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柱結算法和龍門帳(四柱清算中的四柱是指)
2023-07-25 19:00:11 2
會計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自學習會計以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上,對於會計的發展史始終沒有去很認真的了解下,今天突然有興致就在網絡上搜了一下,簡單整理了和大家分享下~~
1.古代會計發展階段:
文明古國,如中國、巴比倫、埃及、印度與希臘都曾留下了對會計活動的記載。當時的會計基本上只是些簡單的記錄,複式記帳也還未出現,是會計的雛形。
2.近代會計發展階段:
一般認為近代會計始於複式薄記形成前後。1494年,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在《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中專門闡述了複式計帳的基本原理。——這是會計發展史上第一個裡程碑。
工業化革命後,會計理論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發展,從而完成了由簿記到會計的轉化。
PS:1854年,蘇格蘭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許會計師協會,這被譽為是繼複式簿記後會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3.現代會計發展階段:
「公認會計準則」(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的「會計研究公報」(ARB)的出現為起點。這一會計發展階段,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都取得驚人的發展,標誌著會計的發展進入成熟時期。
此外,管理會計也從傳統、單一的會計系統中分離出來,是會計發展史上的第三個裡程碑。
我國的會計發展階段同大多數國家一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原始記錄計量、單式簿記和複式簿記。
大約在西周王朝前後,我國進入了單式簿記階段。 我國《周禮》中有會計官職的設置,如「司會」,掌管國家和地方的財產物資。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冊」,即「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還剩下的」。
進入12世紀後,南宋設置了「審計院」,明朝時又出現「都察院制度」、財物出納印信勘合制度、黃冊制度,還有繼承兩宋之制所實行的《會計錄》編纂制度與錢糧「四柱清冊」編報制度等都是中國會計發展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與此同時,在公元1O世紀至15世紀中葉,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和資本經濟萌芽在沿海地區的出現,中國的民間會計也有了一定發展。以「四柱結算法」為核心的中式會計的方法體系建立完善,並且帳房組織制度已經形成,故中式會計在當時世界會計發展史上佔有一定地位。明末清初還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法」和「天地合帳法」等記帳方法。
但是,從15世紀中葉起,中國在會計方面的發展開始落後於西方國家,會計的發展向著西方經濟發達國家為主導地位的方向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會計在吸收西方會計精華的同時,自身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會計相關制度不斷的完善,2009年1月1日起實行了新會計準則,說明中國在會計理論與實踐方面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四柱結算法
「四柱結算法」原理及其發展歷程
「舊管」、「新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會計結算方法——四柱結算法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們和「開除」、「見在」一起構成了「四柱結算法」的基本要素。「舊管」的基本含義即「期初餘額(或上期結存)」,「新收」的基本含義即「本期增加額」,「開除」的基本含義即「本期減少額」,而「見在」的基本含義則為「期末餘額」。四柱結算的基本公式為「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因此用現代的話來講,「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就是進行會計核算及會計結算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們比喻為支撐大廈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結算法」。
