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關於翟小寧教學思想報告觀後感
2023-07-28 06:41:49
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不會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師關於翟小寧教學思想報告觀後感【篇一】
4月11日下午,我校以級部為單位組織全體教師觀看翟小寧教學思想研討會視頻,全體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會議分別由級部主任主持。。
視頻中,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發表了題為《教育:讓生命與使命同行》的主旨報告,講述了他對於教育的使命、教育的育人作用、學習方式、教育流程等問題的觀點。老師們一邊認真觀看一邊做筆記,學習領會翟小寧校長熱愛教育、現身教育的崇高信仰,心繫祖國、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立德修身、仁愛為本的君子之風,追求卓越、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觀看視頻結束之後,全體教師紛紛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展開了熱烈的教育教學思想討論。會議結束之後,教師們還將撰寫觀後感進行交流,參加學校的評選。
通過此次活動,教師們表示將在以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以舒展生命、淨化心靈、啟迪智慧、提升德性、健全人格為指歸,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徹下去。
教師關於翟小寧教學思想報告觀後感【篇二】
翟小寧辦公室的書櫃裡有許多關於詩詞和教育方面的書。談詩詞,正是這位教授級語文特級教師所感興趣的話題。他也關注到了復旦附中武亦姝同學的出色表現。他說:「讓更多的中小學生熱愛中國古典詩詞,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中國的語文文字,是祖國母親心靈的聲音,是有溫度,有感情,有靈魂的。我們讀詩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與民族文化的精神交流,在與祖國母親的心靈對話。如此富有文化意蘊的語言文字,難道不值得我們品味、咀嚼、欣賞,使之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嗎?」
中小學時代正是讀詩的好年華
翟小寧說,中國是詩的國度,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與詩詞息息相關。早在詩經時代,先民就與詩詞結下不解之緣,他們用《關雎》謳歌男女之間的愛情,用《伐檀》表達勞動人民的心聲,用《採薇》唱出從軍將士的情懷。如今,黨和國家非常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讓青年一代成為中華文明的繼承人與開拓者。在他看來,中小學時代正是讀詩的好年華,多讀經典詩詞對於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
中學時代的翟小寧特別喜歡詩詞,偶然買到一本《唐詩選析》,如獲至寶,隨身攜帶,百讀不厭。這本書陪伴著他,從初中,高中,一直帶進了大學校園。由喜歡唐詩開始,翟小寧對詩經、楚辭、漢代樂府、唐宋詩詞等中國古典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激發了對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價值追求、精神信仰的深切感悟。翟小寧認為,在中小學階段,多讀詩,讀好詩,就好比在自己的心田裡播下文化的種子,它一定會生根,發芽,不斷生長,成為人格力量和文化氣質的一部分。
「我在教蘇軾的詩詞時,常常被作者的豪邁、曠達和真摯情感所感動,並將這種感動傳遞給學生。」蘇軾是一位特別富有文化魅力的著名文學家,他一生經歷豐富,文學成就卓著,在他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過得樂觀,曠達而富有詩意。儒道佛思想給了他強大的精神力量,使他面對人生的任何境遇都能夠以心轉境,即便在命運遭遇波折似乎要歸零的時候,也創造出了人生最輝煌的篇章。「他的心中始終激蕩著一腔豪情,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流傳千載。」翟小寧認為詩詞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生命體驗,它將詩人的命運、情感與人生感悟融合到了一起。
詩詞潤化人的價值觀
杜甫詩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國家正致力於營造風清氣正,敦厚淳樸的社會風尚。「要使一個社會的風俗、氣質、精神更加高尚,就要文化的力量,注重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同時,詩詞教育對於陶冶人們的情操,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翟小寧認為詩詞教育本質上就是傳承文明。
他以人大附中為例。該校在詩詞教育上也做了大量努力,學校現有槐雪詩社、鶴鳴朗誦社、木瓜讀書社等活躍的詩歌類學生社團,定期開展相關活動。槐雪詩社已連續5年舉辦「古韻今聲」詩詞創作大賽,成為學校一大盛事。該活動倡導「此地不可無詩,此生不可無詩」,提倡將詩歌創作與欣賞作為人生的樂事、雅事。
20xx年11月,大型原創詩歌音樂舞蹈史詩「詩韻中華」走進人大附中。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到朦朧詩,以詩歌的形式重溫了中華文化史。
