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旅遊小提醒(國慶節從上海駛往這座城市的高鐵)
2023-07-18 09:22:08 1
來源:解放日報
10月1日下午4點多,上海站9號候車室內人擠人,大屏幕上顯示著12趟列車的信息,其中11趟的終點站為江蘇、浙江或安徽。
檢票時,南京話、蘇州話和各種隸屬於吳語和江淮官話的方言同時從四面八方傳來。一瞬間,我對「長三角一體化」有了相當直觀的聽覺感受。
人來人往的9號候車室裡,很少見到中國的候車大廳裡常見的大包小包,也沒有中國火車站常見的比人還大的蛇皮袋行李。隨著長三角互聯互通的程度日益加大,往來交通愈加方便,人們不必一次帶上所有家當。排隊的旅客中,多數隻背著雙肩包或者單肩挎包。
車廂裡也的確沒什麼行李,座位上方的兩排行李架「空空如也」,只稀稀拉拉放著兩三個拉杆箱,其中一隻屬於坐在我邊上的蘇州男生小陳。「我在東莞上班,因為當地沒有機場,只好先到深圳,再坐飛機到上海,從上海坐高鐵回蘇州。」
大屏幕上12趟列車中11趟的終點站為江浙皖(顧傑 攝)
26歲的小陳從事通信硬體的開發,工作快兩年,只在國慶假期或者春節時回家,今年中秋遇上國慶,爸媽已經在新家裡盼了他好久——原先住在蘇州市區的小陳一家,最近在城南的吳江區買了新房。
小陳的新家地位不一般。去年11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正式揭牌,範圍包括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面積約2300平方公裡。「吳江區生態環境很好,我爸媽年紀也大了,他們希望將來能在那裡養老。」
這兩年,小陳的爸媽經常念叨,希望他將來能回蘇州或者上海工作,畢竟離家近。「如果遇到合適的機會,我肯定會考慮。」從小在蘇州長大的他,對上海並不陌生。「大學裡就有不少上海同學,兩座城市文化相通,地理上也幾乎接壤。」小陳笑說,從上海站到蘇州站的時間比從蘇州站到家的時間還短,將來如果在上海工作,回家肯定更方便。
小陳的想法正在不斷得到現實的佐證。就在今年8月2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跨越元蕩連接上海、蘇州兩地的青浦元蕩橋順利合龍。元蕩橋及滬蘇兩地公路延伸段全面通車後,從青浦金澤到蘇州吳江區,將從目前40分鐘的繞行路程,縮短至5分鐘內。
對於滬蘇兩地交通的便捷,我深有體會。一般來說,在這兩座城市之間乘火車,不存在「搶票」之說,因為高鐵動車的班次實在太多了,從凌晨一兩點到晚上十一二點,數百趟列車任君挑選,多數半小時內即可抵達。
不只是上海、蘇州這兩座城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年多來,滬蘇浙皖一市三省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今年6月5日,貫通長三角東西區域的滬蘇湖鐵路舉行開工儀式,不到一個月,滬蘇通鐵路正式通車。
根據規劃,到2020年末,長三角鐵路營業裡程將達到1.3萬公裡,其中高鐵達5300公裡以上,運營鐵路網將覆蓋「三省一市」範圍內除舟山市以外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
發達的交通甚至帶來了一些「甜蜜的煩惱」。曾有一次,由於買票過晚,我坐上了一列Z字頭的綠皮火車回蘇州,車程45分鐘,本準備躺下小憩一會兒,乘務員生怕我坐過站:「您還是早些到車門口等比較好!」催了三四次,我拗不過,只好乖乖到車門處等候。
後來才發現,那列火車的最後一站是蘭州,操著西北口音的乘務員跑慣了長途列車,對時間與距離的感知與我不同,對他們來說,45分鐘只是一天一夜旅程中的短短一瞬而已,我甚至懷疑,這班列車發生過乘客坐過站的「前科」。
當然,高速流動的人群加上相對集聚的時空,讓節假日買票相對困難一些。我乘坐的G7022次高鐵上,就有不少只買到站票的乘客,40歲的徐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身材瘦長,穿著一身商務西裝,背著單肩挎包,靠在車廂交界處,身體隨著車廂晃悠悠。
我們靠著車廂攀談起來。徐先生對只買到站票並不在意,「反正半小時就到了」。從事建築行業的徐先生,老家在蘇北,在蘇州打拼了十幾年,最終決定買房定居,成了一名「新蘇州人」,由於公司有項目在上海,平時,他以一周一次的頻率往返蘇滬兩地。
談起對上海與蘇州兩座城市的感受,徐先生說,上海是一線大城市,待遇、就業和各方面競爭力仍有很大優勢,當然,蘇州作為新興的二線城市,潛力也不小。「您會考慮到上海定居嗎?」徐先生微微一笑:「暫時還不會,畢竟上海房價還是比蘇州高。」
車廂另一頭,同樣只買到站票的小王,希望有朝一日能留在上海。他把鴨舌帽壓得低低的,破洞牛仔褲和松松垮垮的衛衣頗有設計感。「上海到蘇州是個合適的距離,爸媽管不著,自由。」
「長三角還是以上海為中心。」在上海從事了3年廣告設計工作的小王覺得,這座一線城市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不僅工作機會更多,而且充滿了新觀念和新潮流。「以設計行業為例,我們在上海更願意接受新鮮的東西,回蘇州後,同學朋友相對保守一些。」
小王舉了個例子:「比如說一家新店開張,我在上海的朋友會毫不猶豫去試試,蘇州朋友可能會說,之前那家就不錯啊,相對來說接受新鮮事物更慢一些。」當然,小王也感覺到,這一差距正在越來越小,「畢竟網際網路時代,接受信息的速度比以前快了不知道多少倍。」
曾經,「上海適合奮鬥,蘇州適合生活」的說法很流行。但是,近幾年,隨著兩地之間交融愈深,這一說法恐怕已經有點過時。我曾問過身邊朋友的未來規劃,有人正計劃從蘇州的分部調往上海的總部,也有人正打算從上海回蘇州開闢新事業。或許,面對兩座城市的選擇,這已經不再是一道有標準答案的單選題。
傍晚5點29分,G7022次高鐵穩穩停靠蘇州站,雖然比原計劃晚了4分鐘,但並沒有人在意。車廂內三分之一的乘客起身,往門口走。幾分鐘後,列車駛向下站無錫,時間更短了,只需17分鐘,這一列高鐵將在當晚6點41分到達終點站——南京。
剛下車,我收到上海朋友發來的「過兩天來蘇州玩,有什麼推薦的嗎?」打字回復時,耳邊突然傳來吆喝聲——「蘇州園林、旅遊資訊、水鄉古鎮旅遊!」
「推薦倒是很多,怕你來不及逛。」
蘇州人說。
「沒關係,反正近得很,隨時來。」
上海人答。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