根據專家的研究考證,在中國唐代中期的官廳會計核算中,已有了「四柱」基本名目的運用[3],開始由「三柱結算法」向「四柱結算法」過渡。從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及長興二年(公元931年)沙州淨土寺編制的年終會計結算帳單中已可以看出「四柱結算法」在唐代後期業已創立,並在一定範圍內得到運用。沙州淨土寺為唐代傳下來的古老寺院之一,後唐同光三年距李唐王朝滅亡僅十八年,後唐長興二年亦僅隔二十四年,故該寺後唐年間的會計水平及對「四柱結算法」的運用,可以說與唐代後期的水平基本一致。
由於晚唐時期皇帝對佛教的迷信,當時寺院的規模一般較大。寺院的收入來源複雜,如莊田收入、園稅收入、放債收入,交易收入,以及散施收入等。另外,支出也比較複雜。在唐代的寺院中,每到年終結算之前,一般由寺院的最高領導者——方丈主持全院的會計核算年終工作會議——「算會」,對「直歲」(即寺院裡的主管會計)一年來經手的帳目進行全面的審核,並由直歲編制收支會計結算報告,即「錢物帳」。在舊曆年正月寺院眾僧聚會之時,由直歲將其所編帳單在全體僧眾面前當眾宣讀,以解除直歲當年的責任。在考古發現的一份後唐長興二年沙州淨土寺直歲願達所編的會計報告中,已經可以發現運用「四柱結算法」核算財物的基本思想萌芽。該份會計報告內容總體上分為六個方面:
1.本年(公元930年至931年)寺院財物總況。在報告人本年度經手的全部收入中,包括「承前帳」(即舊管)及「自年新附入」(即新收)兩部分。兩項合計數為1803.005碩[4],合計數之下依次排列各項實物的「舊管+新收」的數量。
2.「承前帳(舊)」(即舊管)部分。依次排列「舊管」各項財物的數量,本項合計數為1549.765碩。
3.「自年新附入」(即新收)部分。這一部分除依次排列各類實物的新收總數之外,還抄錄有各項實物收入的明細數目,並逐項說明本年各項收入之來源,本項合計數為253.24碩。以上「舊管」+「新收」=1803.005碩。
4.破用(即開除)部分。開除之數的排列順序與新收部分相同,亦先總數,後明細數目,各項支出一一交待其開支原因,本項合計數為324.751碩。
5.本年財物結存(即見在)部分。根據以上三柱之間客觀存在的經濟關係,按照「四柱結算法」的處理方法,對寺院一年來經濟活動結果進行總的結算。其結算公式實際運用情況如下:
「承前帳(舊管)」+「新附入」(新收)-破用(開除)=見在
即: 1549.765+253.24-324.715=1478.29碩
「見在」各類實物的數量,亦按照「四柱結算法」公式逐項計算之後,依次排列。
6.會計報告的結尾。按照當時官方、民間大體通行的報告格式,說明以上帳目已經過「算會」審核無誤,現將其結果公諸於眾,以待批准核銷。
這份會計報告以「四柱」為基本格式,以「四柱結算法」為基本方法,系統地反映了寺院一年來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及其結果。既有總括反映,也有明細反映,且以總合控制明細。收入有源,支出有因,且計算結果正確,條理比較分明。可以說這已是一份比較完善的四柱式會計報告清單。
不過,從「四柱」的名目方面考察,在唐末和後唐時期,「四柱」的名稱還比較凌亂,除「見在」一柱外,其餘三柱尚無統一的名稱。說明這一時期的「四柱結算法」尚處於創立、運用的初期階段,還顯得比較粗陋,還有待於在實際運用中不斷加以改進。
「四柱結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運用,並走向成熟。目前所見到的關於宋代「四柱」記載的最早文獻記錄源於《文獻通考》卷二十三《國用一》:「止齋陳氏[5]曰……淳化五年十二月,初置諸州應在司,具元管、新收、已支、見在錢物申省。」淳化是宋太宗的年號,淳化五年即公元994年,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早在10世紀末「四柱結算法」就在宋代官廳會計核算中得到了普遍的運用。而且名目劃一,簡明扼要,在實踐中「四柱結算法」不斷得到發展,逐步趨於完善。止齋陳氏所講淳化五年編制「四柱」式會計報告呈送中央,並非第一次,而是「四柱結算法」運用的繼續。止齋陳氏所講「元管」、「已支」、「見在」為我國「四柱」名目由不定稱到定稱的過渡階段的提法。根據現有史料考察,到宋哲宗統治時期,「四柱」的名目就已經發生了變化,「元管」改作「舊管」,「已支」改為「開除」,四柱名目劃一,也基本上成為後來通用的「四柱」名目。
「舊管+新收-開除=見在」的公式在宋代開始定型,並得到普遍運用。由於這一公式自「四柱結算法」產生之日起便在官廳與民間會計中得到普遍運用,人們通過它計算一定時期的經濟活動的結果——見在結存數,故後世之人把這一公式稱之為「四柱結算法」的基本公式,或基本方程式。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出於管理經濟的實際需要,人們在「四柱結算法」基本公式運用的基礎上,逐步取得了新的進展。為了比較財政收支,掌握國家的財政收支狀況,當時的人們逐漸學會運用「四柱」之間的平衡關係,作為考核和檢查的手段,在「四柱結算法」基本平衡公式的基礎上,通過移項又產生了以下兩個平衡公式:
