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為什麼有顏色的(星雲牛那些事兒)
2023-07-28 06:30:36 1
春節假期,今年是農曆牛年,大家有沒有看到過下面這幅星雲牛(諧音:幸運牛)的賀年圖片?這張中國國家天文在網絡平臺發布的牛年賀年圖片,由公爵製作,上面由十個星雲拼成的牛栩栩如生,威武雄壯!
我挺喜歡這張圖的(^_^),看到上面標註了星雲編號,所以就想要解構介紹一下上面這些星雲,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星雲是什麼?為什麼會發光?星雲是天上一些淡淡的雲霧狀天體的一個統稱。在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根據距離計算發現河外星系以前,包括人類肉眼和通過望遠鏡看到的許多河外星系都被稱為星雲,比如我們銀河系的近鄰仙女星系,就曾被叫作仙女星雲,編號M31,《聖鬥士星矢》裡的仙女座的青銅聖鬥士阿舜所用的那條鎖鏈就叫星雲鎖鏈。
不過現在,星雲主要是指銀河系內的一些雲霧狀天體。這些星雲一般分3類,它們擁有不同的形成機制,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的發光原理都一樣:通過高能射線(主要是紫外線)電離周圍氣體產生可見的輝光。
星雲的種類恆星搖籃——瀰漫星雲這是正在坍縮的氣體雲,當其內部開始產生大質量恆星,由其高溫輻射出的紫外線會電離周圍的氣體,氣體在被電離時就會產生肉眼可見的輝光。瀰漫星雲根據其發光形式又分為發射星雲(電離氣體產生輝光)、反射星雲(被附近恆星照亮)和暗星雲(不在可見光範圍)。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創生之柱」所在的鷹狀星雲,編號M16。鷹狀星雲距離地球約7000光年,最大直徑達140光年!這裡是一個恆星的搖籃,有大量的恆星在此誕生,其中不乏點亮這片星雲的大質量恆星。
上圖裡正中央就是著名的創生之柱,它是由稠密的塵埃構成,厚厚的塵埃阻擋了恆星的輻射產生的黑影,由於其不再可見光範圍,因此被歸為暗星雲。據科學家分析,創生之柱很可能在6000年前已經被附近大質量恆星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摧毀,不復存在了,不過由於距離地球7000光年之遙,它還能堅持1000年,我們大約要到1000年後才能看到它被摧毀的壯觀場面。
雖然鷹狀星雲包含了創生之柱在內的多個「景點」,但其實最為知名的瀰漫星雲應該是獵戶座大星雲!距離地球大約1344光年,直徑24光年,在地球上看,視直徑比滿月大一倍,在光汙染少的地區肉眼可見。顧名思義,獵戶座大星雲位於十二星座中最容易辨認的獵戶座裡,在獵戶座腰帶的三連星下面的小三連星中間那顆就是獵戶座大星雲,編號M42,是天文攝影愛好者必拍的天體。
瀰漫星雲應該是最普遍最常見的星雲類型了,目測星雲牛裡所用的星雲都屬於瀰漫星雲。
末日之光——行星狀星雲這是低質量恆星在結束氫核聚變的主序星階段後,外層氣體向外膨脹形成紅巨星,在外層氣體大量流失後,核心的高溫使表面溫度上升,高溫產生大量的紫外線電離此前拋射出的氣體,從而產生輝光。下圖是著名的「上帝之眼」,編號NGC 7293,距離地球約700光年,噴射的氣體物質已經擴展成一個直徑5.1光年的環,氣體被中心白矮星的高溫輻射電離散發光輝。
這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產生超新星爆發後拋射出的物質和氣體在高溫下發生電離產生的輝光。與上面兩種星雲不同,超新星殘骸的輻射更為強烈,最高可達伽馬射線頻段,其發光機制也相對複雜,包括了前面所說的電離輝光、相對論性電子同步輻射、噴射出的放射性元素衰變加熱周圍物質等……
下圖是我國宋代天文學家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發,距離地球約6500光年,爆發後形成了編號為SN 1054的蟹狀星雲。
不知不覺寫了上千字……星雲牛解構無法寫了,又要跳票了……這一篇就當作基礎篇吧,下一篇正式介紹星雲牛!敬請關注。
彩蛋不知不覺到了2月14日情人節了,那就送大家一片玫瑰星雲吧(^_^)!玫瑰星雲編號Sh2-275,距離地球約5200光年,直徑約130光年。這麼大,自然也是一個恆星搖籃——瀰漫星雲。
(以上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