詩詞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中影響人的價值觀。「深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人,身上都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都有一種對中華文明的歸屬感,都會成為中華文化的熱愛者和傳播者。要更好地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就要不斷弘揚中華文明,不斷加強傳統文化教育。」
「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教育,要讓每一個生命自由舒展;教育,要用文明的火種點亮心靈;教育,要不斷提升心靈的境界。」這是翟小寧一直強調的教育理念。
詩詞滲入我們民族的血液
「詩詞中有人生的況味,人生的感慨,最能走進更多人的心靈。詩詞,要化為我們民族的血液,代代相傳。」翟小寧說,《中國詩詞大會》給了我們很多感動,他希望由這種感動所激發的熱愛能夠持續下去。生活需要一種詩歌對心靈的滋養。讀詩時,我們的情感得到了釋放,靈魂得到了安放。
翟小寧說,詩教,是中國一個很好的傳統,潤物無聲。詩教,是付諸情感、付諸形象、付諸意境的教育,我們要倡導詩意校園建設,讓學生的學校生活過得幸福而有詩意。學校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對詩詞和其他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人大附中一位已考上哈佛大學的學生,曾在校內開設過一門名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詩詞選修課,至今還在影響著學弟學妹們。
翟小寧認為,讓我們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與詩相伴,一個有詩詞修養的人也會有文化底蘊和文化良知。詩,使人溫和、柔軟、敦厚、優雅。
人大附中開設了古典詩詞的寫作課。「記得有一年,畢業班的學生們為每位任課老師創作了一首詩詞,作為他們特殊的畢業贈言,詩詞寫得特別美,特別感人。」翟小寧說,詩言志,中國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詩歌,有時是奔騰的江河,有時是浩瀚的大海,有時是一泓清泉,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閃爍著美的光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翟小寧倡導學校、家庭和全社會都來讀詩,讓家長和孩子們真正懂得健康有益的愛好比分數更重要。「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中國詩詞大會》,討論的是詩詞,連接的是親情,薰陶的是文化。讓人們感受到這個春天的濃濃詩意。」
翟小寧校長說:詩歌與生命相遇,會使詩歌更有生命力,會使生命更有詩意。
教師關於翟小寧教學思想報告觀後感【篇三】
3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在由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和民進北京市委會聯合主辦、雲校大數據技術研究院承辦的智慧教育論壇上發表關於未來教育和未來人才的演講。他講到網際網路、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正在深刻影響著教育,並將對學生學習方式、教師課堂組織方式、學校管理等帶來前所未有甚至顛覆性改變。但他亦強調,教育的本質是亙古不變的,不管有什麼手段、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應該關注生命、關注心靈、關注精神,教育要注重道德與智慧的生成,要向人推送生命的氣息,要提升人心靈的境界。
在今年的開學典禮上,我給同學講了兩個故事:
一個學生在人大附中時任一社團團長,從事愛心公益活動,考上了耶魯大學之後繼續從事慈善事業,後來到非洲難民營去考察,要在非洲創辦一所難民學校。我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要在學生中弘揚一種大愛精神,不管什麼時代,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有責任感和大愛精神,這種精神應該是他心裡最基本的底色。
另一個故事,人大附中畢業生考入北京大學,加入了騎行社,在活動中發現人們對自行車的使用很不方便,於是有了一個新的創意,共享單車,就是我們現在大街上看到的小黃車,這個學生叫戴威。講這個故事是要告訴同學們,現在是一個創新的時代,我們要不斷地有新的創意來促進社會的發展。
我們培養的學生一定是有面向未來的技能、能夠與時俱進的,要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大愛精神、德才兼備的未來公民,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脊梁,培養人文和科技相交融的跨界創新型的全球化人才。
未來教育對人才最強調的是核心素養。古羅馬著名哲學家西塞羅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教育傳承文化、創新知識和培養人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不會變。教育應以人文主義為基礎,以尊重生命和人類尊嚴、權利平等、社會正義、文化多樣性、國際團結和為可持續的未來承擔共同責任。我們要培養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中國領軍人才,他們應該適應科技革命的發展,應該具有國際視野、適應社會轉型的需要,為中國的崛起而努力。
