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頂級電影神級片(大師級R片好電影爛結尾)
2023-07-16 18:08:07 4
這是最不像金基德的R片
尺度,話題,意識形態,鏡頭語言,人性,一點都不像金基德
但很像韓國的「民族電影」,它有著濃烈的「意識形態」的正確性
這是一部向現實妥協的電影
——《網》
朝鮮,邊境河流。
漁網纏住了朝鮮漁夫的引擎,漁夫失去了對船的控制,隨波逐流。
船靠近三八線的時候,邊境的朝鮮軍人朝他開了一槍,沒打中,再打一槍,子彈可能會被打進三大線。
沒有人承擔得起「意外」的責任,也沒有人願意發動流血的戰爭。
漁夫漂到了三八線的韓國境內後。
他立馬被人帶走了,他像個鄉巴佬進城一樣,不安感縈繞著他的內心。
穿的,用的,說的,完全和說兩個對立的形態,就連負責調查他衣食住行的「監護人」也是一套深黑色的西裝革履。
這裡畢竟不是福利院,沐浴整理之後,漁夫被送去了審訊。
警方問,漁夫是如何進入韓國的,
漁夫回,漁網絞進了槳葉裡,引擎出了故障,漂過了三八線,到了韓國,但是漁夫再三表示,自己真的不是間諜。
審訊無果,暴力不斷升級,但也沒改變什麼,諜報部門也沒證據。
領導就把漁夫當成一般的脫北者處理,想辦法勸服他歸順,畢竟南北一家親,總不能讓他回到那個獨裁的國家。
獨裁這兩個字是有用意的,這也是我說為什麼金基德在這部電影向現實妥協的原因,顯然在外界看來朝鮮似乎就是那樣的...
但是你如果去看脫北者的視頻,10個有9個都是控訴,講述他們過去的生活是如何痛苦,如何備受折磨的,這裡的意識形態之爭我就不說了,回到故事。
漁夫既然不是間諜,韓放乾脆就用各種條件勸服他歸順,承諾給他找到工作,給他找到住所,給他一定的錢讓他生活下...
漁夫心動了,但他拒絕了,他死活都要回朝鮮。他的家人還在朝鮮,那種深深的脫北的恐懼,讓他似乎看到了自己脫北後,朝鮮的妻兒會的悲慘結局。
見漁夫死活不答應,韓方想著乾脆放了他,去資本的繁榮世界享樂,讓他親眼看著留下來的好處,可是漁夫卻死活不肯睜眼,他害怕自己睜了眼就被它吸引了..
他試圖閉上眼睛,妄圖將自己與這虛假的繁榮隔離。可悲嗎?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可悲的,可是即便讓他睜眼又如何?
一個生活在幾十年的人突然讓他見到了不曾見到的東西,他是恐懼,是害怕,是孤獨的...
他擺脫了監視,竭盡全力尋找回家的路。
路上,漁夫剛好撞見了一個從紅燈區跑出來的女人,那個女人正在被兩個皮條客糾纏。
漁夫挺身而出,他是前特種部隊退役出來的,一套格鬥術還沒打完,皮條客就被他趕走了。
漁夫問女人,為什麼事情這麼辛苦,自由嗎?
女人回,是很自由,可有什麼用,有錢嗎?
臨走的時候,女人對漁夫說,如果你想跟我生活的話,就來找我。
女人不是以身相許,只是她知道,漁夫是脫北者,他有錢,他能讓她的生活輕鬆點。
這段的設計很金基德,在他的電影中,金基德從來不把春樓的女人形象僅當成「性」的符號,金基德電影中的女性,往往是一種社會符號。
她的工作也好,她的生活也好,是金基德在凸顯這個資本時代背後的腐朽,是繁榮社會背後的陰暗面,都市的冷暖,而這些都堅定了漁夫回家的信念。
漁夫對這個國家是陌生的,他沒跑多遠,還是被帶了回來。
逃離後,間諜身份疑雲,暴力審訊是少不了的,回去後,被一頓苦打,是他的「監視人」救了他,並勸說他留下。
可是漁夫鐵了心,要回去,他的家人還在朝鮮,他必須得回去。
韓方見歸順無效,以及外面的輿論壓力之下,決定讓漁夫歸國。
臨走前,韓國社會各界的社會愛心人士紛紛捐了不少物資以表同情,剛開始是拒絕的,後來真香。
這個情節本來是可有可無的,但是金基德用這個鏡頭打了個價值不菲的廣告:
尼康,索尼,安德瑪,國家地理...
