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為什麼寫揚州(是對揚州風物與城市印象的重拾)
2023-07-18 15:32:58 2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裡,盡薺麥青青……。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姜夔·《揚州慢》
這是南宋音樂家姜夔蜚聲詞壇的作品《揚州慢》,令詞人魂牽夢縈的、流連忘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正是揚州。詞人口中的「杜郎」指的是唐代詩人杜牧,形容揚州風光的詞語「竹西佳處」也是從杜牧的詩句「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中化用而來。
揚州風光
位於淮水之南和長江之北的揚州,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江南名城。早在唐代,揚州就以水陸交通縱橫,工商業發達、文化旅遊繁榮而聞名海內外。
南宋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如是分析揚州繁榮的原因:「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
唐代揚州的繁榮也體現在文化與出遊方面,如《唐闕史》中就記載:「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輝羅耀烈空中。」
揚州坐落在與鎮江相對的長江北岸,是一座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揚州春秋為古邗國。據《左傳·哀公九年》記載,吳王夫差「吳城邗,溝通江、淮」。這裡的邗城,就是揚州最早的名稱,揚州從此春秋時代就邁開了城市發展的步伐。
西漢文、景之際,吳王劉濞曾經在揚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這一舉措促進了揚州的經濟文化繁榮。吳王劉濞進一步開通鹽河,東通海陵倉,揚州水陸交通形勢的雛形初步形成。
隋開皇九年改稱揚州,隋煬帝利用邗溝開通了大運河,把黃河、渭河、長江連接了起來。大運河成為繁忙的水上要道,成為連接南北糧運與鹽運的交通樞紐。
唐代揚州是糧、草、鹽、鐵的運輸中心,也是南北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國外來的商人很多在揚州經商,有的甚至定居在這裡,使得揚州成為了商賈雲集、繁華富庶的商業城市。正如《新唐書》記載的那樣,此時的揚州已是「雄富冠天下」的國際大都會。
商業的繁榮也帶動了文化旅遊產業的繁榮,此時的揚州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它已經成為一種記憶、一種情懷,深深烙進了人們的心中。
揚州,詩歌史上繞不開的一座城市。詩人們似乎格外鍾情揚州的浪漫形象與城市風光,他們之間有一種默契的關聯。
當他們的足跡穿行在揚州繁華的大街上,當他們的舟船徜徉在每一條如絲帶一樣的河流裡,當他們在月色皎潔的夜晚流連渡口煙柳時,一首首流淌著城市印記與色彩的詩歌總是在他們的才情驅動下應運而生。
李白送別友人去揚州時,寫下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徐凝來到揚州,被夢幻的夜色深深吸引,寫下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張祜在揚州遊賞時,寫下了「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所有的普通景物在他們的作品中都被賦予了靈性和情感,恍惚間讓人相信了一切都可以這麼美好。揚州自然也就成為了文人墨客飛揚才情、渲染筆墨的理想之地。
揚州的小橋明月、渡口煙柳、城市風光等浪漫的形象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仿佛潛在詩人心底的夢境,猶如一種情結,使揚州的形象以詩歌文字的形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這些詩句描寫的雖是尋常景物,但卻惹得多少人為之心旌蕩漾。普通的明月、橋、簫等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極具地方風味的感情色彩。揚州的城市符號也滲透在它們身上,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了當時揚州的文化旅遊的繁榮形象。
杜牧書影題跋像
而在這諸多的描寫揚州風物的詩歌作品中,不得不提一下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關於揚州映像與記憶的詩歌《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杜牧於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受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邀約,到揚州擔任推官,這是一個正七品的官職,相當於地方法院的院長,後來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
由於工作相對清閒,杜牧一有閒暇,便飽覽揚州的風景名勝、探訪揚州的人文古蹟。在揚州期間他和當時在幕府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韓綽風流倜儻,文採斐然。兩人一見如故,又在同一個地方上班,工作之餘,他們攜手同遊揚州,談詩論文,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兩年之後,三十三歲的杜牧被朝廷調任監察御史,所以在這一年杜牧離開揚州,到長安任職。到長安不久後,他就寫了這首詩寄送給韓綽。
多年之後,當杜牧聽聞友人韓綽去世的消息後,傷懷不已,還寫下了一首悼念的詩作《哭韓綽》:「平明送葬上都門,紼翣交橫逐去魂。歸來冷笑悲身事,喚婦呼兒索酒盆。」由此也可見當年在揚州期間兩人的友情。
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一詩,開篇兩句「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詩人從大處落墨,勾畫出遠景,回憶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風光:
青山逶迤,在天際間若隱若現、綿延起伏;綠水悠長,如綠絲帶一樣環繞揚州,綿延流淌。眼下雖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溫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滿生機吧。
