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己的心理學效應(容易高估自己的心理效應)
2023-07-29 02:43:40 1
從前,有一個木匠帶著孩子在地主家幹活,木匠幹活幹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脫掉了。這時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熱著,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給脫掉了。後來孩子被凍死了。
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心理學中的虛假同感偏差。虛假同感偏差,又叫虛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們常常高估或誇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它是人們堅信自己信念、判斷正確性的一種方式。上面的例子中,木匠就是因為誇大自己對環境溫度的感受而堅信孩子也很熱,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與人相處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的認知加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都是與自己一樣的。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喜歡尋找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周圍這些志趣相投的朋友越多,虛假同感偏差的效應就越大。
虛假同感偏差的正面意義在於能讓人們相信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正確性,從而得到自信、自尊和自豪。當遇到和自己的認知不一致的信息時,這種偏差能讓人們堅持自己的認知。比如我堅信跑步能使自己變得更健康,因此我每天早上很早就起來跑步,為此購買了不菲的運動裝備,風雨無阻,在旁人看來可能是有點瘋狂偏執,然而我堅定信念,同時與周圍志趣相投的跑友互相加油打氣。長時間堅持下來,果然身體變得更加健康。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堅持的是正確的信念,虛假同感偏差才能才能發揮其積極作用。相反,如果堅持的是錯誤信念,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比如現在很多家長自己認為成績的提高必須要多補課,並將這種裡面灌輸到自己孩子身上。這樣就造就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輔導機構和堆積如山的家庭作業。而且,中國的家長一味地聽信「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別的孩子學了我的孩子為了不吃虧也要學」等片面之詞,這樣就將虛假同感偏差的負面效應無形中放大很多。
那麼,我們如何更好地利用虛假同感偏差呢?我想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建立自己的觀點前,可以查閱多方面的資料以及與身邊人多多交流,從而樹立起正確的觀點。
第二,堅持自己的同時也要尊重別人。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條條大路通羅馬,不一定非得要讓別人接受你的看法。即使你堅持的是對的,想要說服別人,也要注意方法,循序漸進,切不可操之過急。
第三,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問題。有時我們站在自己角度認為對的事情,站在別人的角度看未必正確。這就需要我們學會設身處地,多角度全方面地思考問題。
人生在世,短短數十載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瞬。我們的判斷、選擇和行為不可能永遠正確,但如果我們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定能做到仰無愧於天,俯無愧於地,行無愧於人,止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