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大劫難觀後感

2023-07-28 09:18:04 2

  《大劫難》是一部全新的電影,它拋開了黨派和意識形態的前提設定和主題先行,而是更接近於民間抗戰的真實表達。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劫難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劫難觀後感【篇一】

  每年我們都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也在提醒大家毋忘國恥。

  但是-------

  很多時候

  我們報導的歷史真相,別人在美化。

  別人大肆報導的東西,我們當沒發生過。

  看到報紙上刊登:日本就戰爭罪行向韓國道歉,很多人憤怒了:為什麼日本人只給韓國道歉不給中國道歉?

  這兩個問題套用小瀋陽的話說,這是「為什麼呢?」

  前幾天看了一部取材於一個真實故事的電影《大劫難》:一個叫川島的日本糧商,在到遼寧鞍山附近一個叫西臺的村子,收購當地農戶家的糧食,一收14年,他和西臺當地的大戶,有前清皇族血統的羅家人成了好朋友,與掌家的羅家老大更稱兄道弟,「關係特別鐵」,14年一晃過去了。14年之後,是1931年,東北的莊稼還沒收完呢,糧商川島突然穿上日本軍官的衣服,帶著一群日本兵進了西臺村,秋天還客客氣氣的日本人,轉過身功夫誰也不認了。羅家人將糧食藏起來,佯裝糧食沒了,但是川島不信,因為,這麼多年,川島一直收購老羅家的糧食,太知道他家有多少糧食了,太知道這個村子的農民能種多少糧食。他殘忍地剁下了羅老大的手指、手掌和右臂,又殺了全村人。這個日本人這個長期潛伏在東北的日本人已經把東北了解得一清二楚。。。

  他們實際上是為日本開拓團清掃障礙的而來的,他們學習了西臺屯,逼小子他爹當漢奸,躲在山裡的二姑娘發誓:「這輩子啥也不敢了,非把日本子整走不可」。。。。

  說實話,看這部電影之前,我並不知道日本人早就進入了中國進行潛伏,摸清了中國的底細,我還以為日本人就是嘁哩喀喳帶著槍炮打過來的。在我們的書裡面,日本人都是平地冒出來的。

  我一個朋友告訴我,實際上日本人收購中國糧食現在也存在。這個朋友是東北的,為了了解詳情我還專門去他們家和詳細詢問他這件事。他告訴我,他以前做大豆等糧食收儲生意的,在東北的某些地方。如果政府兩毛錢收儲大米,日本人就以兩毛一收購;如果政府以兩毛五收購,日本人就以兩毛六收購。所以老百姓都將糧食賣給日本人。

  為什麼這種事情依舊陰魂不散?

  反映抗戰的片這些年不少,對於我這種又俗氣、又不專業的電影觀眾,當初看《南京南京》的時候,我也覺得是巨大的突破。我也很感慨:日本人也是人嘛、他們最後也良心發現了,這是多麼真實的事情啊。可是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一些業內的評論家很電影人很反感某青年導演的原因,看完《大劫難》甚至大家調侃某導演是川島在中國的代言人。

  剛剛發生的事情是:日本人向韓國道歉了。

  中國人憤怒了,憑什麼不向中國人道歉?

  我仔細想了想,我們也沒讓人家道歉啊?我們從來都是強調世代友好的,連民間抗議的活動都是有所限制的。人家韓國人抗爭了那麼多年,

  且不論什麼「藝術品質」,《大劫難》這部電影裡的表現的是正常的人,是無限接近歷史史實的。當自己親愛的人被殺了之後,二姑娘發誓,「這輩子啥都不幹了,非把日本人整走不可……」,這實際上是我們抗戰能夠取得勝利的原因。如果我們都像是某導演那樣,從人性上「理解」日本人,甚至妄想日本人「良心發現」,放走中國人,我們恐怕永遠也走不到抗戰勝利的那一天。那段歷史中,所有的勝利都是抗爭出來的,所有的被尊重都是打出來的,指望別人良心發現,恐怕太天真了。

  說實話,我並不是不盼著中日世代友好,但是有些事情是分層面的。否則你紀念抗戰勝利紀念什麼?紀念的是戰爭的警醒和反思!紀念的是不拋棄不放棄的抗爭史!最該支持的是《大劫難》這種電影:曾經中國人幾乎被屠殺光,也不會想當然的「設計情節」讓日本人把中國人放走,只有報仇!日本人都不承認戰爭,我們難道還需要像《南京南京》那樣一廂情願地代日本人實現「人性」?

