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大國崛起觀後感精選

2023-07-29 17:20:18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

  大國崛起觀後感篇一:

  最近幾天斷斷續續看完了12集《大國崛起》紀錄片,一些記錄與想法記之如下:

  1、每個世界性大國的崛起都經歷了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德、日、蘇作為後發國家,其崛起的時間相對較短,或是後發優勢的體現;

  2、幾個後發國家的共同點之一是國家在推動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這種國家推動模式的發展速度很快,但都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3、國家推動模式之所以受挫,或是因為權力專制缺少束縛,為了保持發展、擺脫危機而更易冒險(如德日),或是因為權力專制缺少束縛,在封閉環境下官僚獨大並失去了社會活力(如蘇聯);

  4、在後人看來,確實存在歷史的機遇,而崛起的大國都抓住了機遇,如葡萄牙、西班牙在航海時代佔得先機,如英國引領工業革命潮流,如美、德引領第二次工業革命潮流;

  5、另一方面,之所以能抓住機遇,還是在於這些國家具備了相應的條件,所謂「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如葡萄牙恩裡克王子幾十年對航海科技發展的支持,如荷蘭長期的商業貿易、市民社會的傳統,如英美對於發明創造長期的制度性保護;

  6、內部制度的健全與穩定是長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如英、美;

  7、思想自由、文化繁榮、教育發展、科技創新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如法、德、英、美,且思想自由最為根本;

  8、民族國家內部的團結是崛起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如葡、西、荷、英、法、德、日;

  9、一些偉大人物在某些歷史關頭髮揮過關鍵作用,其興是因為適應了歷史潮流(如華盛頓),其亡則因為不合國情或沒有實質性的制度建設(如彼德一世);

  10、市場經濟為主、政府調控為輔是迄今最普遍、也最可稱為共識的發展模式,如美國新政。蘇聯反其道而行之,也曾取得快速發展,但最終喪失了發展動力,淪為失敗;

  11、依靠武力稱霸或可得意於一時,最終必自取滅亡,如拿破崙、希特勒等,真正長盛不衰的影響是生產方式(如自由經濟)、思想文化(如啟蒙思想、美國精神)、社會制度(如股份制、議會制)、科學技術(如牛頓、瓦特、愛迪生的貢獻);

  12、蘇聯儘管最終失敗,但其貢獻在於嘗試了人類發展的另一種可能。若無蘇聯計劃經濟下的兩個五年計劃,一不會有羅斯福新政對政府力量的引入從而拯救了市場經濟,二不會有二戰歐洲戰場的勝利從而拯救了文明世界;

  13、所有國家的成功之路都是自己闖出來的,可以借鑑,可以引進,但最終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走得過慢會錯失良機如清末中國,走得過快則可能跌跟頭如德、日;

  14、各國的國情確有不同,美國的自治傳統不適於傳統俄國,英國的自由發展不適於鐵血德國,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均有其歷史文化基因,不可一概而論;

  15、儘管有不同,但內部的團結、思想的自由、制度的健全、教育的先進以及民眾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各領域的活躍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條件,或可視為歷史規律;

  16、大國崛起最終的標誌是所有國民享有自由、自信、富足而有尊嚴的生活;

  17、反觀當今中國,內部團結堪憂、思想幾無自由、制度仍不健全、教育問題嚴重,民營企業、公民社會、知識分子的生存發展都面臨巨大困境,唯體制獨大,不僅壟斷資源,且權力不受監督之勢愈演愈烈。以此觀之,國家崛起何其難也。且待2020,當與三中全會之目標一一對照。

  大國崛起觀後感篇二:

  以下的觀點和史料基本來源於《大國崛起》。《大國崛起》是中央電視臺06年拍的,是政論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89年的《河殤》當時震撼,但現在看就沒感覺了,時代的變遷,當年振聾發聵的觀點現在變成婦孺皆知的常識。《復興之路》沒看出什麼給人啟迪的東西來,也許只有拍和自己無厲害關係的東西才能客觀吧。

  公元1500年以前,人們分別住在幾塊大陸上,都認為自己是地球的中心。地理大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地球和人類的全貌,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揭開這一幕的是位於歐洲西南角的葡萄牙。

