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日本感人電影《入殮師》觀後感

2023-07-28 12:23:56 2

  止庵在《惜別》中說:「親人是我們與死亡之間的一道屏障,親人在時,這個屏障就在,我們雖然與死亡越來越接近,但因為親人在身邊,我們便看不到它。親人不在了,就好比這個屏障的消失,我們就算與死亡離得再遠,也能一眼望見死亡本身,所以人這一生不要惜別,而要惜聚。」

  日本感人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一】

  希區柯克對後輩導演們開示說:讓觀眾知道接下來你想做什麼,但讓他們擔憂你要怎麼才能辦到。《入殮師》的劇情沒有意外,中規中矩,觀眾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然而還是動人。小林大悟從不情願的入行到認同並熱愛入殮師身份,以及周圍的人逐漸了解入殮工作及其價值,這些故事都是線性推進的,然而該片的導演用絲絲入扣的配樂、恰到好處的細節和樸素的哲理滲透為觀眾解除了擔憂,把一個老套的故事講得情味盎然,讓自負聰明的觀眾深深入戲、且笑且淚。希大師可以給滝田洋二郎批個優。

  音樂

  《入殮師》中久石讓沉厚莊嚴的大提琴,可以媲美《臥虎藏龍》裡譚盾緊張急驟的鼓點。不過,除了常規的營造氣氛、渲染情緒,《入殮師》中的音樂還有敘事功能。因為主角是一個大提琴手,他的生活和音樂息息相關,即便後來轉行也沒有把提琴束之高閣,而是時不時還拉上一曲。剛開始的樂團演出,小林大悟在一眾樂師之間拉大提琴,為一出交響樂貢獻音符,他的琴聲消弭在合奏中,扮演著音樂技工的角色。後來從事入殮工作,一番世事歷練,萬般感觸到心頭,何以解憂,唯有音樂,於是在鄉間長堤上獨奏,以自然為舞臺,以天地為聽眾,雪山靜默,天鵝高飛,境界超拔,此時的琴聲不再是指揮示意後照著樂譜機械的應和,而是打上了強烈個人色彩的情感宣洩。後來在聖誕夜,大悟為社長和同事演奏,他的琴聲在融入了對生活、生命感受之後,變得很有感染力,打動了僅有的兩位聽眾,此時他不再是個技工,而是真正的藝術家。小林大悟對音樂的理解逐步深入的過程,也是他逐漸堅強自信、成長成熟的過程,這裡音樂是一種潛敘事,琴聲如訴,說不盡的世事如煙。

  魚白

  魚白即雄性河豚魚的精巢,又名西施乳,甘膩細嫩,味為海鮮之冠,以至民間有「不食魚白,不知魚味。食過魚白,百魚無味」的諺語。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嘗過河豚之後,曾發出「值那一死」的讚嘆。而佐佐木社長對魚白的美味如此讚嘆:好吃得讓人為難。當時小林大悟打定主意要來辭職。還沒說出口,社長請吃河豚魚白,一番晤談,大悟打消了念頭。魚白這種高級食材充當了社長大悟之間隱形談判的籌碼,功效巨大,猶如殺手鐧。

  社長的居室擺滿了盆栽植物,連飯桌上都放了一小缽開花的仙人掌。社長說只有植物不要靠吃別的生物為生,一個要靠死人維生經常接觸屍體的人,對植物的清新素淨自然很是喜歡,在植物的環繞中,屍體帶來的不適會消散,這裡植物相當於自然療法的藥物。然而人畢竟不能像植物一樣無欲則剛,欣賞植物但自身不能變為植物,得滿足身體的各種需求,於是社長在小植物園裡烹製魚白,享受美味。社長說不想死就要吃,吃嘛就要吃得好。魚白,象徵了生之歡愉,享受魚白就是善待生命。而給死人入殮,維護死者尊嚴,也是善待生命的方式之一。入殮工作收入豐厚,能給人善待自身的本錢,此其一,入殮善待了生命的遺蛻,安撫了親人的痛苦,此其二,基於這兩點,大悟一口魚白下肚後,也把辭職的話咽了下去。

