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渦陽縣的詳細介紹(安徽省55縣之渦陽縣)
2023-07-29 16:28:45 3
渦陽縣地圖
安徽渦陽渦陽縣,安徽省亳州市轄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北臨河南省永城市、淮北市濉溪縣,南臨利辛縣,西靠亳州市譙城區,東臨蒙城縣。
地處黃淮海平原中部、亳州市中心位置,全縣國土面積2107平方公裡,截至2015年轄25個鎮(場、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人口164萬。
渦陽有 「老子故裡 天下道源」之稱,境內人文景觀眾多,現存有天靜宮、東太清宮、東嶽廟、尹喜墓、範蠡冢、遺履橋、嵇康墓、陳摶臥跡、紅城子遺址、張樂行故居等眾多古蹟。渦陽地處皖、豫交界,有「皖北門戶」之稱,鐵路、公路、水運「三通匯流」。青阜鐵路縱貫南北,連接京滬、京九線。S307、S202兩條省道交匯縣城,即將建成的濟祁高速縱貫渦陽。淮河第二大支流渦河橫穿境內,通淮河、入長江,四季通航,單船最高通航能力達800噸以上。
中文名稱
渦陽縣
外文名稱
Guoyang County
別 名
肥水縣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安徽省亳州市
下轄地區
4個街道、21個鎮、1個經濟開發區
政府駐地
渦陽城關街道辦紫光大道
電話區號
0558
郵政區碼
233600
地理位置
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中部
面 積
2107平方公裡
人 口
164萬人(2015年)
方 言
中原官話-商阜片-渦陽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和溫暖帶半溼潤季風過渡段
著名景點
渦陽天靜宮、嵇康墓、陳傳臥跡、範蠡冢
機 場
亳州機場
火車站
渦陽站
車牌代碼
皖S
歷史名人
老子、嵇康、張樂行 劉朝棟
生產總值
225億元(2015年)
行政代碼
341621
歷史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置郡縣,渦陽故地分屬銍和城父兩縣,皆屬泗水郡。下城父聚在今縣城附近。
西漢初,改泗水郡為沛郡,縣境分屬銍、城父、山桑(今曹市集北)、扶陽(在舊福寧鎮附近)和汝陰縣(今縣南部)。銍、城父、山桑、扶陽四縣屬沛郡。汝陰縣屬汝南郡。東漢初,城父、山桑改屬汝南郡。渦陽縣境在沛郡與汝南郡交接處。東漢屬豫州刺史部(今安徽亳州)。
漢魏之際,曹操統一北方,縣境屬譙郡(今亳州)。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以礁為「先人舊郡」,稱為瞧國。縣境地接礁南。晉改譙國為譙郡,城父、山桑、銍等縣皆屬此郡。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將丹城併入臨渙;十六年(596年),改渦陽縣為淝水縣;十八年(598年),將浚儀恢復為城父縣,屬亳州。隋煬帝大業初年,淝水縣又改為山桑縣,屬譙郡(今亳州)。此時,縣境分屬城父、山桑、臨渙、汝陰等縣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山桑屬譙州。
貞觀十七年(643年)廢譙州,割屬亳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蒙城縣屬亳州。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從宿州割臨渙,與譙、城父、鄧、蒙城等縣同屬亳州,隸淮南東路。宋南渡後,縣境屬金。
紹興十一年(1141年),和議成,以淮水中流劃疆。金將蒙城改隸壽州。此時,縣境分屬潁、亳、宿、壽4州。
元朝統一中國,一度以民戶稀少,並城父入譙縣,後又復置,屬亳州。
至元八年(1271年),從汴梁路分置歸德府,下轄亳、宿兩州,縣屬亳州。
至元三十年(1293年),分置汝寧府,下穎顧州。此時,蒙城屬安豐路壽春府。上述3府均由「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統領。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從歸德府劃出宿州;三月,從汝寧府劃出潁州,與蒙城縣同屬鳳陽府,直隸南京。
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設義門巡檢司。
清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縣境屬「江南承宣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1667年),使左司為安徽布政使司。
雍正二年(1724年),將蒙城改屬亳州;十三年(1735年),升潁州為府,亳州、蒙城同屬潁州府。宿州屬鳳陽府。
辛亥革命後,取消府制,縣境一度屬淮泗道。後在潁州設立阜陽專署,轄渦陽縣。
民國二十九年一月(1930年),為加強根據地建設,共產黨成立渦北抗敵聯合會,轄原渦陽下屬8個區。