  1143年,葡萄牙獨立,是歐洲大陸上第一個民族國家,由於資源貧乏,200年也沒有大的發展,奧斯曼帝國(土耳其)阻礙了陸地貿易之路,葡萄牙人只有把眼光投向大西洋。恩裡克王子(1394-1460)建立航海學校,把天文學和數學應用於航海,改良指南針和帆船,經過21年的準備,於1443年穿越了西非的博哈多爾角,突破了歐洲人對世界邊界的認識,他去世27年後,葡萄牙人發現並繞過了好望角。新航線為葡萄牙帶來了黃金,香料,象牙等巨額財富,因為歐洲國家其他國家當時都是城邦小國,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雖然嫉妒得要死,但沒有實力和葡萄牙競爭。使葡萄牙獨享了近一個世紀。

  1492年1月4日西班牙獨立,哥倫布經過和西班牙女王三個月的談判,達成共識,從新發現地收穫財富的百分之十屬於他並且免稅,發現地其他商船利潤的八分之一歸其所有。哥倫布以西班牙海軍大元帥的身份率船隊出發了,1492年10月12日,在大西洋的另一端發現了陸地,巴哈馬群島,哥倫布認為到達了印度,把當地人稱為印第安人。由於西班牙人也加入了海洋大發現,1494年6月7日,經過一年的艱苦談判,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教皇的主持下達成協議,把非歐洲的世界分成兩部分,東邊歸葡萄牙,西邊的美洲歸西班牙。當時的歐洲人認為,蠻荒之地歸發現者所有,這是殖民主義的法理基礎。

  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但他本人在菲律賓被殺。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了18600噸白銀,200噸黃金,當時世界上83%的黃金都在西班牙。屠殺和歐洲人帶來的傳染病使墨西哥人口從2500萬降到265萬,秘魯從900萬降到130萬,印第安人口降到原來的十分之一。西班牙王室擔心工商業階層興起,趕走數萬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抑制工商業發展,隨著其他國家對他海上霸權的挑戰,西班牙開始衰落。

  中國也曾有過很先進的航海技術,為什麼沒有加入航海大發現?我想是因為中國有完善的農耕經濟,對外貿易一直不是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荷蘭150萬人口,面積相當於兩個半北京,三分之一的國土在海平面一下,歐洲的兩大河流都從這裡入海,12到14世紀才逐漸有人居住。為了抵抗潮汐和排澇而修的水利工程,使荷蘭和歐洲各國形成便利的水上交通網。荷蘭通過改進商船,降低運貨成本等一系列措施,承攬了幾乎歐洲的全部海運業務,被稱為海上馬車夫。貿易市場,貨物倉庫,船隻修理廠等聚集形成了城市,城市建立在貴族的領地上,貴族建立小型的軍隊表邊上是為了保護城市,實際上是為了維護收稅權,市民集資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己管理。

  1543年,西班牙國王通過聯姻取得了荷蘭的統治權,荷蘭人接受了,西班牙國王向荷蘭派出了總督,荷蘭人也接受了,當西班牙國王把手伸進荷蘭人的錢袋子裡時,荷蘭人反抗了,荷蘭獨立戰爭中有15萬人被西班牙人殺掉。獨立後,因為荷蘭人都要照顧自己的生意,請英國女王來統治荷蘭,後來發現英國人收的稅更高,於是在1588年彼此獨立的荷蘭城邦組成了荷蘭聯省共和國。

  由於荷蘭從西班牙獨立,荷蘭的歐洲貿易被西班牙封鎖,他們必須把眼光投向遠海,但沒有強大王室的支持,很難進行遠洋貿易,在大議長的主導下,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發行股票,募集到650萬荷蘭盾,荷蘭政府把只有政府才能擁有的海外職能折價兩萬五千盾入股,很多普通市民,包括了市長的女僕,都成了這家公司的股東。1609年成立了全球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有1000名經紀人,僅英國國債交易一項,每年就給荷蘭人帶來200噸白銀的收入。1609年成立銀行。到17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有15000個分支機構,佔了全球貿易額的一半。後來英國興起,通過三次英荷戰爭逼迫荷蘭接受《航海法》,使荷蘭貿易萎縮。以荷蘭一個行省命名的國家叫紐西蘭,在美洲,荷蘭人建立了一個新的阿姆斯特丹,這個城市,現在的名字叫紐約。荷蘭幾乎是直接進入現代商業文明,也由於商業文明需要平等自由的公民意識和契約精神,幾乎是直接進入現代民主憲政社會。

