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命理學本質(王德峰八字命理學)
2023-07-28 03:45:49 1
發生了什麼事讓你覺得算命很假?
在娘家時,家裡沒有人喜歡算命,後來到了婆家,婆婆卻特別喜歡算命,遇到一些事情就去算命。直到有一年,和朋友外出,在一個景區外面有算命的,說算得不準不給錢,他說我父親今年身體不太好,要注意,其實我父親都已經走了30多年了,哪來的他說的那些事?所以,我覺得算命的話不準,很假。
人之所以想要去算命,就是因為他對自己失去了自信,抓不住一些東西,所以當他迷茫的時候,就會相信算命的。很小的時候父親去世了,這個意外突發,讓我們家人猝不及防,兩邊的親人都沒有在那座城市裡的,當時生活在那座城市很苦,父親突然去世,鄰居大嬸就讓母親去算命。那時候母親也跟著去算了一次,人家說了很多,回來時母親已經是淚流滿面了。從那以後母親再也沒有去算過命,母親說,算也是這樣,所以不去算了。
我婆婆就特別相信算命的,自己也喜歡給別人掐算,可能和生活環境有關係,不過我不相信這種事情。因為有一次算命先生說我父母雙全,說我父親今年身體不太好,明明我父親在我13歲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哪來的父母雙全?哪來的今年身體不太好,這不是騙人嗎?或許別人遇到了算命很準的人,但是我沒有遇見過,所以我不相信算命先生說的話,我覺得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你想讓自己快樂,你就可以是快樂的。
與其花錢求別人給自己算命,倒不如自己來把握命運。好好活著,安排好人生目標,這就是最好的一種狀態,何必花錢去讓別人給自己算命呢?
批八字算命的準確性到底有多高?
通過八字算命的準確性不太高,因為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學問與人生王德峰讀後感
當我們來到大學,生命中就有了一段寶貴的時光叫大學生涯。比起漫長的人生道路,這四年很快就會過去,我們怎麼來看待這四年的大學生涯?這本來不是一個問
題,我們都會很珍惜這段時光,但在今天,它卻成了問題。因為今天,人們似乎把四年的大學生活看成是謀取好職業的途徑和手段,大學儼然變成了一個職業培訓
所。這樣一種大學教學的功利主義傾向到處蔓延,以至於遺失了大學教育的初衷。
倘若我們來到大學是為了接受高等教育,那麼,什麼是高等教育?如
果高等教育僅僅提供應對未來工作的技能培訓,僅僅是人們成為專業人才之前的預演和訓練,那麼大學就不需要了,我們需要的僅僅是職業培訓所。在我看
來,"Universi
ty(大學)"是一個民族的科學共同體,一個民族的精神中心。這裡有一批人,守護著民族的精神家園,擔當著推動科學進步的使命。一句話,這裡是追求真理的
地方。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在人生的青年階段,能夠有四年的時間來到這樣一個追求真理的地方,應當是非常幸運的。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我們可以有一段暫時
與現實社會的利益體系相脫離的平靜時光。這一點在今天這個時代格外寶貴。我們應當拿這一段跟現實社會"脫節"的平靜時光來做什麼?來求學、問學、求真,來
追求真理。倘若人在知識領域中的一切活動都只是為了追求實際的利益,那麼天下也就不會有學問和真理了。真理與公理無關,真理從來不是達到利益的手段和工
具,真理是人心靈本質上的需要。
人生理想與職業理想
「我們往往不得不在大學畢業之後暫時服從某種職業;服從這種職業是沒
錯的,因為這是謀生的需要,謀生總是第一位的事情。魯迅先生有一句話說得好:自由固然不是錢可以買到的,卻往往會因為錢而被賣掉。問題在於,當我們終於可
以不需要為謀生而出賣自己的自由的時候,是否還能有理想,還能因為那理想再把自由贖回來。」
讓我們來看看今天的中國社會吧。年輕人會看到許多成功者,他們也許會在富豪榜上留下名字。而我認為,按照當今社會的成功標準,許多成功者其實不一定有生命的幸福感。因此,我們討論學問與人生的問題,其實關係到每一個年輕人的人生理想。
我很想了解今天的年輕人是怎麼看待人生理想的。大家可能會犯一個錯誤,不知不覺就混淆了兩個概念:一個是職業理想,一個是人生理想,錯把職業理想當成人
生理想。在古典時代,這兩個概念經常可以重合:一個人實現了職業理想的同時,也就實現了他的人生理想。比如,一輩子做醫生的人,醫生就是他的職業,在這個
職業中,他也實現了個人的價值、個人生命的意義。一個人的職業理想能夠跟人生理想重合,是一種幸運,將來還會由此衍生出敬業精神。但在今天,這種重合出現
的概率很小。之所以不能樹立起敬業精神,就是因為我們從事的職業跟人生理想無關。當我們在比較目前的職業和將來更好的職業的時候,「更好」的標準是什麼?
