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冰雪發展機遇(冬奧背後的冰雪商機)
2023-07-21 08:09:12
中國「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承諾已經成真——
前不久,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部長李森在國新辦發布會上透露,全國冰雪運動參與人數達到3.46億人,居民參與率達到24.56%。而在今年春節假期的各類報導中,冰雪運動更是關注的焦點。
冰雪運動曾被視為「貴族運動」。「雙奧之城」直接參與者、歷史見證人王惠日前表示,北京申辦冬奧時,全世界參加冰雪運動的人數是2.7億,而中國的冬季運動發展正在打破「貴族運動」神話。
3億人的國內市場無疑帶來了巨大藍海。那麼,「冰雪熱」是否真有商機?冬奧會後,冰雪運動還會「熱」嗎?「先天不足」的南方城市,如何積極謀變?
01
真冰場「崛起」
時間撥回2011年,四川成都,冠軍溜冰場在市區的一家商場裡悄然開幕。
當時,這家店憑藉「真冰溜冰場」的概念迅速出圈,最有名的口號是「保證每一塊冰絕不融化」。對成都這樣的南方城市來說,旱冰早已習慣,真冰場更顯奢侈。
真冰場的價格也是奢侈的。採訪中,多名在南方成長的「80後」回憶道,真冰場的價格至少是旱冰場的2倍,「就連裝備租(押)金都要收取100元左右。」
北方一直不缺冰雪項目,但這卻是南方城市一直以來的「遺憾」。
冠軍冰場區域總監胡源告訴紅星新聞,直到今天,真冰場的成本依舊較高,目前主要集中在能耗支出,最關鍵的是通過消耗電力來確保冰面的穩定。
資料顯示,真冰場的製冰原理主要是將常溫狀態的水經過製冷壓縮機冷卻達到0℃,由液體向固體轉化,從而形成冰。由於冰的融化點也是0℃,因此在溫度高於0℃的南方城市,室內還需要鋪上製冷管道,不斷向冰層輸送冷量以避免冰的融化。
在胡源看來,滑雪產業並非暴利行業,它需要長期且固定的硬體成本投入,但由於真冰場沒有明顯的季節區分,容易形成穩定客群。目前,冠軍冰場在成都區域均已實現了盈利。
冠軍冰場環球中心店
與之相比,滑雪場則更具挑戰性。
一名滑雪從業者向紅星新聞透露,大多滑雪場都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雪季最多只有四五個月。目前,我國滑雪產業的完善度與熱度尚不匹配,「靠天吃飯」生意尚有一定的經營難度。
「未來一段時間內,冰雪運動的價格仍將保持當前水平。」上述從業者預測。
紅星新聞了解到,目前西南地區滑雪培訓課的價格在5000~6000元不等,課時在4~10節課不等。有家長指出,加上通勤、住宿等費用,滑雪仍是一項相對昂貴的運動項目。
不過,在仲量聯行中國區零售地產研究負責人、華西區研究部負責人朱建輝看來,當前冰雪運動的區間是符合新業態發展規律的。他表示,目前冰雪運動普及度不夠強,考慮到冰雪運動的場館、裝備等前期投入較大,前期將向消費者設置一定門檻。
「但冰雪運動是關乎3億人的大項目,更多投資正在湧入這一行業。」朱建輝預測,當滑雪人次較為平衡且突破盈虧平衡點,以及大量生產產生規模效應後,邊際成本還會不斷降低,冰雪運動將成為一項日常運動體驗。
人們在西嶺雪山體驗滑雪
02
冬奧「加碼」
冰雪運動真正「火」起來,還與申辦冬奧成功有關。2015年7月31日,2022年冬奧會舉辦城市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揭曉,中國北京獲得舉辦權。
冬奧申辦成功讓商業體冰場的數量快速擴張。胡源提到,2016年起,冠軍冰場在成都的擴店速度明顯加快,同時還加大了冰球、花樣滑冰等項目的培訓力量,開展各類賽事活動,獲得了大量本地青年和兒童的關注。
尤其是近期冬奧會的舉行,為不少冰雪運動場地「免費刷了一波廣告」。胡源注意到,最近一個月裡,在成都4家冠軍冰場的門店,參與體驗冰球、花樣滑冰項目的客流提升了20~30%。2月6日,紅星新聞在冠軍冰場環球中心店現場了解到,不少前來體驗的孩子剛在家觀看了冬奧會花樣滑冰的比賽。
不過,「後冬奧」時代,冰雪運動的熱度還能否延續?
