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與張家口的關係(長城下的武城張家口)
2023-07-21 15:07:40
說起張家口你對這裡的印象是什麼?是白雪皚皚的奧運賽場還是涼爽宜人的壩上草原?我對張家口印象最深的就是綿延不絕的長城和飽經風霜的各個古堡。
在曾經的許多朝代,張家口都是邊疆,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在這裡碰撞,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在這裡修建了許多的堡壘,並且會從各地調來軍民,進行屯墾和戍邊,慢慢的城市的雛形就有了。
來到張家口,我們的第一站就是尋找張家口的根——張家口堡。張家口堡也叫堡子里,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距今已經有近600年的歷史了,當時朱瞻基對宣府一帶的防務十分重視,後來便在張家隘口向南七裡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軍事城堡,由於它是為了加強張家隘口的防禦而修築的,所以這個城堡便被稱為張家口堡。張家口堡是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駐軍城堡,在這裡曾發生過大大小小許多次戰爭,無一例外的是張家口堡從來都沒有被攻破過,所以久而久之這裡便有了武城的稱號。
後來隨著「北方絲綢之路」——張庫大道的日漸興盛,張家口堡的軍事功能逐漸被商業貿易功能所代替,金戈鐵馬逐漸的變成了繁華的茶馬互市。我們從古堡內如今遺留的各種票號、商號舊址的數量來看,曾經的張家口堡一定是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據記載,在鼎盛時期,張家口堡的商號、票號達到了1600多家,最高的年貿易額達到了1.5億兩白銀,是清代前期我國北方最重要的商業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
商業貿易的發達勢必會吸引來自各地的商賈,慢慢的各種建築也都在堡子里興建起來了。有的是北京四合院的風格,有的是山西大院的風格,有的則是中西合璧式的建築。可惜的是,如今古城裡所有的古蹟遺址大多都不開放了,我們只能是在外圍飽飽眼福了。
來到張家口堡,停車是一大難題,這裡沒有成規模的停車場,只能把車開進古城裡找地方,古城裡的許多街巷都很窄,不僅考驗車技,還考驗停車水平,有些車停的距離牆壁只有不足一個手指的厚度,實在是不得不感嘆:高手在民間啊。
我們漫步在古城堡之中,可以看到許多清朝以及民國時期的建築遺留,即使被歲月蹉跎了痕跡,但依然不難感受出它們曾經的精緻和高大。彎曲的小路、夯土的城牆、長滿草的屋頂、青石板的牆面、角落裡的煤球,這裡的一切都見證著張家口的發展。堡子里的路很窄,窄的連一輛車通行都有困難,堡子里的路又很寬,寬的能容下張家口人世世代代的鄉愁記憶。
遊覽完張家口堡,下一站我們一定不要錯過的就是張家口的地標——大境門。大境門是長城上的一個關口,也被稱為萬裡長城第一門。站在大境門之前,我們結合山勢還有地形,就能很明顯的感覺到大境門的重要性。
大境門非常氣派,看上去威嚴霸氣,牆高12米,底長13米,寬9米。券洞外側高5.4米。寬6米。內側高9.5米,寬6.8米。在明長城的關口中屬於規制比較高的。所以大境門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齊名,都是長城沿線非常重要的關口。
大境門又與其他關口有明顯的不同,我國萬裡長城的關口都以「關」「口」來命名的,而只有這裡的這個關口被稱做「境門」。
之所以被稱作門,而不是關,其實蘊藏了一種和平的信號。一提到關口那就是金戈鐵馬,殺氣騰騰,可一提到門,那就是串個門,睦鄰友好,和氣生財。這也側面說明了大境門這裡重要的貿易地位。
明代隆慶和議後,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裡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和白糖,大境門成為了我國北方國際易貨貿易的內陸口岸。
來遠城就成了集散中心。來遠堡與大境門、小境門(西境門)、張家口堡組成張家口大境門關,成為相互依託的防禦體系。因為在當時已有張家口堡,人們便把原有的張家口堡稱為下堡,來遠堡稱上堡,又稱市圈。
到了清朝,大境門的邊貿作用依舊顯著,走西口的除了殺虎口之外,另一條路就是大境門,這裡商賈雲集。漸漸形成了一條張庫大道。
張庫大道是從塞外重鎮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一一烏蘭巴託(當時叫庫倫),並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運銷線,全長1400多公裡,是有著「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古商道。這條商道的集散點就是大境門。張庫商道南承京津,輻射湖廣,清朝末期,海域封鎖,張庫大道的貿易作用尤為明顯。
張家口堡、大境門是我們來到張家口市區一定要去看一看的,走在古蹟古建的旁邊,就能夠感受到這裡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過往的雲煙好像放電影一樣,一幕幕的在眼前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