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民間愛情故事梗概(才子配佳人美女愛英雄)
2023-07-14 04:57:06 1
文|德霖
《故事法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施愛東新近出版的一本小書。在他看來,民間故事是一種結構穩定的功能組合、一個自組織系統、一棵生命樹。
「總是套路得人心」,此言非虛。古往今來,故事的結構貌似在無序生長,實則所有情節都有一套相對穩定的結構或套路,而所有的套路,都是特定功能相互制約的最優結果。
可以說,每一則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都是特定語言遊戲中的最優玩法。
《故事法則》 ,施愛東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故事結構很固定
文學理論領域有一則關於福樓拜的經典故事。
有一天朋友去看望福樓拜,發現他正在失聲痛哭,朋友問他:「什麼事使你這樣傷心?」
福樓拜說:「包法利夫人死了!」
朋友問:「包法利夫人是誰?」
福樓拜說:「我小說中的女主人公。」
朋友就勸:「你既然不願她死,就別讓她死唄。」
福樓拜無可奈何地說:「是生活的邏輯讓她非死不可,我沒有辦法。」
這個故事常常被用來說明「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必然命運,是生活邏輯的必然結果」。
雖說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聯繫的方式是無限多樣的,但在故事世界中,只有有限的人物、有限的事物、有限的聯繫。故事被限定在密閉時空之中,所以要按照特定規則去運行。
而對讀者來說,儘管故事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差距很大,人們卻很少會去較真。因為讀者在聽故事之前,就已經預設了這是「故事」而不是「新聞事件」,從一開始就是以故事的邏輯進入閱讀的。
由於故事是發生在獨立空間裡,《故事法則》指出,遊戲的故事具有封閉性特點。
故事角色之間的關係封閉,不能出現多餘的、沒有功能的角色。比如,故事中的壞人也是「箭垛式」的壞人,壞到「頭上長瘡、腳下流膿」,那麼,如果「長瘡」的功能由某個角色擔當了,往往「流膿」的功能也由該角色擔當。這與小說等有明顯不同。
此外,故事只考慮角色之間的關係,不考慮角色之外的「吃瓜群眾」。如《白蛇傳》的「水漫金山」、《竇娥冤》的「六月飄雪、大旱三年」,都不會考慮百姓無辜受災的問題,因為群眾不是故事角色,不被列入故事倫理的考慮範圍。
故事的功能項和道具是封閉的。通俗地說,功能項就是故事人物的行為,這些行為對推動故事情節是有意義的。這意味著故事中不能出現多餘的、沒有意義的行為。
比如,在《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在漁夫來到海邊之前,只需要用一句「漁夫到海邊打魚」作為交代就可以,完全不必詳述漁夫如何起床、如何刷牙洗臉、如何吃早餐、如何查看天氣、如何收拾漁具、如何跟老婆道別出門等細節。
故事的邏輯是自洽的,情節是自我閉合的,也就是說,矛盾的產生和解決必須相對應地存在。
比如《水滸傳》,梁山英雄徵田虎和徵王慶就是一個後期添加的獨立單元。在這個單元中,徵田虎時收納了十七員降將,到了徵王慶時,梁山好漢一個未折,而田虎的十七員降將折損殆盡,梁山英雄的所有指標都回復到剛剛招安時的狀態。所有矛盾都成對出現,自足解決。
故事是一個「自組織系統」,具有在特定環境中自動適應、自動優化的特徵。這種自適不是哪個人的行為,而是在口口相傳的流通過程中不斷修訂、變異、改良,集體優化的結果。
此外,故事情節在邏輯上必須自我封閉、自我完善,不能留有缺失,只要有缺失,就會形成「緊張」。每一處緊張都必須引進新的母題加以消解,直到圓滿為止。
大團圓結局受歡迎
民間故事的結局是既定的、封閉的,故事情節只是朝向既定結局的一個過程。一般來說,大凡熟悉民間故事的人,聽了故事的開頭,基本上就能知道故事的結尾。這是因為民間故事的結局本來就是預先設定的。《故事法則》把預先設定的民間故事結局稱為「元結局」。
在施愛東看來,大團圓結局是一種最典型的元結局。為了實現大團圓結局,故事中的角色甚至可以違背生活倫理、生活邏輯。
比如,在許多機智人物故事中,壞人都是說話算數、信守承諾、又蠢又萌。因為如果壞人不蠢萌,他就不上當;如果壞人不信守承諾,就無法對他們實施懲罰。
相反,好人或者機智人物常常是謊話連篇、說話不算數、不講誠信的。因為如果好人不撒謊,事事講誠信,他就沒法得到壞人的信任,也沒法以弱勝強,以巧取勝。