四柱平衡公式:舊管+新收=開除+見在
四柱差額平衡公式:新收-開除=見在-舊管
上列公式的運用,標誌著我國「四柱結算法」已經發展到了成熟階段,也代表了宋代會計核算的最高水平。
宋代要求各級官吏按照 「四柱」格式向中央和皇帝編制會計報告,包括年報、季報和月報,分別反映各種物資的「原」(元),「入」、「出」、「存」情況。南宋時,對各部門所編制的「四柱」式會計報告,還統一頒行了專門的格式,要求各部門必須遵照格式編報,不得違反章法。如各倉申報錢帛、糧草的會計報告一律採用「四柱」式,各轉運司所編制的會計報告,亦須採用「四柱」式;負責飼養官馬的部門,每季所編會計報告,必須按「舊管若干」、新收若干」、「死失若干」(即「開除若干」)和「見管若干」列示各類馬匹數目。更有意思的是,當時呈報的各種名籍,也規定用「四柱」式,如關於各州和尚、道土的名籍,也必須用「舊管若干」、「新收若干」、「開除若干」和「見在若干」的格式編報。宋代這種在全國範圍內統一編報格式、編報內容和明確提出編報要求的作法,不僅體現了在「四柱結算法」運用方面的顯著進步,而且體現了我國官廳會計編報制度、會計報告方法的顯著進步。這也是前所未有的進步。
到元、明、清時代,不僅「四柱結算法」的運用和影響擴大到會計核算的各個方面,而且出現了對這種專門方法的總結,人們開始把會計核算方法方面的問題上升到理論上加以認識。在元代,手工業者、商業經營者在結算帳簿時,各會計科目須按「四柱」列示數據,並按「四柱結算法」的基本公式求計本期餘額。年報、月報也必須按「四柱」歸類。明代從帳簿到各種會計、統計報表,以及各種名籍的編制,均以「四柱」為基本格式。清代時「四柱」法已普及到憑證、盤點清單等各個方面;光緒年間,出現了會計報告的最新格式——「四柱報告表」。在官廳會計中,凡考核財政收支是否平衡,必然採用四柱平衡公式和四柱差額平衡公式。
「四柱結算法」的歷史地位
「四柱結算法」的創立和運用,是我國唐宋時代在中式會計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是我國古代的會計工作者在管理社會經濟實踐中創造的科學結算方法,它的產生、運用和發展完善,在會計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宋代到清代,「四柱結算法」在實際運用中,已成為系統反映王朝經濟活動或私家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科學方法,成為中式會計方法的精髓。它集中歸結了中式會計的基本原理,是中式會計方法的精髓。
「四柱結算法」的發展完善與普及運用,不僅為我國會計分析方法的產生創造了基本條件,而且為我國由單式記帳發展到複式記帳奠定了基礎。在「四柱結算法」的影響之下,我國明末清初,出現了中國固有複式記帳法的早期形態——「龍門帳」;也是由於「四柱結算法」和「四柱」式會計報告編制方法的影響,這個時期在民間會計中產生了中國固有的複式記帳法——「四腳帳」。
「四柱結算法」的創立、運用,是中國會計對世界會計方法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它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會計核算,都曾有過重要影響。1494年盧卡·帕喬利在其《數學大全》一書中列示出「一人所有財物=其人所有權總值」的平衡公式,標誌著西式平衡結算法的創建完成。西式平衡結算法與中式「四柱結算法」的形式雖然不同,但原理和作用卻大致相同。如果把西式平衡結算法產生的時間確定在13世紀的話,那麼,我國「四柱結算法」的創立和運用,比西式平衡結算法的出現要早好幾百年,在世界會計發展史上,這一方法一度處於領先地位。我國的「四柱結算法」,不僅得到世界會計史學家的肯定,而且普遍受到世界會計學者和研究者的重視。
古代帳本都寫什麼?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錄的記帳方式出現在商代,採用的是單式記帳法,通俗而言就是我們所說的流水帳,它對經濟收支事項的記錄採用文字敘述方式。當時的記錄已有專門的帳簿,稱為「冊」,是一種用麻繩把竹片串在一起的「帳簿」。雖然那時的單式記帳是極其簡單的,但它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所創造的中式會計,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偉大創舉。
就單式記帳法來看,早期如西周、春秋戰國時人們的會計思想還是處於混沌狀態,記錄中只出現物品的種類以及數量的多少,尚未明確收支的區別。到了秦朝,出現了明顯的記帳符號「出」、「入」。西漢時期的單式記帳法中「出」、「入」在會計記錄中已經被廣泛採用,且這些符號一般都固定在帳本的首位。到了唐宋時期仍沿用此法,但民間會計已出現了複式記帳法的萌芽。
