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我的1997》觀後感
2023-07-28 16:03:29 2
在《我的1997》中,知名演員印小天擔綱主演,飾演一名來自北京的知青高建國,在機緣巧合之下與母親流落香港,在艱苦的條件中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和不屈精神,在香港闖下了一番事業新天地。
20xx年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我的1997》觀後感一
電視劇《我的1997》目前正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檔熱播,該劇描述了從1976年至1997年香港回歸以前,內地與香港20多年的歲月變遷中,以主角高建國為代表的小人物為改變命運而不屈奮鬥的勵志情懷,折射出一代人在時代的滄桑巨變中生活與情感的起伏沉澱。
敬業精神完成艱巨任務
《我的1997》導演王偉民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從去年10月籌劃,到今年6月播出,倒計時只有8個月的時間,要拍30多集電視劇,其間要經過前期籌備、選演員、選景、拍攝、後期製作、審查、播出等環節,這是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用他的話說,一旦有任何的閃失和差池,要去補救都來不及。好在團隊跟了他很多年,配合得很默契,不需要磨合期。
雖然時間很緊,但電視劇完成的效果和質量還不錯。這麼短的時間,對於演員的職業精神也是一種考驗。「大家都有一份情懷,不計勞苦、不惜代價地一起創作。在我們這個劇組裡,沒有演員超時,沒有規定多少時間就能收工,大家完全配合劇組的工作,說幹多長時間就幹多長時間,說收工才收工,沒有所謂的大牌、大腕,大家非常敬業、非常專心地去創作這樣一部戲。」巫剛、印小天、陳瑾等都是與王偉民第一次合作,但是王偉民對這些演員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演員印小天和瑛子是上世紀80年代生人,而這部劇演的是1976年到1997年期間的故事,戲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沒出生。這需要他們靠學習、觀摩、大量看書、看視頻資料,才能去了解。王偉民介紹,比如知青的生活,印小天和瑛子的生活中沒有這一部分,但是他們很用功,看了很多書,經典影片《甜蜜蜜》也都看了很多遍,能夠對當年的歷史有所了解,讓當年人物的特徵體現在自己的身上。「他們非常努力地去完成,而且完成得很出色,很像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20年的風雨,在他們身上有很好的體現。」
史料與故事相結合
為什麼選擇1976年至1997年的時間節點?王偉民回答說:「這20年是香港回歸風雨歷程的20年,也是我們國家經濟騰飛和國力強大的20年,從家國情懷的角度,我對這20年充滿了感情,因為我們都是這20年中的受益者,這20年使得我們獲得了很大提升,作為中國人我為這20年感到自豪。」他表示:「有機會能夠充分展現這20年內地和香港的風雨變遷、社會變革對普通人的影響,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
《我的1997》嘗試用真實的歷史資料鏡頭與故事片鏡頭相結合的辦法,而這部劇既不完全像紀錄片,也不太像一般的電視劇。紀實感與故事性的完美結合,是這部劇的一大亮點。為什麼採取這樣的方式?王偉民回答說:「這部劇的格局比較大,要表現20年香港和內地的社會進程和大的歷史變遷對普通人的影響。大的歷史背景、歷史節點和歷史事件,在劇中要有充分的表現,這種表現靠人物嘴說是不行的,所以決定採用有點像美國電影《阿甘正傳》的表現形式,用大量歷史資料片,給觀眾一種代入感。」
劇中還原了當年歷史的場景,在這樣的場景之下,劇中的普通人被歷史進程和歷史轉折所影響,人物的生活和命運因此而改變。王偉民認為,這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表現方式,一種比較大膽的藝術形式的嘗試,也是一次很成功的嘗試。
主旋律應成為市場主流
很多導演不願觸碰主旋律影視劇,而王偉民拍過《我的鐵血金戈夢》《彝海結盟》《紅色利劍》等一批主旋律的電視劇,為何對此情有獨鍾?