美學家朱光潛曾經揶揄說:「戲劇在中國幾乎就是喜劇的同義詞。中國的劇作家總是喜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的大團圓結尾。劇中的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上京趕考的窮書生,金榜題名時中了狀元,然後做大官,衣錦還鄉,與相愛很久的美人終成眷屬。或者主人公遭受冤屈,被有權勢的奸臣迫害,受盡折磨,但終於因為某位欽差或清官大老爺的公正,或由於他本人得寵而能夠報仇雪恨。戲劇情境當然常常穿插不幸事件,但結尾總是大團圓。」
有人乾脆將這類故事歸結為簡單的十六個字:「公子落難,小姐養漢,狀元一點,百事消散。」
甚至有人將之編成民間歌謠:「才子佳人相見歡,私訂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金榜題名大團圓。」
王叔暉工筆重彩《西廂記》。《西廂記》以大團圓的結局收場。
事實上,大團圓故事是一種世界性的民間文學現象。
施愛東考察過200則義大利童話,其中至少有150則是以大團圓收尾。即便是迪士尼動畫故事,其內容也都是英雄歷經種種危險,最終必將化險為夷。
《故事法則》認為,精英知識分子批評傳統戲劇的團圓之趣,往往是因為不能理解戲劇演出在民俗生活中的社會功能。鄉村演劇並不是單純的文學行為,更重要的是作為節日活動或慶典儀式的一部分,需要迎合背景主題。此外,它還擔負著倫理教育,即價值觀教育的功能。
正因為如此,「與其將大團圓追求歸結為國民性,不如歸結為世俗性、民間性、人類性」。
不過,《故事法則》同時提出,精英知識分子對大團圓的批判,主要是出於啟蒙目的。無論啟蒙文學還是革命文學,最重要的是必須確立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主題,唯其不滿,才能喚醒民眾,以激發其精神、召喚其鬥志、奮起改變其現狀。而大團圓故事被認為是粉飾現實、麻痺鬥志的文學,有悖於啟蒙目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識分子的嘲諷和批判。
金庸小說好在哪兒
民間文學雖然普遍是模式化的敘事,但是很受市場歡迎,所以,即便是在當代,作家或編劇在創作時,仍無法逃離這些「套路」的約束。不過,優秀的作家或編劇會努力嘗試在「套路」中加入一些變數,從而帶給讀者和觀眾新奇的感受。
《故事法則》將史詩文學和金庸武俠小說放在一起作了比較。史詩集口頭文學之大成,藉助史詩藝人的表述,集中體現了普遍性的民族意志、公眾願望和審美理想,其英雄塑造和人物關係都已形成固定模式。金庸小說和史詩文學類似,有一定的模式,一些可以反覆使用、不斷改良、不斷賦予新鮮意義的模式。
最基本的框架是,無論史詩英雄還是武林英雄,其成長大都會經歷「特異誕生、苦難童年、迅速成長的少年時代、成功求婚、遭遇重大挫折、建功立業大團圓」這樣一個過程。兩者的英雄形象會有一些共同特點:英雄的身世具有神秘性;英雄從小缺少父愛;復仇是英雄人生的一大使命;英雄有驚人的成長速度;英雄周圍有眾多美女,英雄寵愛最出色的那一位……
金庸小說之所以能成為經典,贏得眾多「鐵粉」青睞,還有自己的許多「秘方」。比如在英雄形象的塑造上,金庸既遵從了英雄故事的既定結構,亦兼顧了節外生枝的形式技巧;既有英雄母題的不變成分,亦有話語技巧的可變成分;既有必不可少的敘事功能,亦有信手拈來的民間趣味。
83版《射鵰英雄傳》劇照
以《射鵰英雄傳》的「桃花島賭賽」為例,金庸將「三道難題」「傻女婿故事」和「與惡人賭賽型故事」等民間故事糅合在一段情節之中,使這場婚姻賭賽變得險象環生。
為了確保傻女婿在賭賽中的勝利,金庸又安排了老頑童周伯通一場戲,讓郭靖先在老頑童處學得絕活,背下《九陰真經》,而這恰恰又是民間故事中傻女婿誤聽誤信,不識變通,反而因禍得福,以及弱者戰勝強者型故事的妙用。
民間故事中,與可愛的傻女婿相對,總是有一個漂亮的巧媳婦,於是金庸又為我們塑造了一個美麗的女主角黃蓉。黃蓉天性聰穎,略帶刁蠻,恰是傻哥哥郭靖的頭號剋星。小到吃喝拉撒,大到臨陣對敵,郭靖都是在黃蓉的支配下行動著,這些行動往往是機械行為,於是平添了許多令人捧腹的奇趣。
當《射鵰英雄傳》結束的時候,傻女婿的故事卻還在繼續,《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和虛竹,都曾在不同階段,冒著傻女婿的呆傻氣,處處誤打誤撞,卻又傻人有傻福。
此外,民間文學中有大量鬥智不鬥勇的機智人物小故事,金庸將之巧妙地點化入文,頗有奇趣。
華山論劍一場,歐陽鋒走火入魔捨命相搏,居然逼退了黃藥師和洪七公,眼看就要奪取天下武林第一的寶座,黃蓉急中生智,用激將法讓他和石壁上自己的影子相鬥,歐陽鋒果然上當,結果手腳打在石壁上,疼痛難當。
施愛東認為,這一情節明顯受到印度童話《獅子和兔子》故事的啟發,故事中獅子要吃兔子,兔子用激將法讓不可一世的獅子和井裡的倒影相鬥,結果獅子被井水淹死。
德國文學理論家姚斯有言:「只有當作品的延續不再從生產主體思考,而從消費主體方面思考,即從作者與公眾相聯繫的方面思考時,才能寫出一部文學和藝術的歷史。」可見,每一部優秀作品的成功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