  影片還有很多涉及吃飯的鏡頭。如兩次吃雞的對比,第一次大悟剛剛著手新工作,第一次親見屍體,看到妻子準備的雞肉火鍋,聯想到屍體的慘狀,大吐特吐。第二次聖誕夜,和社長、同事聚餐,大啖烤雞,狼吞虎咽,大悟還問社長好吃嗎,社長重複了吃魚白時的臺詞:好吃得讓人為難。此時大悟已經是思想徹底改造,業務精熟了。另外還有許多大悟一個人興致勃勃的用餐、開車趕工作時大口吃快餐等鏡頭。包括魚白之宴,這些吃飯的場景無非是在傳達同一個生活理念:活著的時候就好好活,好好享受生之歡愉。

  靜美

  死是人人有份的事情,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土葬、水葬、天葬、火葬,死後的身軀總要有個歸宿,葬禮儀式的不同,體現了文化的分野。古波斯拜火教教義有云:生亦何歡,死亦何懼,憐我世人,憂患實多,熊熊聖火,焚我殘軀。這無疑是主張火葬的宗教,對待生死有一種慷慨悲歌的氣度。西方有神父牧師包辦生死事務,生則洗禮堅信,死則天堂地獄,最後還有末日審判,可謂是一條龍服務,有清晰、標準、規範的操作流程,大家耳熟能詳,沒有神秘感,其生死觀似乎頗為制式。而中國,則明顯的是樂生惡死,有人問孔子如何看待死亡,老人家回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還是專註解決活人的問題吧,把一個大問題輕巧的避開了,中國人提倡向死而生,連老了都要老當益壯,還常說:好死不如賴活著。說到日本人的生死觀,卻是頗為奇特。

  1903年5月22日,17歲的日本東京帝大資優高材生藤村操來到日光華嚴瀑布,在一棵樹上刻字曰:悠悠天壤,遼遼古今,五尺之軀想不透如此大哉問。賀瑞修之哲學,值多少權威?萬有之真相,一言以蔽之,即----不可解。懷抱胸中之恨,煩悶,最後選擇一死,既已站在巖上,胸中了無不安。始知----最大的悲觀竟等於最大的樂觀。----把這些天問刻完,他就跳瀑布自殺了。很多青年對藤村操「美麗的哲學的死」心嚮往之,紛紛效仿,一時華嚴瀑布成了自殺聖地,來了斷生命的年輕人絡繹不絕,形成了一波所謂的「明治自殺潮」。二戰後的日本還發生了一波「作家自殺潮」,其中不乏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這樣的大家。川端康成把死看作是一種極致的美,他十分欣賞自殺身亡的畫家古賀香江的一句口頭禪:「再沒有比死更高的藝術了,死就是生!」,對死,川端並非葉公好龍而是知行合一,最後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含著煤氣管自殺了。

  這就是日本人的死亡觀:他們認為死是美的。為了追求死之美,居然不惜自殺。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也透露出了對死亡的親近之意。了解了日本人的死亡觀,就不難理解影片中葬禮上的笑聲。泰戈爾有詩云: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入殮是給死者做告別舞臺的定妝,是一份創造死之靜美的工作。作為入殮師的小林大悟其實仍是一個藝術家。

  其它

  影片除了表現人的生死,也表現了行業的興亡,如樂團解散、澡堂關張、佐佐木的事業差點後繼無人。從人生擴展到社會,從現實關照到歷史變遷,全片是一闕宏大的死亡賦格曲。然而《入殮師》也高揚了生的歡愉,結尾大悟和懷孕的妻子和解,他們將一起呵護即將出生的小生命,影片也是一首生的讚美詩。

  日本感人電影《入殮師》觀後感【篇二】

  這部電影,風格如此的樸素,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讓人多次落淚。原因在於它所講述的是生命的曠味,如此的惆悵,就象你行走在時間的長河中,無時不刻會感受的那一種味道。