是外在的成功、某種社會地位的提高或者薪水的提高嗎?有的人不斷跳槽或者被「炒魷魚」,終無止日,每走一步,他都認為自己在前進,就這麼度過了一生。我無
法想像在這樣的一個生命歷程中,生命的意義會有多大的光輝。我曾經遇見一位上海重點高中的應屆畢業生。當我問他對自己將來的期望是什麼時,他的回答是成為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當我問及這是否是他的人生理想時,他回答正是。我默然。
愛因斯坦的智慧讓他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懂得了這樣一個道理:我們來
到世界上,不是希望能夠得到什麼,而是希望能夠做到什麼。我在少年時期就聽說了愛因斯坦的這句話,並一直以此激勵自己。從希望自己能夠做到什麼這一點出
發,才可能樹立起人生理想,人生理想和我們能夠得到什麼沒有關係,與我們能夠做到什麼才有關係。以愛因斯坦本人為例,像他這樣一個人物,按照今天的標準可
能並不屬於英雄或者成功的典範,他不是世界首富,給予他英雄地位的也不是他所擁有的資本的數量。在大學畢業以後,愛因斯坦去了專利局,做一個普通的工作人
員,這是他的職業。這個職業當然不是他的人生理想,繼續思考物理學所面對的危機,實現一場物理學的革命來克服物理學的危機,這才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堅持了
這個理想,所以他能夠在專利局工作的這段時間裡繼續他的科學探索。我相信,不管今天的時代跟以往的時代有多麼不同,人生的基本真理是亙古不變的。大家既然
來到了大學,獲得了追求真理、推動學問事業進步的機會,那麼至少應當在大學四年的生涯中,追逐我剛才講的那個意義上的人生理想,也就是真正發現自己能夠做
到什麼。我們往往不得不在大學畢業之後暫時服從某種職業;服從這種職業是沒錯的,因為這是謀生的需要,謀生總是第一位的事情。魯迅先生有一句話說得好:自
由固然不是錢可以買到的,卻往往會因為錢而被賣掉。問題在於,當我們終於可以不需要為謀生而出賣自由的時候,是否還能有理想,還能因為那理想再把自由贖回
來。倘若根本沒有人生理想,那麼就永遠不再可能把那個賣掉的自由贖回來了。
學術之精神是高等教育的靈魂
大家一定知道著名
的「錢學森之問」——中國為什麼這麼多年都未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錢老問的並不是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市場經濟舞臺上的英雄。今天的高等教育究竟缺失了什
麼?我認為是缺失了靈魂。什麼是高等教育的靈魂?我認為是學術之精神。倘若學術不能和社會保持足夠距離,反而淪落為社會一部分利益階層、利益體系的博弈工
具的話,學術就不可能發展,甚至會發生變質。蔡元培先生做北大校長時,曾經提出「為學術而學術」的理念。許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是象牙塔裡才會有的說法。其
實這句話是完全正確的。學術不用為人類的進步而奮鬥,但是學術能夠為人類進步作貢獻,或者為中華民族作貢獻,前提就是與社會的利益體系保持足夠的距離。學
術之獨立,也就是蔡元培先生講的「為學術而學術」的含義。
我們在大學四年當中就要養成這種學術之精神。不管每個人攻讀的專業和將來的職業多麼
緊密或者不夠緊密,這並不重要。在大學裡學習,並不僅僅為了培訓謀職的能力,而是一種探索。哪怕大家對自己的專業很反感,從來沒想到會喜歡上它,甚至是沒
辦法被調劑到這個專業的,我們還是要用四年的時間去研究它。因為研究這門科學,跟老師同學一起探討該領域裡最基本也是很困難的問題時,可以獲得這一輩子以
後未必能獲得的學術經歷——體驗學術冒險,解決現在所有人都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也許最後失敗了,但是我們能夠從中獲得比結果本身多得多的東西。
我一直強調,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有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可以談戀愛,可能被偷自行車,會抱怨食堂夥食不好,還會漸漸感到囊中羞澀,買不起淮海路高檔