這是一場大型的真人秀。
鏡頭面前,漁夫是聰明的,他為何表示自己的忠誠與愛國,他在記者面前,一件件脫去象徵著「資本主義」的衣服,褲子,只留下了那個監護人送的電動玩具熊。
他光溜溜地回到祖國,高喊著:萬歲。
上岸的時候,駐軍給他面旗幟,他沒有披在身上,反而是下意識的遮住了襠部,這個下意識的羞恥行為戰勝了一切羞辱。
什麼旗幟下的宣誓,誓言,莊重都不復存在,在那一刻,它只是把遮擋的枷鎖。
那些都不過是媒體宣傳的輿論陣地戰,歸國之後,漁夫同樣被帶到了審訊室,跟韓國的審訊室除了簡單點破了點沒什麼差別。
只是審訊的人,從韓國的那個有著冷酷但是卻有著民族大義善良的審訊人員來說,坐在對面的這個人只是一個貪婪好色的「垃圾」
審訊過後,漁夫被放回了家中。
回到家中後,漁夫問保衛處有沒有為難妻子,妻子搖了搖頭。
晚上入睡時,他看到她肩上的傷,那是保衛處的人留下的,他們傷害了他,她忍氣吞聲地活下來,只是為了等到丈夫的歸來。
金基德用一場苦難破滅了漁夫的回歸期望,
為了讓漁夫陷入到徹底的絕望,金基德讓漁夫被奪取了捕魚的許可證...斷了漁夫生存下來的最後一口氣。
漁夫強行開船,他控訴著周遭的一切,他要逃離,他必須要走...
槍響,人倒。
諷刺的是,漁夫死後,尚未懂事的女兒,丟掉了父親從韓國帶回來的電動玩具熊,
抱起了那個普通的玩偶,露出了她燦爛的笑容...
命運已是輪迴的註定。
如果僅僅從影像的本體論來看,金基德的《網》絕對是一部完整度很高的電影。
豆瓣的7.4的評分證明了這點。
主題上,金基德採訪時坦然揭示:
「我覺得不要去想哪一方是好的,哪一方是壞的。當一個帶有國籍的人處在兩國對立的關係之間,那個人是如何犧牲的,如何變得悲慘的,希望將這個過程呈現出來。」
但是很顯然,在電影創作的時候,金基德違背了他的初衷與主題,電影的結局爛尾了。
電影的結局本身應該是點到為止,在漁夫回國之後,戴上花圈,用幾個遠景交代下就結束,就可以了,但金基德用了一個很爛的結尾。
漁夫的回歸時,設立的審訊也好,妻子也欺辱也罷,回歸的朝鮮明顯是和在韓是二元對立的。
這種對立最突出的是在,南北審訊的差異。南方的那位動用嚴刑的審訊人員,雖然讓人感覺到沒有人性,但是金基德卻借用了「625事件」告訴了觀眾審訊人員的家人就是死於北方的火炮之中。
金基德給了南方的審訊人員暴行的一個可以被原諒,或者說可以被理解的一個人物動機,但是在北方的審訊人員沒有善良。
漁夫回到國後,審訊他的人,完全是一個貪婪,自私的人,保衛處也被塑造成了一個壞事乾淨,喪盡天良的人...
故事的開始,明明塑造的邊境的北方士兵有他的善良與憂慮,但是到了電影的後半段,完全失去了那善良和猶豫...
最後女兒丟掉的那個電動玩具熊,控訴著輪迴的命運,是金基德歌頌北方要比南方好的現實。
金基德妥協了,他也陷入到了韓國電影「朝鮮」情懷的困境中去了。
韓國電影在塑造朝鮮元素的時候,會把它塑造成一個群體性的殘暴,個體性的溫暖,說得直白點,韓國電影在不斷擁抱個體的元素,在否定其群體的效益。
它不相信,那種狂熱的信仰與理想,也不相信一個落後國家的那種團結的力量。
韓國電影人,在他們的故事中不斷同化那些來自北方的人。
去意識形態,本身就是一種意識形態,當金基德去把電影的鏡頭對準的是個體價值的時候,群體本身就會不可避免地成為被批判的對象。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大多數韓國電影裡邊,南北題材拍了不少,人文關懷也不少,但是對於北方的生活依舊有著某種神秘主義色彩的牴觸和抵抗。
金基德在《網》裡,也沒有去提出一個南北問題的「國家概念」,不知道他是向現實妥協,還是他本身就如此的固執。
他也只是在借用「民族大義」的情感元素來迴避失序的現實,電影的結局,也要麼是一場悲劇,要麼是一場浪漫主義的喜劇,只是電影從來沒有探索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
民族情懷,終究只是自我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