  英國只有24萬平方公裡,現在也才6000萬人口。封建制使國王和貴族(莊園主)之間有默認的權利和義務範圍,相安無事很多年,威廉一世挑戰這種不成文規則,為了維持不停失敗的對外戰爭,加稅很多倍,貴族(莊園主)被激怒了,集結軍隊打敗他,1215年籤訂《大憲章》,規定了國王要立誓向任何人施以公正,不能剝奪了他人的權利。如果法庭沒有宣判,國王不能剝奪他人財產。樹立了民權與生俱來,不是國王賜予。

  後來又出了一個國王,叫查理一世,加稅不經過議會,還解散了議會,形成了英國13年無議會的局面。貴族武裝再一次打敗國王,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議會判處死刑。緊接著是克倫威爾軍事獨裁,他死後,迎回了查理一世的兒子當國王,他還想搞獨裁,貴族們認為殺死國王不是限制獨裁的辦法,就發動了不流血的光榮革命,趕走了這個國王,1688年確定了議會高於王權,國王只能委任議會裡的多數黨代表當首相,來具體管理國家,國王不能直接管理國家,形成了君主立憲制。

  伊莉莎白一世(1533-1603)利用海盜和商船在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成為歐洲強國,後來專利制度激發了科學家的積極性,現代政治體制激發了企業主的積極性,出現了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創了現代科學,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帶來的動力使工業化成為可能,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帶來了自由貿易理論,這些使英國第一個成為現代國家。

  工業化使她生產了世界一半的工業產品,武力徵服和殖民擴張為她的自由貿易鋪平道路,她的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地遍布全球,但各地的獨立運動終結了日不落帝國。英國是直接從封建分權進入君主立憲,沒有經過君主集權這個階段,而中國從秦始皇結束封建分權到清末,君主集權持續了兩千年,為什麼?

  年青的路易十四登基,雄才大略,廢除宰相,實行君主獨裁,但他熱愛藝術,也沒有扼殺自由思想,後來法國出了伏爾泰和盧梭等啟蒙運動思想家,在他們去世後幾年,也是路易十四專制120年後,1789年7月14日,市民攻打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20天後宣布廢除王權,通過了《人權與公民權宣言》,人們彼此稱公民,自由,平等,民主,博愛的思想被廣泛接受。但革命氣息和恐怖氣息交織,除了送路易十六上斷頭臺,還有4萬人被處決。

  12年後,法國又選舉出一位皇帝,拿破崙,歐洲各封建國家害怕大革命思想傳播,合力圍剿法國,打敗了四次反法同盟後,法國幾乎佔領了整個歐洲,拿破崙以大革命思想為基礎制定的《民法典》,也跟隨著法軍在歐洲普及,但被自由和平等思想灌輸的佔領區人民,自然會更激烈地反抗民族壓迫,另外,當時的英國已經邁入工業文明,戰勝法國是遲早的事情。

  從1789年的大革命開始,後來的100年,法國經歷了四次大的革命,兩個帝國,兩個王朝,兩個共和國,1875年君主派和共和派達成妥協,形成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二戰後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堅持建立獨立的經濟與國防體系,1966年退出北約,成為重要的制衡力量。

  1791年,也就是大革命後兩年,建立先賢祠,到現在,共供奉了72人,只有11位是政治家,其他的是思想家,藝術家和作家。入先賢祠要經過國民議會討論,總統籤署,第72位入先賢祠的是大仲馬,當時的法國總統席哈克親自護送他的靈柩入祠。