商店裡的任何一件豪華商品……這一切都沒問題,關鍵是這四年的主題是什麼?我想起當初我考入復旦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時,前校長謝希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她一共講了三句話,第一句話是歡迎來自全國各地的研究生,祝賀你們考入復旦;第二句話是從現在開始,每一個理科的學生,都要以實驗室為家,每一個文科的學
生,都要以圖書館為家,珍惜這難得的三年的光陰;第三句話就是謝謝大家。如此簡短的開學典禮演講,我卻銘記了一生。復旦的傳統、復旦的精神是由一百多年的
歷史,以及那麼多把一生的光陰投入到復旦的學術研究中的老師積累起來的,大家匯聚在一起,用黑格爾的話來說,這裡就是「知識分子的聖所」。大家來到這裡,
不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有光環的文憑。如果能夠這樣看待問題,我們就要對當下時代的種種功利主義採取抵制和拒絕的態度。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終於獲得了一種機
會,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以心靜觀宇宙,靜觀真際,可以對真際有理智的和同情的了解。真際就是真理的境界,要用心去靜觀,可以作為通往聖賢境界之門路。
學術精神與人生的關係
學問不僅是智力的成長和能力的提高,它同時是人生境界和生命信念的基礎。在我看來,學問與人生之間的關係分七個不同方面。
第一,學術的精神讓我們能夠真實地形成虛懷若谷的謙遜態度。只要投入過一段時間去探索生命真理,去求學問真,就一定會知道自己是多麼無知。知識越多,就
會察覺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所以從學術體驗中形成起來的學術精神,讓我們一生都能夠保持虛懷若谷的謙遜態度。它不是禮貌,不是客氣,而是真實的。我永遠不
會自以為是,好像真理在握;我也許已經知道了很多東西,對學術的某一個領域做出過一點貢獻,但我自知不知道的更多。這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在不做
學問的時候,我們也能夠這樣去思考問題,這是學者氣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要在大學四年裡養成。
第二,學術精神讓我們擁有了開放的頭腦和善於傾
聽不同意見的習慣。大家來到大學,跟老師同學一起研究這個學科領域裡的重要問題,一定會有很多討論。在這種討論的場合,我們不僅要發表自己的見解,更要聆
聽別人的見解,尤其是自己的觀點遭到反對的時候,能否繼續用心傾聽?能否打開心扉接受不同的意見?不要認為自己獲得的東西就是唯一正確的,很多時候可能只
是因為我們沒有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而已。所以,經過四年的學術探索和學術體驗,我們應該形成一個善於傾聽不同意見的開放的頭腦。
第三,學
術精神讓我們擁有了自我批判的勇氣。一個人要自我批判是很難的,尤其是在成熟了,經歷許多人和事之後,會慢慢地失去自我批評的能力。從這一點而言,我非常
佩服梁啓超先生,他總是「以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總是在自我批判中前進。他本來追隨康有為先生時,是推崇君主立憲制的,後來他接受了「共和」的觀念。
「以今日之我批昨日之我」,是需要勇氣的,這就是自我批判的勇氣。在學術研究中,這種自我批判的精神,會讓我們受用的。哪怕將來不再從事學術研究,而是走
上社會實踐崗位,在取得一些成績以後,也千萬別忘了,還是要保持這種自我批評的勇氣。這是四年大學生活帶來的一個重要收穫。
第四,學術探索的
體驗讓我們總是能夠把一個要處理的具體問題,放到學問的意義系統當中去,重新認識和評價它。有時候老百姓也會碰到我們研究的問題,但他們不會學術地去思