「隱隱」和「迢迢」這一對疊字,不但描繪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揚州風光,而且寓示著詩人與友人之間隔著千山萬水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仿佛還蕩漾著詩人思念揚州的似水柔情。
「隱隱」與「迢迢」的疊詞連用,「秋盡江南」與「草未凋」之間的轉折,更讓詩歌構成了一種抑揚頓挫的旋律,悠揚婉轉的聲調,讀來朗朗上口。
詩人翹首遙思、回憶揚州:揚州的一山一水、揚州的風物人情想來是如此的親切,昔日和友人遊賞揚州的情景歷歷在目,在無形中詩人的感情也表達出來了。
宋代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這句詩的言外之意。
此時雖然時令已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舊秀麗嫵媚。正由於身處北方的詩人不堪晚秋的蕭索景象,所以他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也越發懷念遠在熱鬧繁華之地的揚州朋友了。
揚州雖然地處長江北岸,但氣候風物,與江南別無二致。「煙花三月下揚州」、「春風十裡揚州路」的詩句正表明揚州是四季如春、花團錦簇的美好景象。
而詩人此刻雖然身在長安,千山萬水的阻隔卻並沒有減弱他對揚州的回憶,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將揚州視為風光綺麗的江南了。
「草未凋」與「青山、綠水」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揚州秋天那仍然生機勃勃、明麗斑斕的特徵被詩人用詩意的手法表現了出來,宛如畫卷。
詩人非常懷念繁華的舊遊之地,在回憶與想像中還原了揚州完美的畫面。這兩句特意渲染出揚州山清水秀、草木常綠的清秋景色,正是要為下兩句想像中的生活圖景提供美好的背景。
揚州佳景無數,詩人記憶中最美的印象則是揚州的橋,以及在橋上賞月的情景。更何況當地名勝二十四橋上還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的三、四兩句美景落到昔日同遊的好友韓綽身上,點明詩題中的寄信情義。
詩人也趁此表現出揚州特有的風光美景,和自己對它的懷念遙想,詩人將回憶之地集中到「二十四橋明月夜」這一特定的情景上,因為此景最能集中體現揚州風光的繁華獨特與浪漫美麗。
作為江南水鄉的揚州,「橋」是連接水陸交通,穿梭跨越城市的紐帶,所以橋自然而然成為了水鄉揚州最常見的一種景物。站在橋上,臨水賞月,這樣的閒情逸緻正是揚州休閒的文化旅遊方式的體現。
文學作品中的城市意象是通過作者對某一城市在特定的時期出現出來的城市面貌進行抽象概括,用特定的文字符號表現出來,然後再呈現在人們眼前。杜牧詩歌中的「橋」正是揚州的城市形象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代表作品。
此時杜牧不在揚州,在千裡之外,以詩為信,遙寄友人。二十四橋在這裡其實是虛寫,是杜牧回憶自己在揚州的生活:與友人韓綽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到揚州的橋上賞月遊玩情景。
活用數字是杜牧寫詩的一大特色,他喜歡用數字來摹寫景物的數量。如在另一首與揚州有關的詩作《遣懷》中,詩人寫道:「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杜牧在揚州任職的時間前後僅有三年,而「十年」的說法只是詩人表情達意的一種藝術手法,只是為了突出時光如梭,歲月如流的感慨而已。另一篇名作《江南春絕句》中也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所以此詩中的二十四橋,只是泛指揚州橋多,看似確數,實為泛指。後代文人中有不少將揚州二十四橋作為城市符號與代名詞的作品,如宋代著名詞人周邦彥《玉樓春》中的「天涯回首一銷魂,二十四橋歌舞地」。
二十四橋,在後代文人筆下,已經成為一種意象,一種抒發文人獨特內心情感的手法:亦或是對揚州的讚美與嚮往;亦或是對往事的懷念與追憶;亦或是表達物是人非的內心惆悵之情。
詩中的「玉人」二字,既可以形容美麗的女子,又可比喻俊美的才郎。從杜牧寄贈詩的章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詩人口中的「玉人」其實指的正是他的好友韓綽。
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當此秋盡之時,每夜在何處教歌女學習音樂器材的吹奏技法。
這樣的表現手法,不僅使韓綽風流瀟灑的形象依稀可見,兩人深厚的友情也得以重溫,而且調笑之中還流露出詩人對自己「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的喟嘆之情,從而使此詩平添了許多韻致。
這首詩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橋上的美麗傳說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女的恍惚印象,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
人們仿佛聽到悠揚的簫聲飄散到橋下面流著月光的河水中,嗚咽的簫聲與波光微動的河水交織一起,共同奏響了一曲揚州浪漫夜晚的序曲。人們也仿佛聽到動人的蕭聲迴蕩在揚州的青山綠水間,蕭聲與水鄉的景色組合在一起,為揚州夢幻般的氤氳的夜晚增添了一支月光曲。
作為一種樂器,「簫」在揚州的各個角落和作品裡隨處可見,但此時的「簫」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樂器了,它成了揚州音樂文化娛樂產業繁榮的象徵。在這樣一個和著唐詩的平仄而氣韻生動,富庶繁華的城市裡,到處是一種「應是維揚風景好」的印象。
這樣優美的境界早已遠遠超出了與朋友調笑的本意,它所喚起的聯想不是文人墨客閒情寫意的生活,而是對江南風光的無限嚮往:秋盡之後尚且如此美麗,那麼當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揚州的風光又是何等的迷人。
杜牧的這首詩不僅成為人們重拾對揚州記憶的有力抓手,也影響著世人對杜牧的詩歌的重新認識與解讀。因為杜牧的這首詩,揚州成為了杜牧筆下的揚州,揚州繁華,成為無數人的夢裡水鄉
這種內蘊的情趣,微妙的思緒,言可盡而意無窮的情感歸宿,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靈寄託,正是這首詩通向成功之門的一把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