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原平市在山西哪裡(山西省原平市--我的老家城市)
2023-07-18 08:09:09
原平市行政地圖
原平是山西省北部縣級市之一(另一個為懷仁市),由忻州代管。地處山西北中部,東臨五臺縣,西靠寧武縣,南與忻府區、定襄縣毗鄰,北和代縣、朔州市平魯區、朔州市朔城區接壤。原平市轄3個街道、7個鎮、11個鄉,520個行政村,戶籍總人口49.3萬(2012年)。轄區東西相距62公裡,南北長約58公裡,總面積2571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11萬畝。原平是國家衛生城市、中國詩歌之鄉、"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先行試點"和"擴權強縣試點"的雙試點,城市名片:"鋁電名城、酥梨基地、三班故裡、慧遠故裡、晉賢故裡、將軍之鄉、書畫之鄉"。
原平有2000多年的城治歷史(原縣址一直在今原平鎮後改新原鄉)。
戰國時屬於趙國,秦時屬太原郡。
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始置原平縣,屬太原郡,東漢建安十五年移置為雲中縣,屬新興郡。建安十八年復原平縣,屬雁門郡。三國時仍為原平縣屬雁門郡。
西晉時永嘉末陷(僑置崞縣於今崞(guo)陽城--見崞陽鎮介紹)。十六國前期屬雁門郡原平縣境地,後縣治移至今崞陽(至解放後1958年12月)。東晉元興二年(410)置石城縣(今崞陽),隸屬秀容郡。武定四年(547)改為廓州,領廣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齊時為北顯州屬并州省,北周又復石城縣屬并州總管府。
隋開皇五年(585)復改石城縣,十年(591)屬平寇縣,至大業二年(606)改名崞縣。
唐貞觀初,崞縣屬河東道代州管,貞觀五年以思結部落駐於秀容境,置懷化縣。貞觀十二年改屬代州,後併入秀容。證聖元年分武延縣,神龍元年改稱唐林縣(在今原平唐林崗)。五代後一直沿襲崞縣至金初為河東北路代州管,金(1128)改為崞山軍。
元太祖十四年(1220)升為崞州,屬冀寧路。至元三年(1266)屬太原府。
明洪武二年(1369)改為崞縣,洪武八年(1375)屬太原府代州管。
清雍正二年(1724)直隸代州,仍稱崞縣。
民國屬雁門道,亦稱崞縣。
抗戰時期,崞縣曾按太同(太原--大同)公路分為東西崞縣,1946年合併崞縣。解放後至1958年12月人民政府遷縣治於原平,改稱原平縣。1993年6月7日經山西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稱原平市(省直轄,忻州代管)。
行政規劃原平市下轄3個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軒煤礦區街道)、7個鎮(長梁溝鎮、軒崗鎮、崞陽鎮、大牛店鎮、蘇龍口鎮、閻莊鎮、東社鎮)和11個鄉(新原鄉、段家堡鄉、沿溝鄉、西鎮鄉、王家莊鄉、子幹鄉、中陽鄉、南白鄉、大林鄉、解村鄉、樓板寨鄉),共計520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原平市位於東經112°17′~ 113°35′,北緯38°35′~ 39° 09′之間。地處山西北中部,東臨五臺縣,西靠寧武縣,南與忻府區、定襄縣毗鄰,北和代縣、朔州市平魯區、朔州市朔城區接壤。東西綿亙群山為歷代之天然界域,陽武河、滹沱河畔是全市之開闊地帶。轄區東西相距62千米,南北長約58千米,總面積為2571平方千米。
氣候特徵因地勢起伏顯著,境內各地氣候差異甚大,一般年均氣溫8℃左右,一月零下9℃,七月23℃。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60天。
自然資源原平資源富集,素有"東山搖錢樹,西山聚寶盆,中間米糧川"之稱。"東山搖錢樹"是指東社等東山地區鄉鎮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產區之一和酥梨生產基地;"西山聚寶盆"是指軒崗等西山地區鄉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煤、鋁、鐵、石灰巖、鉀長石、矽石、銅礦、粘土等20種之多;"中間米糧川"是指中部平川區是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總產連續多年保持在5億斤以上。
人口2012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轄區共有194954戶,戶籍總人口為495254人,其中,城鎮人口220388人,鄉村人口274866人。戶籍人口中,男性人數為255282人,女性人數為239972人。從業人員有39326人,在崗職工有38740人。