考,往往只是從工具理性的角度發問:到底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擺脫困境?當然大家都有這個目標,但是理解問題的性質、來龍去脈,就需要把它放到學問的意義體系
中去思考。所以,在大學畢業前完成一篇學位論文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就要求我們把學術問題放在一個意義的背景中去重新考量。有一個學問體系作為基礎,把
問題放到一個更大的問題維度來思考,這是一種很好的習慣。
第五,我們永遠不是就事論事地討論一個問題,這是學術體驗也是學術精神對我們將來人
生的一個重大意義:系統地談論一件事情,把這件事情放在一個意義中去嚴謹地思考,這應該成為我們的習慣。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哪怕日後做的事情和大學裡學的
專業沒有什麼關係。在面對要處理的現實事情時,我們仍舊保持這種思考習慣,這就是我們將來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有可能成為領導者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看來,
商人和知識分子並沒有什麼根本區別。明朝的李夢陽有一句話說得好,「詩與商,異術而同心」,就是說他們做的事情不一樣——「異術」,但「同心」;企業家也
是把做企業當做是完成一篇很大的論文,用學問來提煉和提升它的。
第六,四年的大學生活讓我們
《古代命理學研究》怎麼樣
《古代命理學研究》是2012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凌志軒。
凌志軒,當代著名易學家。1948年生,深期1人。原籍廣東梅州。中醫世家。畢業於中山大學。在特區長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專長《易經》,重視易學應用.精研數術。花三十年精力,潛研中國命理學,注重社會實踐,為驗證案例,足跡遍及大江南北,一絲不苟地進行探索。
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海內外發表了《生命密碼》、《中國哲學的魅力》、《奧秘人生》、《神秘易經》、《易經解讀》、《釋易新探》、《易經例釋》、《命理探索》、《四柱博觀》等18部專著。他的著作在海內外影響很大,名字列入《世界名人辭海》、《世界科技專家與人才》、《中華名人大典》等各類典籍上。
2007年經建設部《建築文化論壇》專家組評選為:當代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易學家。
有人能給點命理學的資料學習學習麼?
數字命理學
從畢達哥拉斯以來,數字就被看成是富有普遍知識的像徵。希伯來人的密教卡巴拉,把字母與一些數值,即對宇宙、人類和上帝的意義進行解釋的巧妙計算聯繫在一起。後來發展到把字母表上的字母與阿拉伯數字聯繫起來,於是就產生了數字命理學,隨之而來的豐富實踐也在不斷發展。
要研究一個人的數字命理學,就要把他的姓名的字母轉變成數字並且相加。得出的和(加上結果的各個數字)要縮減至得到一個簡單的數目,要麼是11,要麼是22。表現數目(姓和名的全部字母)表明我們的身份和為人。活躍數目(名的全部字母)揭示我們的個性。遺傳數目(姓的全部字母)包括最初的知識。內心數目(姓和名的元音)與無意識和敏感性有關。實現數目(姓和名的輔音)涉及我們自已流露出來的想法和意圖。
數字的像徵:
1/主動:開始,活動,成就,肯定。
2/接受:二重性,尋求合作和諒解。
3/創造:自發性,交流,社交性。
4/實現:穩定,表現,勤奮和嚴肅。
5/改變:多變,自由,快樂,獨立。
6/平衡:追求和諧,和平,美和家庭。
7/內心化:孤獨,研究,分析和綜合,靈性。
8/收穫:正直,增長,知識和能力,實行或者喪失。
9/完成:總結、理想、同情、忠誠。
11/信息:精神控制、使命、利他主義。
12/崇高:理性和智慧(或者瘋狂),聲望。
評估表格或金星
按照數值1,然後數值2等等來統計姓和名裡的字母數目,有一張3×3的表格來表示的結果,顯示出一些佔優勢的、過多的或者不足的數目。這些最後的數目就是"因果報應的"數目,符合一種應該汲取的教訓。