王偉民說,他有學院派的教育背景,是有情懷的人,從骨子裡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正能量的東西,有自己創作的觀念。他認為:「主旋律應該作為我們國家影視市場很重要的一部分,應該是市場的主流,主旋律的影視劇應該也是商業化的,不應該與商業劇剝離。宣傳正能量,表現家國情懷的主題,在任何國家都是很重要的商業劇,與主旋律一點都不矛盾。」
王偉民表示:「觀眾長久以來形成了一種偏頗的觀點,一提到主旋律就會認為不好看,是喊口號,是假大空,其實這是一種創作上的誤區。」而王偉民是決心要把主旋律拍好看的導演,「把主旋律裡的人物構建得非常生動、鮮活、能夠吸引人,把故事講好看,觀眾一定會喜歡。」
20xx年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我的1997》觀後感二
《我的1997》這部「四川造」獻禮大劇是如何醞釀誕生的?該劇製片人、四川新華發行集團華影文軒影視文化公司製片總監高成生向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透露,早在拍攝《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時就有了拍攝《我的1997》的想法,「香港回歸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未竟的志願,而且香港回歸即將滿20周年,我們當時就想能不能把它單獨拍成一部劇。」
對於該劇,央視電視劇頻道項目部副主任王皓給予了高度肯定。在他看來,劇中無論是熱血激揚的勵志創業故事,還是在時代大潮中艱難跋涉的兒女情懷,都從一個側面展現出了改革開放造就的時代新貌,以及「一國兩制」為香港社會所帶來的蓬勃氣象。「香港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炎黃子孫心中有著沉重的意義,1997年香港回歸結束了長達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歷史。一國兩制掀開了香港全新的篇章。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我的1997》通過展現兩地20多年的歲月變遷,讓我們重溫那段歷史。」王皓說,劇中主要人物的家庭、愛情、事業和夢想,都與香港回歸密不可分,也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眾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關。」
四川省廣電局宣傳管理處處長馮梅表示,《我的1997》是四川新華發行集團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之後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她認為,《我的1997》通過小人物折射大事件,是一部凝聚了中國力量的優秀電視劇作品,代表四川電視劇創作的新高度。該劇在央視的播出,必將催生出更多講述中國故事、展現四川氣派的優秀影視作品。
20xx年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我的1997》觀後感三
「這個夏天,一定會追《我的1997》!」電視劇《我的1997》將於今晚20點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記者在採訪中,多次聽到這樣的回答。那麼,這部廣受期待的大劇,都有哪些不容錯過的看點呢?
央視大劇黃金團隊再出擊!
三年前,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贏得收視、口碑雙豐收,成為近年少有的影響深遠的大劇的同時,還斬獲了五個一工程獎、飛天獎、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獎、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等多個重要獎項。
相信不少劇迷已經發現了,從《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到《我的1997》,兩部大劇中有多位「共同演員」,比如印小天、巫剛、高可兒、於笑等。沒想到這兩部大劇之間有如此深厚的淵源,背後都是一個「黃金團隊」,「這個夏天,一定會追《我的1997》」。
《我的1997》講述了一段在歲月變遷中命運沉浮的個人故事,通過高建國和安慧等劇中人物的愛情和生活經歷,連接起了特殊時代環境下,香港與北京一群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年輕人的奮鬥歷程。
不同於《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宏大歷史敘事,《我的1997》著眼於小人物勵志燃情的創業故事,但同樣情懷滿滿。這部作品把兩代人心中抹不掉的風土街景和懷舊元素都搬上了螢屏。播出時,一定會勾起觀眾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
四地取景盡展京港風情!
為了真實再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京港兩地的城市風貌,電視劇《我的1997》攝製組分別在北京懷柔、廣東佛山、深圳以及香港四地取景。歷時75天,行程達3000多公裡。
據本劇演員於笑透露,為了重現真實的時代感、歷史感,劇組四處淘舊物,可謂「下了血本」。比如,早期人物造型主要用一些粗布舊衫,偏黑的妝容,後期則開始引進上世紀90年代流行的喇叭褲、蛤蟆鏡和及肩的髮型、花襯衣等。
據製片方介紹,在這部電視劇中,北京、香港兩座城市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生活場景都將得以重現。追劇的觀眾都能從劇中找到許多熟悉的畫面和記憶。從北京的胡同到香港的街市,濃鬱的地域景色和強烈的歲月情懷,展現出本劇別具一格的時代特徵和歷史格局。
導演王偉民坦言,他為這部劇傾注了強烈、真摯的家國情懷,力圖為觀眾們完整呈現出一個特殊時代的風貌特徵,以及生活在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記憶。
兩地資深實力派匯聚!
在《我的1997》中,知名演員印小天擔綱主演,飾演來自北京的知青高建國,在機緣巧合之下,他與母親流落香港,憑藉著聰明才智和不屈精神,在香港闖下了一番新天地。瑛子、高可兒等青年演員在劇中也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現。
劇中還有多位實力派「老戲骨」壓陣。參演過《于成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國家幹部》等多部重要影視作品的巫剛就是其中一位。在《我的1997》中,巫剛出演了一位祖籍香港、在新中國成立後回到北京參加祖國建設的知識分子高志遠。
飾演高建國母親嶽芳英的陳瑾,是一位曾經榮獲過飛天獎、華表獎、金雞獎、白玉蘭獎、金鷹獎等眾多獎項的名副其實的「演技派」。在本劇中,她演繹了一位在艱難逆境中從未喪失生活希望的母親。
此外,本劇還少不了來自香港的「老戲骨」。曾製作出《大俠霍元甲》、《陳真》等風靡一時作品的香港資深導演、演員徐小明,以及演出過《雪山飛狐》、《雪花神劍》等電視劇的香港演員龔慈恩,此次也都加盟到了《我的1997》當中。兩地實力派匯聚,讓人充滿期待。
[20xx年香港回歸20周年獻禮《我的1997》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