談現在的教育和未來教育離不開高科技,高科技給我們的教育提供了很多機遇,比如雲校,雲教育和網際網路+教育給教育帶來的巨大變化,網際網路+教育已經滲透到了我們教育的方方面面。
20xx年美國發布20xx-2045年新型科技趨勢報告,明確了20項最值得關注的科技發展趨勢: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增材製造、數據分析、人類增強、智慧型手機與雲端計算、醫學、網絡安全、能源、智能城市、物聯網、食物與淡水科技、量子計算、社交網絡、先進數碼設備、混合現實、對抗全球氣侯變化、先進材料、新型武器、太空科技、合成生物科技。
新型技術也迅速滲透到了教育領域,對教育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近期可能一年之內創客空間在線學習會不斷增強;中期兩到三年內機器人、虛擬實境會不斷增強;遠期四到五年乃至稍微長一點時間,人工智慧、可穿戴設備將和教育密切相關,速度很快。
創客空間這樣一種學習狀態,已經出現,將來的課堂不是老師一個人在講學生在聽,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學,將來的教學老師和學生的界限會模糊,會是一個學習共同體,真正做到了能者為師、道者為師。未來教育必然是架構在網際網路上的新教育,擁有全新的教育文化、理念、模式以及教學環境、內容和方法,在未來科技引領的時代背景下,未來教育可能更具有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的特徵。
關於未來的學校,我們要從教學環境與課堂、課程體系與評價、教師與生活、組織與管理幾個方面來考量,未來學校可能更多是基於線上和線下教師與學生相互學習的學習共同體。信息技術將發揮更大的作用,會有基於VR的全新課堂環境、在線視頻輔助教學、基於體感交互的學習。未來的課堂是跨學科整合,在項目實踐中實現深度學習,學生能夠自學到的東西讓他自學,需要深度研討、研究、探索的放到課堂學習。
課堂體系也會發生巨大變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框架將會更加鮮明,這不是我們願不願意做的問題,而是必須做的問題,教師假如不以學習者為中心會落伍,學校假如不以學習者為中心會落伍。大數據的評價將在學校產生巨大影響,但是雙刃劍。比較理想的狀態是,給學生、教師、學校提供發展的參考數據,而不要用大數據把學生進一步捆死,學生應該是自由的,學習空間應該是自由的,因此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留有自由的空間。
關於教師,從傳統的傳授者和灌輸者的角色,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網紅教師、獨立教師將大量出現,優秀教師與學校的關係變成了弱連接的弱關係,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式的產品或應用影響到千家萬戶。我們對教師的管理理念應該發生變化,控制型的管理將來不會發生太大作用。
但是,技術進入教育絕不是塑造一個統一、標準化的教學流程,而是通過優化教育資源優勢,讓教育變得更有智慧。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教育是關於人的教育,不是工業化的、機械化的。因此,網際網路+教育無法完全替代教師的作用,我們教育要向學生推送生命的氣息,網際網路是個手段,向學生推送生命氣息的最直接、最溫暖的方式,還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
未來學生要擁有跨界和整合事物的能力,有好奇心且執著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創造力且能將人文和科技融為一體,而且要具備全球視野。他們的學習方式將呈現出社交化、個性化和中心化。學校的組織與管理要隨之改變,「組織管理的本質就是激發善意,而不是控制」。未來的學校將打破固化的組織形態,採用彈性學制和扁平化的組織架構,根據學生的能力而非年齡來組織學習,根據學生的個體需求提供靈活的教學安排而不是按照傳統的學期或者固定的課程結構,打破現有的學制,加強不同學段之間的銜接,更好地滿足當代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為學生提供富有選擇、富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育。
總體來說,我認為教育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必將發生更大的變化。雲教育、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將會給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對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巨大的,可能是顛覆式的,甚至會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但是教育的本質是亙古不變的,不管有什麼手段,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是關注生命的、關注心靈的、關注精神的。
因此,教育要注重道德與智慧的生成,教育要向人推送生命的氣息,教育要提升人心靈的境界。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掌握知識已經不是人類所面臨的主要任務,也許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為生存而做的很多工作將會為智能化的科技所取代,但是可能更需要注重人心靈的成長、精神的成長和靈魂的升華,這是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