一個群體,形成了腐敗的鐵三角。
讓人欣慰的是在這一輪的反腐行動中,中央嚴查能源系統腐敗窩案,可謂成績顯著,但同時也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如官員與央企高管勾肩搭背的問題,能源項目審批環節中權力尋租、灰色利益鏈等深層問題。權力在手,再克制的人也容易衝動,各種腐敗自然也會如影隨形。能源反腐要取得長遠的成效,歸根結底還是要將權力關進籠子,用制度化監督實現權力制衡。
因此,要杜絕國企裡的腐敗潛規則,就需要大力推進國企改革,把官員與高管不該支配的資源回歸社會、回歸公眾、回歸市場。當然,這就要求必須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勇氣與魄力,加大抓改革的決心,把制度落實到位,對腐敗採取零容忍的鐵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