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觀後感
2023-07-27 03:30:09 1
大陸、臺灣、香港的語文課本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林覺民感人至深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百年情書》觀後感一:
曾有網站做過一個調查:假如能夠穿越,你願意回到哪個時代?春秋戰國、秦皇漢武、魏晉風流……不少網友首選唐朝,令人鬱悶。盛唐氣象,八方來賀,繡花枕頭一包草。唐太宗算是一代明君,卻也認為:「四海九州,盡為臣妾矣。」臣民沒有獨立人格,不過是「臣妾」而已;茅屋為秋風所破也就罷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去不得也,哥哥!
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參加辛亥革命:那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兩次鴉片戰爭完敗於列強,1894年竟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滾尿流,「安知蕞爾微三島,竟敢橫行大九州」!內憂外患,國讎家恨,求變之切為3000年所未有;那拉氏乾綱獨斷,發動政變,仁人志士亡命天涯或喋血街頭;天地同悲,萬馬齊喑;禮儀之邦,原是人間地獄!
紀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影片《百年情書》,又在證明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危難時刻,一大批青年才俊挺身銳出,愛國不必忠君,為國家爭國格、為同胞爭人格,從三綱五常的古代奮起直追民主共和的現代文明,實乃開天闢地空前之壯舉。後人很難想像,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或生於富豪之家的華夏精英,放棄遠大前程,為了一個渺茫或即便實現也無法消受的夢想,不停地以卵擊石,拋灑熱血「灌溉於無窮」,喚醒國人,推翻了在中國施行了2000多年的帝制。
1911年4月8日,革命黨人溫生才突然刺殺廣州將軍孚琦,當局加強了戒備,預備響應廣州起義的新軍的槍機亦被收繳。黑雲壓城,鷹犬密布,大有天羅地網之勢。為準備這次起義,同盟會精英盡出,下了最大的決心,籌巨款八方奔走,運彈藥殫精竭慮,國內同志和支持革命的海外僑胞莫不張目以待。廣州起義指揮總部剩餘的100多名選鋒(敢死隊)為同盟會骨幹力量,明知不可而為之,皆願死戰。林文表示:「餘輩求殺敵耳,革命黨之血,可以灌溉於無窮,事之成敗無足深計。」專程從日本回國赴湯蹈火的林覺民坦言:「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有「炸彈大王」美譽的喻培倫更是毛髮賁張:「非幹不可,我一人也幹!」
黃興遂按原計劃,於4月27日(農曆三月廿九日)發難:當天下午5時30分,120餘名鋒由越華路小東營5號出發,直撲兩廣總督署,與十倍之敵激戰至夜。可憐寡不敵眾,孤軍無援,55位戰死,31位被捕就義,共86人遇難。「未死的同志,多已間道潛逃,四方亡命」。
報人潘達微收得七十二具烈士遺骸,合葬於廣州城南沙河馬路旁的紅花崗,後改名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毫無勝算、偏向虎山行、再向虎山行的黃花崗起義影響巨大,「一時風聲所播,全國震動」。孫中山沉痛地說:「吾黨菁華,付之一炬。」豈止是吾黨菁華,全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兒女,精英中的精英啊!
餘東雄,生於南洋巨富之家,15歲加入同盟會,是役拼殺在前,陣亡時年僅17歲,為最年輕的一位黃花崗烈士。林修明亦生於南洋錫礦富商之家,1907年任教於三堡學堂,葉劍英為其弟子。「劍英有雲,修明實影響其人生之第一人也。」廣州之役,林修明力戰而死,年僅25歲。若林覺民、喻培倫、林文、方聲洞等皆為獨當一面之將才,竟衝鋒陷陣,玉石俱焚,令人痛惜。
「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心,乃大興奮,怒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林覺民「定能感動同胞」的希望沒有落空:聽聞噩耗,湖北的革命黨人「憤求速進」,當即著手準備再次發難。1911年10月10日,黃花崗起義過了不到半年,便爆發了埋葬清王朝的武昌起義。國人的自由之路,每一小步都灑滿了殉道者的鮮血。
大陸、臺灣、香港的語文課本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林覺民感人至深的《與妻書》:「意映卿卿如晤----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
「意映卿卿如晤」,林覺民這封給妻子及其所深愛的華夏民族的情書,開篇即令人不忍卒讀。一位懷必死之心的志士哪來的這般柔情蜜意?「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真的愛你,真的不想讓你和兒女以及同胞們在黑暗、恐懼中生存、長大;「勇於就死」者,「為天下人謀永福也」!