  對思想和文化的尊重,才能有偉大的思想,有偉大的思想,民族才能不斷前行。

  法國的君主獨裁只維持了120年,根基不深,但從1789年大革命爆發到二戰後法國現代民主憲政成熟,用了160多年,道路曲折反覆。

  1853年,美國黑船扣開了日本的大門,幕府政權選擇了不戰而降,打開國門學習國外,但日本武士階層不滿幕府政權的軟弱,起義推翻了幕府政權,明治天皇掌權,1871派出了大批決策層高官(半數高官)長時間訪問歐美(一年十月),巖倉使節團花了當年2%的政府收入。經過考察,決定學習德國,國家主導工業化,國家興辦企業,交給私人經營。以大久保利通為代表的革新派從思想上到制度上徹底改變日本,變法圖強。大久保利通被刺殺後,繼任者伊藤博文為了緩解新舊勢力的矛盾,在制定第一部憲法時,確定了天皇至高無上的權利。與此同時進行的清朝政府的洋務運動卻採取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策略,只學到生產技術,在思想和制度上沒有太大改進。

  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和平憲法使日本民眾心理難以真正接受,普遍不關心政治,政權由財閥控制。表面上民主憲政,實際上是密室政治。

  15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引發了三十年宗教戰爭,後以法律形式確定了德國的分裂(名義上還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由314個邦國組成),這個名義上的聯邦也被拿破崙給滅了。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統一,威廉一世皇帝在打敗法國後在凡爾賽宮登基,德國一躍成為除英國以外最強大的歐洲國家,主要是因為統一德國的普魯士重視教育,教育幾乎是免費的,不送孩子上學要被罰款。德國領導了二次工業革命,德國用國家的力量保障福利,推動工業化,克服了自由主義經濟的弊端,但以壟斷為基礎的集權,造成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是軍國主義的溫床,這點和日本,俄國很像。西德二戰後由盟國主導建立了現代民主憲政。

  1472年當時的俄羅斯大公迎娶了東羅馬帝國(拜佔庭)末代皇帝的侄女,以東羅馬帝國的繼承人自居,東羅馬帝國的雙頭鷹標誌是現在俄羅斯的國徽。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帶上羅馬皇帝使用過的王冠,成為第一個沙皇,沙皇在俄語中的意思就是凱撒。1697年8月,彼得一世以下士的身份到荷蘭贊丹造船廠當工匠,學習造船,駕駛等技術,後來他又到了瑞典,英國,普魯士等國遊學,因為此時的俄羅斯雖然已經是全球版圖最大的國家,但是還是一個農奴制的農業國,他經過戰爭從瑞典手中奪得聖彼得堡,並遷都,打開了一扇通向西歐工業國的窗戶。

  葉卡捷琳娜二世(德國人)也努力進行近代化,但還是沒能衝破阻力廢除農奴制,但由於她從小在西歐長大(15歲嫁到俄國),受法國思想啟蒙運動影響很大,所以對思想壓制不強,使俄國在此後孕育出很多思想家,如託爾斯泰等。直到1860年爆發資產階級革命爆發,才逼迫沙皇廢除農奴制。

  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用了二十年時間使這個落後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股市暴跌,爆發了全球經濟大蕭條,蘇聯在這一年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的一枝獨秀給很多國家樹立了一個新的榜樣。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吸引了歐美的資金和技術,美國曾經有一年有十萬人申請蘇聯移民。

  1620年五月花號載來了一百多名尋求宗教自由的的英國清教徒,在登陸之前籤訂了《五月花號公約》,確定了移民自治組織和精神,後來到美國的清教徒和冒險者也逐漸效仿這種殖民地自治,後來逐漸形成完善的民主憲政。早期移植了歐洲先進的經濟體制,二十世紀初對壟斷的遏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家通過基礎建設拉動和恢復經濟,逐漸建立了國家適度調控的自由經濟。

  大國崛起觀後感篇三:

  《大國崛起》有一段旁白:「一個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會誕生偉大的思想。一個擁有偉大思想的國家,才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我很同意這樣的觀點:所謂「大國」,並不在於其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經濟發達,而在其有所創新,對推動世界文明進步做出貢獻,在世界產生的影響力。荷蘭應算小國,但它首創了現代商業文化;英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不是「日不落帝國」,是「王在議會中」、「王在法下」的法制思想和君主立憲的國家制度;17世紀以來,法國的「人權宣言」,「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輝煌成就;德國的「教育興國」所造就普通公民的敬業自律和一絲不苟的作風,使「德國製造」成為工業品的世界品牌……,所有這些都證明,思想對世界的影響力。