對應表
123456789
ABCDEFGHI
JKLMNOPQR
STUVWXYZ
生命之路
它是根據出生日期得到的。它代表著命運的大致歷程。
預測
個人的年份根據誕辰計算出來,指明了當年的各種傾向。個人的月份比個人的年份更與當月相符。
缺少的零和神聖的數目
0在數字命理學裡沒有位置;11和22是神聖的數目,它們代表的性格是如此卓越,以至於在大部分時間裡,人們都寧願把它們縮減成2和4。
例證
法比安娜·博爾德納沃(Fabienne Bordenenve),生於1973年2月24日,表現數目為5,使她為人獨立,渴望改變。她的活躍數目11縮減為2,增加了她的敏感性和感受性,同時限制了她的熱情,而她的遺傳數目3表示她在社交性和創造性方面有遺傳,她的內心數目8表示她有良好的決斷能力、一種從事和控制的渴望,這方面通過她的實現數目6以交際手段表現出來。她的評估表格得出的過多的數目是5(8次),非常需要變更,拒絕束縛,熱愛自由,所以她需要控制衝動。沒有7表明她對自己缺乏信心(這一點被表象所掩蓋),思想或者行為有點混亂。8也沒有,說明她在錢財的管理上會有困難,做出的判斷也過於迅速。她的生命之路1有利於一種積極的生活,使她可以表現自己的活力和雄心。不過她應該注意始終坦率地對待他人。2000年是個人年1,非常有利於啟動新的計劃。
評估表格
112231
425862
708092
悠久之蒼
you jiu zhi cang
表現數目(姓和名的全部字母):7+6+3+1+9+3+8+8+9+3+1+5+7=70=7+0=7
活躍數目(名的全部字母):蒼
3+1+5+7=16=1+6=7
遺傳數目(姓的全部字母):悠久7+6+3+1+9+3=29=2+9=11=2
內心數目(姓和名的元音):ou iu i a
6+3+9+3+9+1=31+3+1=4
下面網站推薦了幾本書http://www.chmlfs.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39
鍾義明:論《命理學》
命理學的原始功能,本來就是在探討未來,使人對未來的輪廓有所憧憬或認知,因此而減少對未來的畏懼;它本來就是屬於玄秘領域的一種術數,而不是用來安邦定國的經世之學、華國文章,士人能默認它「有益於世道人心」,不排斥它是「小道」、「妖言」、「迷信」,已經阿彌陀佛啦。所以,我們不必以衛道的嚴肅態度去苛求命理學,但是也不要以揶揄、輕蔑的態度去玩弄命理學,而要在不嚴肅與不放逸狀態中,透過命理學去探討生命的種種情境。
清風明月無處不在:就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
業淨六根慧眼,是鳥啼、花落皆能欣然有會於心;心能淡宕,則落花水面皆文章,雖一字不識,亦有詩心;雖一偈不參,亦有禪心。反之,把得失心看得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就如火一般煎熬;如果失去了,又仿佛落萬丈冰谷,不但活得不自在,心眼也被「執著」的烏雲遮蔽了。
研究命理學也是如此,命理學的天地是寬廣幽邈的,要保持淡宕的心境去接觸,才能打開慧眼,開拓視野,切莫自我設限,讓「執著」的烏雲遮蔽了心眼。
命理學簡介
中國命理學可謂源遠流長,深入人心。作為通俗文化的一種,命理學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作了深入淺出的運用,從而使命理紮根於漢民族的心靈深處。命理學對傳統文化、命理、民眾心理綜合運用而形成的一種民間技藝。一個中國人在成年懂事的時候,他的父輩就會告訴他關於命運的知識,並且會神情嚴肅地喻示他的一生將由命運主宰,這個人還同時獲知命理學可以預知自己的前程吉兇。於是,命理學就這樣一代一代地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而且由於人們思維的精密和演算經驗的豐富,命理學逐漸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系統,這個系統也逐漸複雜化,以致於只有那職業命理家才能掌握。當我們看到盲人在掐著手指,就知道他在運用這個系統給命主推算吉兇了。