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文化遺產的價值(當歷史城市遇上文化遺產)
2023-07-14 06:14:17 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北京中軸線水彩圖。 圖片來自網絡
鐘鼓樓廣場前跳繩的兒童。 朱雲霞攝 來自「2021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優秀攝影作品展」
荷花市場前抖空竹的老人。 吳超英攝 來自「2021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優秀攝影作品展」
雨後的太和殿廣場。 閆立軍攝 來自「2021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大賽優秀攝影作品展」
主持人:本報記者 鄭 娜
嘉 賓:李 群(國家文物局局長)
談緒祥(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拉扎赫·伊倫都·阿索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
單霽翔(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
呂 舟(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
姜 波(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山東大學教授)
賈德·塔博特(阿拉伯國家建築師和工程師協會會長)
2022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40周年,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50周年。日前,由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辦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舉辦,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圍繞「歷史文化名城與世界遺產保護」展開交流。
如何看待歷史城市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目前保護工作面臨著哪些挑戰?中國在歷史城市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提供了哪些經驗?備受關注的北京中軸線申遺,將給北京這座古城帶來什麼?針對這些熱點問題,專家提供了有價值的觀點、方法和思路。
歷史城市與文化遺產密不可分
話題一:城市是人類聚居的場所,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遺產。如何看待歷史城市與文化遺產之間的關係?
阿索莫:非凡的城市往往擁有非凡的遺產。在《世界遺產名錄》上的897個文化遺產項目中,136個是歷史城市、歷史中心和歷史城鎮,佔世界文化遺產總數的15%以上。這說明文化遺產保護與歷史城市保護密不可分。
塔博特:歷史城市是由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締造的,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是經濟增長的引擎,是創新創造的核心,在人類文明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世界遺產名錄》中,城市類世界遺產是最大的單一類別。歷史城市的保護對於活態遺產的保護有著重要意義。
話題二:當下,社會發展、人類活動給歷史城市保護與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哪些重大挑戰和壓力?該如何應對?
阿索莫:即使有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支持,許多國家的政府在保護重要遺產方面仍然面臨巨大壓力。例如有些遺產會隨著時間推移,受到自然侵蝕。近幾十年來,許多歷史城市的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人口結構改變、氣候變化、旅遊業增長和不可持續的開發等,都給保護工作帶來極大影響。201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關於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作為對《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遺產保護方式的補充。該建議書旨在幫助政府將建築環境的保護政策和實踐,納入更廣泛的城市發展目標,同時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價值觀傳統和傳承。在可持續的基礎上,實現城市發展與生活質量之間的平衡。
塔博特:隨著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持續增長及預期增長,歷史城市面臨的壓力持續增加。一些歷史城市正在失去其功能和傳統作用,城市的特質感、結構完整性以及社區特性受到損害。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城市歷史景觀方法。這一方法從著重關注古蹟、考古遺址,轉向關注活態城市和文化景觀、管理城市轉型改造、整合有形和無形價值等多個方面,被認為是保護和管理歷史城市及建築群的重要工具,使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能夠更有效地應對新的挑戰,把握機遇。
中國遺產呈現多樣城市歷史景觀
話題三:中國目前有140座歷史文化名城,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6項。遺產與城市的雙重結合,體現了怎樣的城市歷史景觀?
姜波:中國從南到北,從中原到邊疆,從內陸城市到海港遺址,有許多遺產體現了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例如平遙古城是中國北方地區漢族聚居城市的典型代表;蘇州園林是中國私家園林建築藝術的傑作,體現了江南城市雅韻;麗江古城是處在民族交融地帶的商業古鎮;泉州是中國古代航海傳統的見證;準備申遺的北京中軸線則是東方儒家文明的城市典範。
話題四:北京中軸線已確定作為中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作為北京城市的核心,北京中軸線有著怎樣的突出價值?體現了哪些歷史景觀?
