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筆下桃花源在哪個地方(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2023-07-14 15:34:26 2
▲ 常德沅江水鄉風光。 攝影/陳敏捷
-風物君語-
「桃花源」裡的「霸蠻第三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當你在湖南常德街頭晃過一圈,並沉迷於常德米粉無法自拔時,一定要回想起中學時期語文課本上的這篇《桃花源記》。
1600多年前,江西人陶淵明,虛構了一個發生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的故事。故事裡,那個武陵漁人通過一個小口,走進了令後世人心馳神往的「桃花源」,「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常德桃源縣星德山。 攝影/陳敏捷
1600多年後,透過「常德米粉」這一小孔來看常德,依然會有這樣的感覺——隱藏在美食背後的常德,遠比她的美食更多彩:
這裡山環水繞,既有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湖南屋脊」壺瓶山這樣的「大腕」;也走出過林伯渠、宋教仁、丁玲、翦伯贊這樣的「大腕」。而「盛產大腕」的常德,在湖南各市GDP排行榜上,還是實力雄厚的「湖南第三城」。
桃花源五柳湖、桃花山與露營基地。 圖1、2攝影/商行,圖3攝影/陳敏捷
「桃花源」裡的「氣象河山」
常德,位於湖南北部,東濱洞庭,西通黔川,南毗益陽,北連荊襄。特殊的地理區位,使得常德自古便是「川滇咽喉,雲貴門戶」。
▲ 常德市地形概覽。 製圖/F50BB
而「三分丘崗、兩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的地貌,則使得常德的「美貌」,絲毫不輸盛名在外的湘西。
可以說,大山大水,塑造了常德。
▲ 常德太陽山的石雕壁畫。 攝影/陳敏捷
「湖南屋脊」在常德
距今約5.7億年前,受加裡東運動影響,江南古陸帶著武陵山區升出海面。接下來的數億年間,印支運動與燕山運動漫長而持續的塑造,奠定了今日常德的基本地貌——西部以綿延起伏的山嶺為主,東部以水網密布的平原為主。
常德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515座,1000米以上的山峰43座,其中壺瓶山主峰高達2098.7米,被稱為「湖南屋脊」(2003年,湖南省第二測繪院在湖南炎陵縣策源鄉境內發現一座無名山峰海拔達2115.2米,但因為種種原因且這座高山迄今無正式名字,並未在地圖上標記。)。
站在湘鄂兩省分界線上,壺瓶山「控引鄂黔,接納三湘」:北有三峽,南有桃花源,西有張家界,東有洞庭湖,可謂「眾星捧月」。一生好入名山遊的李白,曾在這裡留下過「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的佳句。
▲ 壺瓶山雪景。 攝影/老李菜刀
由於第三紀海浸和第四紀的冰川運動對壺瓶山影響較小,因而在漫長的地質運動中,壺瓶山曾一度扮演「東半球的諾亞方舟」之角色,成為陸生生物的「理想避難所」。許多古老的孑遺植物和珍稀動物,得以在這裡倖存——665.8平方千米的自然保護區內,木本植物831種,野生動物350多種,被生物學家譽為「內藏萬珍的寶庫」。
▲ 石門長梯隘村,位於壺瓶山南麓,這裡旅遊資源十分豐富。 攝影/陳敏捷
湖南的「魚米之鄉」
山,只是常德的一面。常德的另一面,是水。
常德境內河網密布、水系紊亂,5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71條。湖南四大河流,其中兩條就流經常德:一條是澧水,一條是沅江。這兩條河流蜿蜒流過重重山巒之後,最終在常德境內匯入八百裡煙波浩淼的洞庭湖。
▲ 沅江畔的常德抗洪紀念碑。 攝影/馬洪偉
▲ 常德臨澧合口鎮。 攝影/陳敏捷
做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吞吐長江、浩浩湯湯。因為面積極大,跨湖南11個縣市,洞庭湖大致被分為東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三部分(也有資料分為四部分,還有一部分為大通湖)。常德與益陽,共享了赤山湖以西的西洞庭湖。
▲ 柳葉湖俯瞰司馬樓。柳葉湖屬於西洞庭湖的一部分。 攝影/石耀臣
西洞庭湖的天然湖泊面積雖只有520平方千米,但於常德而言,她卻是實實在在的「母親湖」——全市三分之二的耕地,為洞庭湖淤積平原。當肥沃的土壤遇到溫潤的氣候,「春撒一把種,秋收一倉糧」在南宋時期就成為一種常態。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選擇讓桃花源的故事發生在常德,不是沒有道理的。
▲ 桃源縣陬市鎮,洞庭湖邊上平原廣闊。圖片左側鐵路為黔常高鐵線。 攝影/陳正軍
常德人,霸得蠻
湖南人提及常德人,就像廣東人提及潮汕人一樣。
說西南官話的常德人,既有湖南的霸蠻,又有湖北的精明,從古至今人才輩出。他們團結一致,互相幫襯,無論是在文壇、政界還是商界,都頗有建樹。
▲ 常德桃源縣年車河鎮三紅村,湖南省吊腳樓群保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 攝影/陳敏捷
常德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是在公元前277年。那一年,秦國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設黔中郡。
秦國在常德建置之前,常德屬於楚國的開發西南的戰略要地,楚文化盛行。屈原第二次被流放,途徑常德,「行吟澤畔」,寫下了「開後世詩文寫景法門」的《涉江》。屈原的弟子宋玉,就是今臨澧縣人(也有河南商丘、湖北宜城之說)。