2012年,原平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5.2億元,同比增長10.5%;財政總收入完成20.8億元,增長18.7%,淨增3.2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8.8億元,增長27.3%,淨增1.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2億元,增長11.2%;固定資產投資114.6億元,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5元,增長14.6%;農民人均純收入6472元,增長16.8%。
原平滹沱河風景區
原平文物古蹟遍布全境,有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26處,其中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有陽武村朱氏牌樓、練家崗慧濟寺、崞陽南橋等3處。著名勝景有"天涯石鼓"、 "五峰疊翠"等,另有土聖寺、佛堂寺、樓煩寺、文廟等十餘處文物古蹟;革命紀念地有:續範亭紀念堂,原平市烈士陵園,抗日烈士紀念碑,朱德、劉少奇路居舊址,下神頭慘案舊址,峙峪慘案舊址,南神頭慘案舊址等;農業觀光遊景點有山西六大溫泉之一的大營溫泉。
天牙石鼓景區
天牙山
原平天牙石鼓山距原平市5公裡,南距忻州市30餘公裡。在崞陽(即原崞縣城)東南20餘公裡處還有一座五峰山,古人將天牙石鼓山與其匹配媲美,時有"天牙是為天牙,五峰好比地角"。唐末詩人雍陶留有《再經天涯地角山》的四言絕句:"每憶雲山養才,悔緣名利入塵埃。十年馬足行多少,兩度天涯地角來"。天牙石山有鼓神祠,坐落於石鼓山下。祠宇坐北而南向,祠前門外有石旗杆、木雕牌坊和一對石獅,另有一座和神祠山門相對的古戲臺。
崞陽普濟橋
崞陽普濟橋俗名南橋,橫跨在原平市城北20公裡的崞陽鎮南門外河流上。創建於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以後歷代曾予補修,保持了宋、金時期的石橋藝術。橋用行鏨石和雕刻石砌成,主橋全長30米,跨度8米,券高7米。兩端各有一引橋,二小券,以分洪水。大小券口均為石料橫旋,券口之邊均有造型精美的石刻浮雕。大券口的兩邊,中間雕有石獅頭,餘者均勻分布雕有故事人物的浮雕組畫16幅;小券口邊上雕有皎龍出水及九針圖案。
慧濟寺
慧濟寺
慧濟寺位於市東北12.5公裡處,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陽鄉練家崗村"惠濟祠"取給困苦者以好之意,整個寺院建築是典型的唐塑風格,殿內菩薩及木刻羅漢均屬寧代藝術雕塑。
崞陽文廟
崞陽文廟始建於元大德(公元1299)年間,原佔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歷經明清兩朝多次修葺,計有大成殿7間,東西廊房各10間,戟門5間,欞星門坊5間,敬一亭5間,小石林亭5間,泮宮坊3間,德配天地坊3間,道冠古今坊3間,金聲玉振坊3間,庫房3間,廚房3間,宰牲房3間,守廟住房3間,崇聖祠3間,名宦祠3間,鄉賢祠3間,尊經閣上3間、下5間,文昌祠3間,樂樓3間,文昌三代祠3間,魁星樓1間,忠義祠3間,明倫堂3間,節孝祠3間,教諭署講堂3間,訓導署大門3間,講堂5間,儀門內正廳3間,儒學大門1間等百楹建築。
土聖寺
土聖寺
土聖寺位於市城區西南30公裡水油溝村附近,背靠雲中山脈,因該寺原有山林土地上千畝,土地收入豐盛可觀,故而得名,據考始建於唐,"施火毀於火,明隆慶,萬曆年間先後重修復,每年四月初八政祭。"寺院兩側有一清泉,名曰"靈泉"故又取名靈泉寺。
崞陽關帝廟
崞陽關帝廟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臺、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戲臺、西配房已無存,餘其皆完整。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並有磚鋪月臺,四周有石質欄杆,欄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鹹豐元年重修。關公殿後有小式木作聖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築。山門有臺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臺階八級,並有磚鋪平臺,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