民國三十四年至民國三十六年(1945年-1947年),為適應當時形勢發展需要,共產黨在縣境北成立雪渦縣,縣境西設立渦亳縣,縣境南立渦陽縣,縣境東立宿蒙縣,隸屬皖北專員公署第三公署。
1949年3月,將4縣佔有的原渦陽縣境,仍歸併為渦陽縣。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建立後,阜陽專員公署駐阜陽縣城,轄渦陽縣。
1965年5月以前,縣境屬安徽省阜陽地區專員公署。「文化大革命」初,廢專員公署,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立阜陽地區行政公署,仍轄渦陽縣。
1996年7月,撤銷阜陽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改設阜陽市,仍轄渦陽縣。
2000年5月,縣級亳州市升格為地級市,渦陽縣劃歸新設立的地級亳州市管轄。
行政區劃截至2014年,渦陽縣下轄20個鎮、4個街道。縣政府駐渦陽城關街道辦紫光大道。
區劃詳情
城關街道 | 城東街道 | 城西街道 | 渦北街道 | 西陽鎮 |
渦南鎮 | 楚店鎮 | 高公鎮 | 高爐鎮 | 曹市鎮 |
青疃鎮 | 石弓鎮 | 龍山鎮 | 義門鎮 | 新興鎮 |
臨湖鎮 | 丹城鎮 | 馬店集鎮 | 花溝鎮 | 店集鎮 |
陳大鎮 | 牌坊鎮 | 公吉寺鎮 | 標裡鎮 |
渦陽縣行政區劃圖
氣候特徵渦陽縣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徵是:氣候溫和,雨量適中,雨熱同步,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光、熱資源比較豐富。
年平均氣溫15.1℃,極端最高氣溫40.3℃(1994年7月10日),極端最低氣溫-17.2℃(1991年12月28日)。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15.7小時。
縣域內年平均降雨量851.6毫米左右,雨量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受季風氣候影響,降水季節性變化明顯,一般夏季多,冬季少,春雨多於秋雨。年平均風速為2.3米/秒,夏季盛行東南風,冬季盛行北、西北風,春秋季多偏東風。(以上數據資料根據1981年-2010年新30年氣候資料統計)
交通渦陽縣地處豫皖蘇魯要衝。省道公路:S307線明光至亳州路渦陽段(原604線),東自蒙城縣向西北方向入縣境門戶西陽鎮,西至水陸要塞義門鎮,全長45.3公裡;S202線蕭縣至淮濱路渦陽段(原501線),從東北濉溪縣入石弓鎮,經龍山鎮至楚店鎮,全長58.5公裡。兩條省道交叉貫於縣城,分別連接合徐、商阜、寧洛、濟祁高速,通達豫、皖、蘇、魯、鄂等公路運輸幹道。渦陽至合肥市259公裡,至鄭州市339公裡,至徐州市147公裡,至阜陽市84公裡,至蚌埠市136公裡,至淮北市86公裡。鐵路:青阜線北入青疃鎮,南出雙廟鎮,全長50公裡,渦陽火車站位於縣城東郊。渦陽站已成為周邊地區客運、物資集結地和中轉站。縣境鐵路分別連接京滬高鐵和京九鐵路。
民間藝術梆劇
該劇是縣境主要劇種,何時傳入不詳。解放前,由私人組織小戲班演出。本世紀30年代,縣境著名演員丁根,店集臨湖北丁營人。二紅臉、唱、做、念、打俱佳,口齒伶俐,吐字清晰。後因嗓子壞,改演丑角。楊馬,義門人,嗓門豪壯宏亮,文、武功底厚實。40年代後,縣境多戰事,該劇團演員先後逃離。1952年冬,從界首縣調來一批演員,梆劇才能在縣延續和發展。1955年,為培養青年演員,縣文化部門邀請演員來縣授戲,並送部分青年到戲校進修。之後,縣創辦藝校。1960年,該校有23名梆劇演員畢業,「文革」中,禁演傳統節目,道具服裝被毀,梆劇衰落,演員改行。1977年,培養青少年演員40名,梆劇才重新得以發展。80年代起,絕大部分青年演員嫌戲曲情節進展緩慢,喜愛電影、流行歌曲、輕音樂,梆劇漸被冷落,很少在縣城演出。農村演出的場次也比以往減少。
泗州戲
該戲為縣內主要劇種之一,流入縣境時間不詳。1956年前,縣境沒有專業泗州戲演員。1958年,從蚌埠調入4名演員,輔導和培養演員。1959年成立縣泗州劇團。1960年,因經費困難,專業演員下放至區。此後,泗州戲僅在民間流傳,很少組織專場演出。
大鼓
解放前,大鼓名演員為張胖子,演唱「大紅袍」等。1980年統計,縣內有120人,會唱傳統節目20餘篇,各演出百餘場。較有影響的鼓書藝人張志雲、袁立廷、梅雲龍等,出席過地區會演,曾獲優秀演出獎。
墜子
墜子解放前有名演員馬志賢。1980年統計,縣內有演員18人。演唱傳統節目有《再生緣》、《哞牛陣》、《十把穿金扇》等,及現代節目《革命烈火》、《野火春風鬥古城》等。丁翠屏演唱《銀簪記》,曾參加地區會演,並獲優秀演出獎。
評詞
解放前,評詞演員以唐先生(外號黃鼠狼)、劉亞洲較有名氣。1980年統計,縣內有演員20人。演出傳統評書《三俠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及現代節目《破曉記》、《徐秋影案件》等。主要評書演員有李中信、張在民、馬伯良等。
旅遊景點東嶽廟
天靜宮
東太清宮
紅城子遺址
革命烈士陵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