▲ 從上至下:排雲閣、武陵閣與春申閣。 圖1、2攝影/馬洪偉,圖3攝影/石耀臣
東晉永嘉之亂後,北方漢民族被迫南遷。這次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民族大遷徙,將先進的中原文化帶入常德,對常德的開發與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輩輩新老常德人的努力下,常德終於在唐代時迎來屬於自己的繁榮,「家家竹樓連廣陌,下有連檣多沽客。」(劉禹錫《採菱行》)
▲ 武陵閣旁聳立的筆架城。筆架城為古代儒學府的配套建築,來鼓勵學子勤習筆墨。攝影/石耀臣
▲ 常德詩牆公園。 攝影/馬洪偉
商業的繁榮,反哺了常德文化的興盛。據不完全統計,歷代詩人為常德留下了不下1500首詩歌,除了「居住沅湘,崇師屈宋」的本地詩人李群玉、明晚期「公安派」重要成員江盈科外,也不乏李白、劉禹錫、範仲淹、朱熹、王陽明、袁宏道等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文學大家。
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澱,使得常德雖然離長沙很近,但風格卻完全不同。長沙喧鬧,但常德安靜且溫柔,以至於許多人到常德後,總覺常德「沒有湖南的霸蠻性格」。這麼想的人,一定是不了解近代的常德。
▲ 常德近現代各界名士。 繪圖/沐野
近代常德,英傑群現:丁玲之文名,不讓鬚眉;翦伯贊之史學,聲聞遐邇;更有「中國憲政之父」宋教仁,為喚醒國魂而血沃勁草;林伯渠為推翻舊制,積極倡導國共合作、主持開國大典,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當風雲人物們在歷史舞臺上弄潮時,常德普通人則追隨賀龍等人領導的工農紅軍在常德各地堅持鬥爭8年之久,為自己的家鄉拋灑著熱血。1943年11月,10萬日軍進攻常德,常德人民又在中國守軍的帶領下,與日軍浴血奮戰50餘天,擊斃日軍1萬餘人,在整個抗日戰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具有重要意義,史稱常德保衛戰(也叫湘北戰役)。
▲ 常德會戰紀念碑。 攝影/陳敏捷
▲ 常德會戰碉堡群。 攝影/王璐
倔強剛直、任勇堅毅,這就是常德人的「霸蠻精神」。
正是因著這份精神,他們硬是把常德這盤棋,下成了」湖南第三大城」。
「鐵打的湖南第三大城」,是如何煉成的?
數年來,常德一直高居湖南各市GDP排行榜第三名,可謂「流水的排行榜,鐵打的第三城」。如果將近些年的排行榜稍作對比,就會發現,常德經濟增速極快,第四名衡陽與她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何以如此?
▲ 穿紫河畔的常德城市風光。 攝影/陳敏捷
一方面,是常德「底子好」;另一方面,是緣於常德人自己的努力。
常德的「底子好」,緣於「天賦異稟」——水系發達。唐代時,常德成為南方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之一,「舳航蟻集,商賈雲集」。到了宋代時,常德成為著名魚米之鄉,可造「載魚萬擔,載米萬斛」的大船。明代時,常德已「富強甲湖南」,「黔、蜀、閩、廣、江、浙、陝、豫之商畢集」。
▲ 常德河街。以前這裡是常德繁華的碼頭。 攝影/馬洪偉
商業的繁榮,帶動了當地餐廳、旅館的興盛,常德人也棄農經商,在清代末期時,常德市區有70多條街道,而如今常年在湖南各市GDP排行榜上第二的嶽陽,當時僅有「三街六市」。
鴉片戰爭以後,常德因「據江漢、嶽陽兩關之上流」,成為湖南四座開放城市之一(其餘三座為長沙、嶽陽、湘潭)。常德被闢為寄貨港之後,傳統的小商品經濟受到衝擊,資本主義生產力逐漸出現。民族工商業為了同外商競爭,興辦起各類企業,常德近代工商業興起。
▲ 常德港。 攝影/陳正軍
▲ 常德桃花源機場。 攝影/陳正軍
1913年,譚延闓修築長潭公路,隨後湖南中部交通發生巨大變化,而常德幾乎沒有變化。1936年,粵漢鐵路全線通車,進一步削弱了常德的交通地位。錯過了鐵路這趟時代列車的常德,在其他地區交通發展起來的時候,還在依靠傳統水運,再加上水旱災害頻發,常德終於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 改造中的常德七一機械廠,如今已為文創綜合園。攝影/陳正軍
▲ 鐵建重工自主研製的國產首臺常壓換刀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沅安號」已於2019年完成了沅江隧道掘進。
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再一次選中常德。桃源紡織印染廠、七一機械廠、洞庭製藥廠等一大批國有企業在常德落戶,使常德成為遠近聞名的工業基地。而意識到交通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之後,常德也開始構建自己的交通網:
▲ 常德市交通示意。 製圖/F50BB
如今,交匯於常德的二廣、杭瑞等6條高速與焦柳、石門、黔常等3條鐵路,已成為常德走向中國各地的「長腳」。與此同時,桃花源機場航班匆忙,常德港千噸級現代化碼頭航運西抵重慶,東達上海。曾錯過近現代鐵路交通優勢的常德,正在奮力向前奔跑。
▲ 常德繞城高速與洞庭大道交匯口。 攝影/陳正軍
- END -
文丨鄭禮
圖編| DC Zhang
地圖編輯 | F50BB
繪圖 | 沐野
參考資料
常德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常德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伍順生主編 《常德風物大觀》北京出版社 1988
張軍《論近代常德城市文化變遷及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