在明清時期,我國民間先後產生了兩種有代表性的複式記帳方法:龍門帳法與四腳帳法。龍門帳法產生於明末清初,核算重點是總帳,涵蓋了比較健全的會計報表內容,以「收」、「付」為記帳符號,將經濟業務分為「進」(收入類)、「繳」(費用類)、「存」(資產)、「該」(資本和負債)四類,其關係為:進-繳=存-該,並設有進繳結冊(損益類報表)與存該結冊(資產負債類報表)。
四腳帳法則比龍門帳法更為完善一些。「四腳帳」的盈虧計算所運用的公式為:紅利(虧損)=毛利-(費用+稅金+損失),已與現代商業會計利潤(虧損)計算所運用的公式基本相同。這一公式較為明確地表現了商業企業利潤的構成,為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帶來了便利。在世界會計發展史上,會計學者、會計工作者曾經建立了多種平帳方法,中國的「四腳帳」所採用的「天地合」平帳法便是其中的一種,它突出地表現了中式會計的特色。同時,這種帳法的基本做法與西式複式簿記方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四腳帳法的應用是我國會計發展的一次重大轉變,它把中式會計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是中國古代會計發展史上的光輝篇章。.
結算方式的改進
中國會計結算方式發展也是較早的,其中兩種比較典型的結帳法之一的「三柱結帳法」應用時期約從商代後期至秦代,而從秦代以後,則進入另一方法——「四柱結帳法」的產生與應用時期。
「三柱結算法」的公式為「入-出=餘」。而「四柱結算法」公式為:「舊管+新收-開除=實在」。「舊管」指的是期初餘額,「新收」指的是本期增加數,「開除」指的是本期減少數,「實在」指的是期末餘額。這四方面的經濟活動,反映了全部收支結餘的內在聯繫。它與現代的會計結算式相同。由此公式演變的各種會計計算目前還在廣泛地運用。「四柱結算法」的出現亦是中國會計發展史裡程碑式的事件,其先進程度遠遠超過西方的水平。
我國會計發展史上的"四柱結算法"和"龍門帳"分別是指什麼含義
「舊管」、「新收」,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會計結算方法——四柱結算法中的重要構成部分。它們和「開除」、「見在」一起構成了「四柱結算法」的基本要素。「舊管」的基本含義即「期初餘額(或上期結存)」,「新收」的基本含義即「本期增加額」,「開除」的基本含義即「本期減少額」,而「見在」的基本含義則為「期末餘額」。四柱結算的基本公式為「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因此用現代的話來講,「舊管、新收、開除、見在」就是進行會計核算及會計結算的四大要素。古人形象地把它們比喻為支撐大廈的四根支柱,缺一而不可,故名「四柱結算法」。
中國古代是怎麼記帳的
西周時代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採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帳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通過「舊管(期初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見在(期末結存)」的平衡公式進行結帳,結算本期財產物資增減變化及其結果。這是中國會計學科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成就。
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它把全部帳目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四大類,運用「進-繳=存-該」的平衡公式進行 核算,設總帳進行「分類記錄」,並編制「進繳表」(即利潤表)和「存該表」(即資產負債表),實行雙軌計算盈虧,在兩表上計算得出的盈虧數應當相等,稱為「合龍門」,以此核對全部帳目的正誤。
之後,又產生了「四腳帳」(也稱「天地合帳」),這種方法是:對每一筆帳項既登記「來帳」,又登記「去帳」,以反映同一帳項的來龍去脈。「四柱清冊」、「龍門帳」和」四腳帳」顯示了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核算收支方式的發展,體現了傳統嚴謹的中式特色。
龍門帳的模糊考證
李寶震老先生認為龍門帳產生於明朝末年(約在公元1640年前後),創始人是山西幫商人富山。李老特別聲明是「據說」,但沒有講清楚據誰所說,沒有詳細說明有什麼依據。查閱李老所撰寫的有關文獻,他一直實事求是地堅持「據說」,實際上,李寶震先生並沒有親自把這個問題徹底考證清楚。
王建忠先生與李寶震先生的觀點及其結論基本一致,亦承認龍門帳的創始時間是明末清初,創始人是富山,不同的是李寶震先生聲明是「據說」,而他的弟子卻言之鑿鑿,而且還說龍門帳的創建原理是「四柱清冊」,不知其依據何在?