  馬克思一本《共產黨宣言》,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形成了以蘇聯為首,長達半個世紀的「社會主義陣營」。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不僅改變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格局,至今也是世界兵家研讀的經典,就連美國西點軍校也選為教材;再看中國歷史上蒙古、滿人入主中原稱帝,最終為中華文化同化。由此可見,思想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之巨大。

  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上,真正能稱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面,也只有春秋戰國時代。曾記得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中,講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更多是被認為在「反右運動」前,「引蛇出洞」的「政治謀略」,而並非能付諸實行的文藝方針。建國以來,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基本上是「一家之言」,不僅是政治觀點如此,學術觀點也一樣。凡是被貼上「唯心主義」、「資本主義」、「封建主義」的標籤,一律視同異端邪說遭禁;在生物學界,只能講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理論,不能講孟德爾、摩爾根的基因學。就連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也受到批判。正是「批了一個馬寅初,多生出幾億人」。

  思想的禁錮,導致制度的僵化,歷史上已使我們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同在西方殖民者堅船利炮的脅迫下,清王朝與日本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清王朝將剛派出的留美幼童提前召回;而日本卻是派出有一半政府高官組成的49名成員的使節團,前往歐美12個國家考察。前者把剛開啟的國門緊緊關閉,屠殺了變法者,而後者則敞開國門,實行維新變法。兩種選擇,兩種結果。

  建國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我們的國門也只敞開了一半,灌輸的也只有一種主義。所聞、所見大都是經過「技術處理」後的信息。這種局面一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逐步得到改善。到了網際網路時代,看到現在的朝鮮,簡直是中國80年代前的翻版,是那樣的貧窮、僵化和愚昧。

  由此及彼,更令人深信:「一個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會誕生偉大的思想。」試想,如果「文革」時期的「思想犯罪」還存在,天天要「鬥私批修」,在「靈魂深處爆發革命」,誰還敢想?誰還敢說!?全國人只能有一種思想,只能統一在一本「語錄」之中,中華民族還能有什麼希望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所取得的成就數不勝數,其中一條就是思想的禁錮打開了,人們可以自由的思考,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不致遭受打擊迫害。但這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境界還有一段距離。這只是從「禁錮」思想,到「開放」思想,還未到「鼓勵」和「尊重」「思想」的階段。何以見得?個人以為:

  首先,應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的真像。應仿效國外先進國家,定期解密文件,對重大歷史事件向人民做出交待,這並非糾纏歷史,而是相信人民,對人民負責,讓人民能了解歷史的真像。如三年困難時期到底餓死了多少人?唐山大地震是否是隱瞞未報?抗美援朝中國出兵的真像,駐南聯盟使館被炸真像……等等。

  其次,認真清理、審查各種文化審查制度,放寬文化檢查。在網絡化的時代,網絡無國界已徹底打破了對國外信息的封鎖。許多在文件、報刊上見不到的信息,網上都能見到,越封鎖越被動。正確的做法是加強主旋律,重在引導,要相信多數人有辨別是非的能力。

  再是,我國的教育應試成分太重,從幼兒園到中學教育都是圍繞「高考」轉。高校教育也是應試教育+學科化教育。簡而言之,我國的教育是培養「標準化」人才,而非「創新型人才」。整個教育目的似乎都是為了獲得「文憑」,難怪國外批評我國教育是培養「應試人才」。中國的教育太缺少創新教育,也許這是出不了「諾伯爾獎」的重要原因。

  第四,在高校、科研和學術單位、文藝團體要大力提倡學術自由,鼓勵創新,以「學術本位」取代「官本位」,努力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

  第五,宣傳、輿論更要解放思想,少些套話,少些清規戒律,多講真話,多些人文關懷。

  總之,應儘可能營造寬鬆的社會環境,不怕講錯話,只怕不敢講話;只有敢想敢說,才能活躍思想。設想,一個擁有13億人的大國,如人人都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個個會思考,每個人的思想都能得到尊重,定會誕生偉大的思想。一個擁有偉大思想的國家,將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