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房,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
2023-07-21 15:06:59 2
由於受氣候與環境的影響,藏族的居住建築大部分是用亂石壘砌或土築,由於形如碉堡,所以被取名為碉房。碉房是藏族具有特色的一項建築,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也是藏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下富有地域特色的藏族民居碉房。
1、碉房介紹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一帶,為了適應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和環境,傳統藏族民居大多採用石構,形如碉堡,所以被稱為「碉房」。
碉房一般有三到四層。底層養牲口和堆放飼料、雜物;二層布置臥室、廚房等;三層設有經堂。由於藏族信仰藏傳佛教,誦經拜佛的經堂佔有重要位置,神位上方不能住人或堆放雜物,所以都設在房屋的頂層。為了擴大室內空間,二層常挑出牆外,輕巧的挑樓與厚重的石砌牆體形成鮮明的對比,建築外形因此富於變化。
藏族民居色彩樸素協調,基本採用材料的本色:泥土的土黃色,石塊的米黃、青色、暗紅色,木料部分則塗上暗紅,與明亮色調的牆面屋頂形成對比。粗石壘造的牆面上有成排的上大下小的梯形窗洞,窗洞上帶有彩色的出簷。在高原上的藍天白雲、雪山冰川的映襯下,座座碉房造型嚴整而色彩富麗,風格粗獷而凝重。
碉房,藏語稱為「卡爾」(tnkhar)或「宗卡爾」(rdzong-mkhar),原意為堡寨,多建於險峻的山石上,巍峨高聳,易守難攻。山南的雍布拉康,後藏的娘若香波,洛扎的桑嘎古託,便是此類建築的代表。碉房是有著特定含義的建築,它對西藏民居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如土石結構、如平頂風格;但碉房並不能完全代表西藏民居。
西藏腹心地區的農村和城鎮居民居住的房屋稱為「慷巴」(khang-pa),有樓房亦有隻建一層的平房。樓房多為二三層,個別富裕人家的樓房有四五層,而建一層房屋的在西藏各地隨處可見。筆者多次在西藏各地考察,無論在後藏的定日、山南的措美、拉薩附近的墨竹工卡,都見到大量的一層民居。
而在藏東昌都和藏東南的林芝、波密、察隅等地則較少一層房屋,多是二三層的樓房,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多雨潮溼的氣候使然。一層房屋顯然不能稱之為「碉房」,即使三四層的樓房也似與「碉房」無關,兩者的名稱、功能和作用都不同。因而,「碉房」並不是藏族民居的典型形式。藏東貢覺縣三巖地區,人們所居住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稱為「康爾」(即「卡爾」,為藏語mkhar的不同譯音)的碉房。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物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稱碉房。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您還喜歡:
漢族文化:源遠流長的漢族酒神精神
板鞋舞,壯族民間藝術奇葩
彝族舞蹈的獨特風格
彝族民歌被稱之為民族文化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