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五十章(道德經注釋十)
2023-07-26 05:35:39 1
道德經第五十章?【原文】載營魄抱一①,能無離乎?專氣致柔②,能嬰兒乎?滌除玄覽③,能無疵乎④?愛民治國,能無知乎⑤?天門開闔⑥,能為雌乎⑦?明白四達⑧,能無為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道德經第五十章?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道德經第五十章
【原文】載營魄抱一①,能無離乎?專氣致柔②,能嬰兒乎?滌除玄覽③,能無疵乎④?愛民治國,能無知乎⑤?天門開闔⑥,能為雌乎⑦?明白四達⑧,能無為乎?
【注釋】
①載:語助詞,無實義。一說同「哉」,句尾語氣詞,應屬上章。營魄:身體和靈魂。寄託之處叫營,古人認為肉體是靈魂的寄託之所,所以把肉體叫做「營」。一說「營魄」即靈魂的意思。抱一:結為一體。道家反對魂不守舍的行為,後來的道教還把這一觀點發展為重要的養生方法。
②專氣致柔:專一精神,以達到柔弱狀態。氣,精神。《孟子.公孫丑上》:「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③滌( di )除玄覽:清除塵垢,保持心靈的清明。滌,洗。玄覽:指心靈。高亨《老子正詁》說,「覽」應作「鑑」,鑑,鏡子,比喻能觀照萬物的心。
④疵( ci ):毛病,錯誤。
⑤知:同「智」。
⑥天門開闔( he ):大自然的變化。天門,指自然。一說指耳目口鼻。開闔,即開閉,比喻變化。
⑦雌:柔雌,柔和。
⑧四達:處處通達明白。【譯文】
使身體和靈魂結為一體,大概能夠做到不相分離了吧?專一精神以達到柔弱狀態,大概能夠像嬰兒一樣了吧?清除塵垢以保持心靈的清明,大概能夠不犯錯誤了吧?愛民治國,大概能夠不使用智慧了吧?在自然的變化之中,大概能夠安居於柔雌的狀態吧?明白通達,大概能夠做到清淨無為吧?
【原文】
生之畜之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③。是謂玄德④。
【注釋】
①畜( xu )之:養育萬物。畜,養。之,代指萬物。
②為而不恃( shi ):幫助萬物而不佔用它們。為,幫助。恃,依賴。引申為佔用。
長而不宰:使萬物順利生長而不做它們的主宰者。是謂玄德:這就算是高尚的品德。是,代指以上做法。玄,高深,高尚。
【譯文】
(聖人)幫助萬物繁殖、生長,生養了
萬物卻不據為己有,幫助了萬物卻不佔用它們,成就了萬物卻不做它們的主宰者。這可以算是高尚的品德。
【賞析】
人類被稱之為萬物之靈長,主要是因為人類擁有思維和意識,能夠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但是,人的靈魂和意識能發揮的作用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時常犯錯,並為此懊悔、痛苦,常常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也會有「カ有餘而心不足」的體會。在這一章中,老子便對此提出了他獨特的看法。他以六個排比式的反問提示人們,要解除這種痛苦就必須達到「玄德」的境界。而所謂的「玄德」在譯文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也就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德行為準則,即人們立身處事奉行的宗旨以及修身進德所要達到的境界。老子認為人類之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人類的靈魂和肉體經常處於分離的狀態。當人類的精神(靈魂)想像出許多肉體無法承受的事情,就會造成痛苦和災難;當靈魂的翅膀無法帶著沉重的肉體一起飛翔時,我們就會無奈、痛苦和彷徨。嬰兒沒有痛苦,是因為嬰兒不諳世事,頭腦混沌,不知何物為何物,何事為何事,一切順應人的自然本性。聖人沒有痛苦,是因為他已經歷了痛苦的階段,因為不想再痛苦下去,明智地選擇了與大道同行,做到了心底明淨,無欲無求。他們的靈魂與肉體都是統一的。因此,我們要想生活得無憂無慮,就要保持身心平衡,順其自然。很多時候,無知的嬰兒正是我們要學習的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