《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1)》顯示:目前中國參與冰雪運動的人群中,很大一部分屬於體驗者。報告指出,一般而言,滑雪人口中,多數一年僅滑一次雪,轉化為穩定滑雪人口(平均每個雪季滑雪4-5次)人群的比例約為3%,這個數據遠低於10-15%——這是冰雪經濟成熟國家的平均滑雪轉化率。
朱建輝則強調,眼下市場需要明確的是,冰雪事業不應該局限於「冬奧會」主題來發展。站在商業消費領域看,冰雪運動無疑是一個具有廣大市場前景的新領域,必須提前思考布局新發展思路。
「比如,市場需要思考如何將冰雪運動與科技結合,創造更多線上體驗冰雪的方式。」朱建輝說。在朱建輝看來,藉助冬奧機遇,冰壺、速度滑冰相關的遊戲、科技產物的出現,將幫助冰雪運動延續激情。
與此同時,冰雪的消費還不局限於冰雪本身,比如上遊的裝備、服飾、鞋、包,以及下遊的培訓、俱樂部等產業,甚至餐飲、娛樂等消費場景,也將伴隨著產業的發展迎來新的提升。
「當下的產業都將呈現多元發展。」朱建輝說,隨著冰雪運動的走熱,也將刺激市場思考如何共享時代紅利。
03
南方「謀變」
除了冬奧會的紅利,冰雪運動本身也是一場產業革新。《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目標,到2025年,中國冰雪產業總規模達到萬億元。
沒有城市願意錯過這個巨大藍海。在這場冰雪運動的爆發中,「先天不足」的南方城市正在積極謀變。
《2020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暨2020-2021雪季財年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國內開業的室內滑雪場為36家,數量全球第一。其中,室內滑雪場投入運營帶來的增量對滑雪人次的增長構成了較大影響,尤其是南方大中型室內滑雪場。報告特別提到,溫州中體冰雪城、廣州融創文旅城、成都融創文旅城等均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冰雪綜合體項目。
成都融創文旅城,遊客體驗冰上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後,冰雪運動恰好開始了「南展西進東擴」的全面推進計劃。
2018年9月5日,國家體育總局公布《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實施綱要(2018-2022年)》,旨在大力推廣群眾冰雪運動。南方城市積極響應,修建室內雪場、冰場,舉辦冬季項目比賽,推動冰雪運動進校園。
先天條件的不足,決定了南方冰雪市場要達到這些目標需另闢蹊徑,找到和北方冰雪不同的角色定位。
比如在場館設施上,上海目前共有44處冰雪場地,到2025年還要興建30處冰雪運動場地;截至2021年底,成都已經有11個真冰場、2個雪場和3個旱雪場,覆蓋錦江、高新、都江堰、邛崍、金堂等區(市)縣。
新都尖鋒旱雪四季滑雪場
在胡源看來,「後冬奧」時代,南方冰雪運動的發展仍需宣傳普及的支撐。「僅在成都地區,冰球運動、花樣滑冰還需要更多賽事來幫助孩子認識運動。」他透露,目前,該冰場正嘗試與相關部門聯合,以共建的方式,建立場地和教學的協同發展機制,建立並逐步完善冰雪項目競技後備人才培養體系。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
編輯 向財霞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