姜波:軸線布局在中國的城市設計裡面源遠流長,到隋唐長安城的時候蔚為大觀而成定製,南北軸線、東西對稱、規矩方正,成為中國古代城市的一種樣板。北京城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大家可以看到北京中軸線上有一系列建築的傑作,太和殿、太廟、天壇等等,都堪稱中國建築藝術的最高境界,它的設計、規格、布局都體現了中國儒家禮儀制度。祭天禮地、左祖右社等儒家禮儀原則,在北京城的設計裡面都得到了非常生動的體現。北京城作為東方城市的代表,影響所及甚至遠至日本列島、朝鮮半島和越南。
呂舟:北京中軸線講述了一個中華文明的故事,體現了我們五千多年文明不間斷的傳承,體現了國家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審美觀念。在北京中軸線上,可以看到儒釋道多種信仰要素,可以看到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社會生活。它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博大包容,呈現了具有中華文明特質的社會生活。
歷史景觀要留「貌」更要留「神」
話題五:今天,我們如何從文物保護、遺產保護走向城市歷史景觀保護?
單霽翔:我想舉大運河的例子。過去從來沒有一個連接著35座城市的巨型的、線性的文化遺產,所以大運河申遺成功對於沿線城市來說意義重大。大運河體現了豐富的城市景觀,有自然景觀、建築景觀、交通景觀、河道景觀、街區景觀、園林景觀、商業景觀、民居景觀、藝術景觀等。這些豐富的景觀告訴我們,文化遺產的保護不但要保護自然要素,還要保護文化要素;不但要保護古代的,還要保護20世紀的、當代的;不但要保護靜態的,還要保護動態的;不但要保護點面,還要保護文化線路、文化廊道;不但要保護宮殿、寺廟,還要保護傳統民居、老字號、工業遺產;不但要保護物質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遺產。
呂舟: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經歷了40年的保護,經歷了從文物環境到歷史街區、到整體風貌保護的一個過程。但是不是這樣就夠了?從我們今天的社會需求來講,顯然還不夠。無論是物質遺存還是街區風貌都是「貌」,「神」在哪兒?我們要怎麼保護「神」?去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的意見》特別提到,所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最終都要落到「全方位展現中華民族悠久連續的文明歷史、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光輝歷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與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徵程」。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講好中國歷史的故事,講好中國當代的故事。
以北京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保護
話題六:作為世界著名古都和全國文化中心,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擁有世界遺產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城市。在歷史城市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雙向聯動中,北京提供了哪些經驗?
呂舟:在全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北京一直發揮著示範作用。1990年,北京把歷史文化名城劃定了25片歷史文化街區,緊接著編制了25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幾年後,在整體保護上,北京又提出了歷史文化名城的風貌保護問題。
談緒祥:北京是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目前擁有7處世界遺產。40年來,北京始終堅持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活化傳承,統籌協調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在全國起到示範帶頭作用。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北京有三個做法可以分享:首先,以保護為先做好文化遺產典範城市;其次,以文化遺產保護帶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第三,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牽引老城整體保護。
話題七:北京中軸線申遺對老城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北京該如何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帶動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
李群:近年來,北京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推動老城整體保護,出臺《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推進首都功能核心區文物騰退保護利用,促進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保護發展,創建博物館之城、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取得積極成效。在申遺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保護第一,全面保護文物建築、肌理格局和景觀風貌,探索歷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更好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要堅持以人為本,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要鼓勵社會參與,讓文物和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呂舟:北京中軸線對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促進作用,體現在它構建了一個串聯覆蓋整個老城區各類歷史文化遺存的體系,構建了一個既能表達中華文明的宏大敘事,又能反映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的價值闡釋構架。這裡不僅僅有大度雍容,還有禮樂交融,同樣也有柴米油鹽,有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可以通過推動公眾對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的參與,促進北京中軸線、北京老城所承載的深厚傳統的傳承弘揚和當代創新,促進北京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建設。通過北京中軸線的保護,深化社會對於中華文明精神和價值觀的認知、市民對文化身份的認同,從而形成巨大的社會凝聚力,推動整個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
延展閱讀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今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建立40周年。1982年,國務院批轉國家建委、文物局、城建總局「關於保護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請示,公布北京等首批24座具有代表性、傑出性、公認性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年,《文物保護法》頒行,明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並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革命紀念意義的城市,由國務院核定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國務院共公布了140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今年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50周年。1985年,中國加入《公約》。1987年,長城、北京故宮、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泰山等首批6處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6項,其中文化遺產38項,自然遺產14項,文化和自然雙遺產4項,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