  主角小林大悟這個名字頗有意味。他的人生本應用失敗來形容:失業逃回老家農村落腳的前大提琴手,為了生存,無奈的選擇了當一名入斂師。電影根據編劇小山薰堂的原小說《膠片》改編,小山的經歷也很複雜,想必嘗遍人生各種曠味,對於活著這件事實在是感慨萬千,無言以對。雖然他身處喧囂的功利場(他是電臺主持人、編劇、作家、創意顧問等),卻無時不刻想逃離,因此賦予了大悟這樣的性格:隨性,浪漫,內斂,頗有點道家的風範。影片開始不久大悟有句臺詞:「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我們的新居,週遊世界,來個演奏之旅吧。」他希望靠自己的樂團工作,給妻子提供浪漫又有保障的生活,卻被殘酷的失業打碎了這一夢想。但這個人物讓人覺得柔軟、易感的地方就在於:他並不是功利心很強、不擇手段要出人頭地的城市動物,而是承認自己無能、面對現實只求活下去的草根。我猜這個角色身上寄託了編劇很強的個人理想,同時也是許多在城市打拼的中年人的心情:逃離城市的煙火,隱居到鄉村的世外桃源,以求得心靈的平靜。

  雖然沮喪的認清自己是個失敗者(我應該更早的承認,自己根本沒有演奏的才能),決定接受現實,但略帶凋蔽的鄉村並沒有提供給大悟心靈的安寧。他人的嘲弄眼光可以不在乎,但如何面對柴米油鹽卻是個永恆的難題。佇立在橋上,大悟看著橋下的溪水裡奮力逆流而行的鮭魚,以及那些失敗了死在途中被衝下來的魚屍,對生命的意義陷入了迷惘:拼命遊上來的,只是為了去死。反正是死,為什麼要活得這麼辛苦?

  既然能如此真切的感知存在,那麼探究這種存在的意義,就是本能: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將去向何方?死亡之後,是否一切歸零?若一切必然歸零,則血淚斑斑的抗爭指向何處?影片中一次次描寫入殮的場景:患性別倒錯症的男孩,和男友飈車喪命的太妹,澡堂老闆娘,夭折的男童……他們的人生形形色色,過程中的曠味各自品嘗,外人已無從知曉,只是從悲傷的親人臉上,知道那也曾是喜怒哀樂集為一體的盛宴。如今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就是化為冰冷的屍體。死亡是對人生最猛的當頭棒嚇,加深著大悟的思考,最終讓他把這樣不體面的工作堅持了下去。影片中並沒有中國電影裡常唱的高調,比如說為他人服務乃是人生價值所在,而是展現了大悟接受這份工作的合理性:既然一切沒有意義,那麼做這份工作又何妨?

  影片讓我落淚的地方,一處是小林大悟站在曠野裡拉大提琴。音樂在此時不再是他謀生的工具,而是回歸它本真的意義,和著他情緒律動,發洩著他滿腔無以名狀的惆悵。遠處河流在陽光下蜿蜒閃光,天地如此廣漠,生命更新換代,如此執著的延續下去,到底是為了什麼?一切如果本無意義,又是誰賦予它意義?

  另一處是結尾,大悟的父親死了。三十年前拋妻棄子的父親對於大悟來說,本是陌生人,但他還是去為父親舉行入斂儀式。這是所謂的政治正確,或者說觀眾的習慣,喜歡在影片的結尾看到和解,人道主義要求大家這麼做。可我之所以落淚,不是認為大悟終於原諒了父親,他的內心世界得到升華。而是認為,大悟接受了存在的必然性:三十年前的父親背叛了妻子和兒子,和咖啡館女招待私奔。這種傷害既然已經造成了,就接受它,如接受生命存在的必然性一樣。

  所以,我對影片中吃雞肉一幕印象深刻。一開始,初當入斂師的小林大悟曾對死屍的性狀氣味感到極度噁心,面對著妻子為他準備的雞肉火鍋做嘔不已。但最後,想通了的他和社長、同事在又一次的入殮工作之後,聖誕夜裡,大口大口的吃著烤雞,已經非常坦然且享受了。烤得焦黃的雞肉,沾滿油脂的手指頭,飽嘗美食的滿足的表情,都揭示了:這就是意義。仔細體會存在感,仔細品嘗著喜怒哀樂的人生曠味,就是全部的意義所在。

更多相關觀後感推薦: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