  其實對於侵略承認不承認,對於日本人是個立場的問題,這事關他們歷史的書寫。而對於中國人做電影來說,也是個立場問題。

  另一個層面,我們不需要壓制民間的抗議,也不需要掩飾我們民間的抗議。

  你要是總這樣,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必然依舊陰魂不散,未來,他們還要吃掉你們最好吃的大米,只給你留下香精燻過的大米。

  大劫難觀後感【篇二】

  近日觀看了第五代著名導演肖風的新片《大劫難》,看完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用導演自己的話說:電影的故事原型是編劇和自己親身查閱東北抗日歷史資料,經過反覆研究和討論而創作的,是可以拍著自己的良心來說,這是一部對得起觀眾、對得起先輩和歷史事實的電影。我想評價為:這是一部用新視角來真實書寫民間抗日歷史、令人震撼的新史詩電影。

  主題:擯棄人性解剖的虛偽歷史觀,重申正義與邪惡的真相

  近年來,一大批反思戰爭的電影湧現,比如《南京南京》,他們往往打著解剖人性的旗號和幌子,試圖從侵略者的視角來解讀那段侵略和奴役的歷史,以此來探尋和言說侵略者複雜的人性,這明明就是在替侵略者翻供和昭雪,這是在侮辱死去的戰爭同胞,也是對現在活著的國人情感的極端褻瀆。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侵華的序幕,東北淪陷在侵略者手裡,同胞飽受凌辱,明明是自己的土地和家園,卻被強盜侵佔,生命尊嚴被肆意踐踏和侮辱,這不是用簡單的人性所能概括的。那些偽裝成商人的川島之流,無疑是以經濟間諜的身份在履行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國家機器功能。《大劫難》的主題在於直面戰爭背後的真實,在於勇敢的說出戰爭背後的真相,在於從民間的視角說出戰爭給同胞造成的身心的巨大創傷和劫難。

  敘事:回歸第五代導演的影像語言,民間樸實風格,孩子視點更加動人落淚

  肖風導演作為與張藝謀、陳凱歌同屆等第五代導演之一,多年來創作風格雖有所創新與突破,但依然保持了第五代導演上世界80、90年代震驚影壇的影像語言和敘事風格:沉穩、厚重,影像飽滿充滿原始質樸氣息。這部《大劫難》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的電影年代,回到了那個充滿激情和民間敘事創作的年代。而採用電影中兩個孩子的視點來敘事和推進劇情發展,也非常令人感動落淚,這兩個孩子無疑也是我們現在年輕人的視點,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強化了抗戰歷史題材的現實主義感。電影語言以質樸親切濃鬱的東北話來貫穿始終,撲面而來的泥土氣息如同一幕幕精彩紛呈的話劇一樣打動著觀眾,而深入東北黑山白水實地取景、取材於真實歷史故事也成就了電影的史詩風格。

  角色:主角二姑娘性格真實而鮮活,小孩角色刻畫精彩,但其他配角則略顯不足

  二姑娘是電影著重筆墨塑造的核心人物,她熱情奔放,脾氣倔強暴躁,喜愛扭秧歌抽大煙,愛打扮,內心有滿清貴族的情結,對未婚夫既有抱怨也有疼愛,對兄嫂多有怨恨和不解,對日本人則狠恨如刀割,是中國電影人物譜中一個難得的真實而鮮活的角色。她魯莽而勇猛,一個人衝向日本人的墾荒團,她對不幸罹難的未婚夫情深意切,深深打動了那些保護她的同鄉官兵。而也正是她的一再惹事也推動了劇情向不可逆轉的危險境地發展,而這也表現和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無比兇殘的本質。兩個小孩子是劇情貫穿的重要人物線索,刻畫的非常精彩,無論是表演還是臺詞都非常令人印象深刻。倒是二姑娘的未婚夫、兄嫂以及日本人川島等則刻畫比較簡單化、臉譜化,沒有很好的體現主題和人物價值。

  總之,不同於以往的國民黨關於國民政府抗戰歷史電影的創作,也不同共產黨關於民間抗戰歷史電影的創作,這部《大劫難》是一部全新的電影,它拋開了黨派和意識形態的前提設定和主題先行,而是更接近於民間抗戰的真實表達,如同姜文導演的《鬼子來了》開闢了民間視角解讀抗戰歷史的寓言電影一樣,這部電影也將開闢一個關於民間抗戰的歷史傳奇新史詩電影,不聞一見,也許你只有親身去電影院去才能感受這部電影的重大魅力和精彩!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