辛亥革命不同於歷史上的諸多農民起義,那是一場真正的革命,為了民主共和、為了陌生人的幸福而浴血奮戰,英雄輩出、勢不可擋,是最值得華夏民族紀念和驕傲的年代:碧血黃花薦軒轅,天若有情天亦老。
《百年情書》觀後感二:
低成本製作,比廣電總局還主旋律的電影頻道出品,影片似乎拍成這樣就屬不易,於是評價「還行」,可惜這評價的無奈本不該在我們對於一部電影的評價體系內。
主創們拍得很認真,讓我有些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感慨;鏡頭也確有電影感,和一般的電視電影也有所區別,但就是無法打動我。雖然沒有快進,但總是走神,努力調動自己的淚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極,想來看《辛亥革命》時林覺民這段,都落下淚來。
首先是結構問題。不知是劇本階段就在開場如此繁複,抑或後期剪輯時想出些花活兒,倒並非能否看懂的問題,而是這刻意的結構沒有提供任何積極觀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問題。24歲就就義的林覺民與兩年後抑鬱而終的陳意映,這本應是悲情而浪漫的一個舊時代有熱血的青偶戲,可惜我看不到他們的「情」。中國彼時的滿目瘡痍是我們在學校歷史書上學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現,林覺民到底看到的、體驗到的是什麼?難道僅僅當年先生一語就使這些青年們赴湯蹈火?這也缺一個「情」字。與其將如此之多的筆墨給予林覺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師,倒不如落幾筆他們周遭的世情,一點小事件就能凸顯當時的國將不國。舊時人端莊守禮,但那是人前的守則,我也期待小夫妻於人後的憨笑嗔罵、耳鬢廝磨,他們未分離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一個溫和有禮,一個賢良淑德。於國少情,於家薄情。
我實在不想質疑主創的才情,只能質疑是否編劇與導演太過於恪守頻道的審美,於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懷疑創作者對待題材的態度,太似被逼的命題作文,因為沒有獨有的情感與態度,於是結構再反覆,也是流水帳寫就下來。
三是人物塑造問題。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熱血青年卻如同一個模子刻就出來一般,人與人似無性格差異、背景區別,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許的小戀人,這組人物本應是林覺民與陳意映的最佳關照,卻在片中徹底淪為廢筆。
四是演員問題。不想就此太過評論,因為這其中也摻雜製片方的發行考慮與導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於生活,若無情感,不如背身決絕離去;於創作,若無情感,不如擱筆。
《百年情書》觀後感三:
只是有個印象,知道以前歷史上講中國近代史提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當時總想著怎麼在歷史人物頭像上作畫,卻沒一點治學的心境。直到看了電影,才對這個歷史人物背後的故事有了些許的了解。
整個影片配樂畫面尤其是描述林覺民和陳意映日常生活片段的時候,透出的更多是那種溫婉的氣質,很細膩,很舒服。演員的挑選也很到位,王柏傑年輕、帥氣但沒有那種太過的豔麗感,蔣夢婕戲中的表現溫婉大方,很有大家閨秀的氣場。
更佩服的還是二十出頭的年紀下,林覺民那種有著超出他年紀的憂國憂民,甘為國捐軀的豪情和那個時代下只有飽讀詩書之士才能有的言語表達和想法。難怪在被捕後,兩廣總督張鳴歧親審林覺民才發出這樣的感嘆:「惜哉,林覺民!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
事過百年,提及此事,無不為這能影響下一個百年的愛情之書所表達的思想所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