由於人們的實際生活中非常關心自己的前程,加上佔主導地位的天命意識的薰陶,人們認定人一生的富貴貧賤、吉兇禍福,以及死生壽夭、窮通得失,乃至科場中舉、經商營利等,無一不取決於冥冥之中的非人類自身所能把握的力量,這就是命運。命理學能預示一個人的命運,而且還可以超吉避兇,在這樣的情況下,相信命理學的人就越來越多了,自古以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自百性走卒,無不超之若鶩。那些職業命理學有如傳教士一樣在傳達散布關於命的思想,因此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在中國古代似乎還沒有哪一種思維能象命理那樣普及和深入人心。但與此相反,自古以來也有不少明達之士對命理學提出了懷疑、批判,甚至全面的否定。一個人如果連命運都不承認,那麼就不要奢望他去相信命理學。墨子似乎就反對信奉命運。墨子說:「王公大人,蕢若(意即假如)信有命而致行之,則必怠乎聽獄治政矣,卿大夫必怠乎治官府矣,農夫必怠乎耕稼樹藝矣,婦人必怠乎紡績織維矣」(《墨子·非命》),如是天下的人都相信成敗得失完全取決於支使,那麼個人可以不必勤奮努力,只要靜侯吉福光臨了。這樣一來,王公貴族必然會倦怠治理政務,農夫、婦女必然懶得不耕種、織布,結果就會導致「天下必亂矣」。屈原也在《楚辭·天問》中疑惑地問:「天命反側,何罰何估?」意即命運之神顛三倒四沒個準,又怎麼能夠罰惡佑善呢?至於唐代呂才、宋代費袞、清代袁牧等人皆能洞悉其謬;近現代學者分析批判的荒謬就更加細緻詳細了。我們大陸解放以來,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以及科學人生觀的教育下,對命理的迷信色彩有了逐步的認識,對命理這一套也就持批判的態度了。就總的情況來說,繼續相信命運的群眾不在少數,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商品意識的增強,人們祈求富貴,趨吉避兇的願望更加強烈,求卜問卦,風水命理也就再度盛行了。
命理學為什麼在芸芸眾生的心靈中這麼強的生命力?一千多年前,由於生產力落後,人們面對諸多的難題和對前景的不可捉摸,固然會相信命運的存在,但到今天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為什麼人們對命理學還熱衷無減?真的有命運嗎?是否真的那麼靈或是一堆一錢不值的爛絮?中國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不可能是簡單分類的精華和糟粕,一般的情況都是二者的柔合,只不過各自所佔的比例不同罷了。這應該是我們審視文化遺產的基本觀點。如果中國的命理學全是糟粕,全是胡說八道,那麼它不可能在民間久盛不衰;如果說中國的命理學是一門科學、是未來測學,但許多問題它無法預言或並不準確,而且構成這門「科學」還有許多唯心的成分,當然,就象今天的科學無法對氣功作出合理的解釋一樣,命運命理學之中還有我們目前無法把握的規律或必然性,但除此之外,命運也好,命理學也好,是否還有我們今天能夠認識和總結的「合理內核」?答案是肯定的。命理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叫做命理學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佔有一席之地。誠然它既有秉承傳統文化精粹的一面,又有唯心迷信的色彩,因此研究命理就可以逐步揭開長期以來覆蓋命理學的神秘面紗,披沙揀石,命理學的理性與虛妄就會呈現出來。此外,命理學還是中國民俗和社會心態的最充分的反映。「學而憂則仕」一向是讀書人的圭臬,是古代中國人活潑的心態。一般百姓升官無門,但黃染美夢世代延續,回味無窮。有官則貴,這種「官本位」的強烈願望反映在命理就是貴為第一,世人祈求的最高願望就是這種顯貴通達的好命。
命理學有這樣豐富的內容,因此有必要對它進行細緻深入的總結研究,這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民俗風情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