趙友良先生首先介紹說現代學者都認為龍門帳是清初學者傅山所始創,他本人曾經有過懷疑,只是在讀了章太炎先生的顧亭林(炎武)軼事後,才「疑竇頓釋」。章太炎先生又是如何考證傅山創建龍門帳的呢?趙老引用章太炎先生的原話說:「近聞山西人言,亭林嘗得(李)自成窖金,因設票號,屬傅青主主之。始,明時票號規則不善,亭林與青主更立新制,天下信從,以是饒於財用。清一代票號制度,皆亭林、青主所創也。」緊跟著趙友良老先生就認為:「所謂的'票號規則'、'票號制度'以及更立的'新制',包括票號的匯劃結算、帳務處理、盈虧計算等一系列的經營管理制度。龍門帳是這些制度中最重要部分,……。」因為章太炎先生之說僅僅是根據「山西人言」,趙老也覺得「可能有人以為未必可信。」只好推斷:「太炎先生是一位治學十分嚴謹的國學大師,他所謂'山西人言',雖未明指是何人所言,但決不會是道聽途說之言。」這等於說理論界經常引以為據的「趙老考證」實際上就是:趙老聽章太炎說,章太炎聽山西人說,至於聽哪個山西人說,太炎先生沒有說清楚。他沒有說清楚,人們也不能懷疑,因為他治學嚴謹,不可能道聽途說。這樣的推論好像有失嚴謹,不合邏輯。
湯云為、錢逢勝肯定龍門帳的創始人就是傅山。湯、錢所謂的傅山,從所介紹的內容看無疑是學者傅山,只不過湯、錢把山西陽曲誤寫為山西曲陽,這可能是筆誤。需要研究的是,湯云為、錢逢勝沒有說明他們是依據什麼資料肯定龍門帳的創始人就是傅山,但他們卻明確提出龍門帳是為了改善票號的經營管理而設計的,後來才被逐漸推廣到工商企業。結合前後文分析,他們的依據恰恰就是趙友良老先生推論式的考證。
郭道揚先生在修《會計發展史綱》時,認為龍門帳的創始人是山西商人「富山」,而此「富山」就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思想家傅山。他還作了大膽的推測,之所以把「傅山」說成「富山」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相傳有誤;另一種可能則是後世為圖吉利諧音互代。為了進一步論證自己的結論,郭道揚先生在編寫《中國會計史稿》時,也與趙老一樣引用了章太炎先生的《太炎文錄續編》中的一些稗史資料加以佐證,對傅山經營票號、創設龍門帳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從引用的資料看,太炎先生也不過是根據民間傳說,演義了一個顧、傅利用李自成遺金,創建票號,積蓄實力,以圖復明的故事。顧炎武與傅山先生有較深的交情,但也不能沒有任何資料就臆斷他們搞過票號。
筆者認為,「傅山」誤認為「富山」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大學者傅山在山西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在三晉大地上研古、治學、行醫、傳道,為後人立下一塊又一塊的碑,寫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留下了一幅又一幅的字,他的詩、書、畫、醫精妙絕倫,其才華之全,專業之深,至今無幾人堪比,堂堂一世英名居然讓人誤傳,是不可思議的。至於諧音互代更有些牽強附會,高雅脫俗的傅青主怎麼會為圖吉利諧音「富山」?他的後世也不會庸俗到隨隨便便拿一個俗不可耐的「富山」來替代聲名顯赫的傅山。
所以,此「傅山」非彼「富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