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的國產經典的電影(扒一扒八十年代的國產電影)
2023-07-20 22:03:29 4
文:太不虛
編輯:野人五
圖片:網絡、視頻截圖
星期五言:從電影藝術角度而言,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產電影可能還寫不進「世界電影史」教科書,更別說躋身國際電影節的行列了。但就歷史發展和社會形態而言,「八十年代國產片」又著實能讓當下人大吃一驚——它在類型上的開拓性,在突破意識形態上的膽識,在自我反思與多元視角下的胸懷與深度,乃至創作者在作品中釋放出的熱情,都是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也是現在電影人無法企及的。重溫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產電影,對於筆者這樣一個八零年代生人來說,那感覺或許就如同那個時代的創作者在重溫革命、動亂、改革歲月一般,而這其中的痛苦、歡笑、眼淚、逝去……便是跨時代的共鳴。
一、主題與時代背景
縱觀八零年代電影(這裡指1980-1990間拍攝的片子),你會發現有一條清晰的主題線貫穿始終,那便是:反思、釋放、民主、自由;人文、市井、改革、希望。
根據這些主題關鍵詞與內容題材,我們又可以把這十年拍攝的電影歸為三大類,即歷史類(如《高山下的花環》)、人文市井類(如《模範丈夫》)、概念類型類(如《小街》、《戴手銬的旅客》)。
注意,這些電影雖然喜劇、悲劇、懸疑劇風格不定,但幾乎沒有一部片子的敘事是脫離時代背景的,也幾乎沒有一部是脫離那些主題的。可見時代背景對那十年電影的影響之大,聯繫之緊密。
▲ 電影《小街》海報,1981
那麼,那個時代背景又是什麼?
在我看來:一個是二戰、文革的陰影,一個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前者是歷史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它是電影創作者反思的對象。後者奠定了「改革開放」的基調,它給了創作者反思的權利和空間。這兩樣東西合起來便是那時創作者賴以生存的東西。
帶著這一認識我們再來做個概括性的總結,即:八十年代電影主要是在反思戰爭與文革的功過;釋放個體民主自由;展望與迎接改革開放。
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下,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的電影會有多強的朝氣與顛覆性。當然,這種顛覆性與朝氣會被有形無形地反映到電影中去。
二、顛覆性、思考性、理性
談到顛覆性,那些電影至今看來都讓人汗顏,我們,我們來舉例說明——
★《T省的84、85年》故事裡的記者竟敢當面質問法院審判長:
- 我可不可以這樣問您,在我們中國,是法大於黨,還是黨大於法呢?
而審判長又能跟被告說出這樣的話:
- 不要太天真了,人民法院不會支持你將矛盾對準黨的組織的。
▲ 電影《T省的84、85年》海報,1986
★ 再來看《牧馬人》裡的媽媽與兒子的這樣一段對話:
- 媽媽,爸爸怎麼弄來這麼多錢
- 當了二十多年老右,補的
- 媽媽,長大我也要當老右,掙好多好多錢
▲ 《牧馬人》電影海報,1982
要知道,這種話在現在看來都是細思極恐的,更何況它出自一個在反右運動中受過迫害的知識分子家庭。
當然,那時的電影可不止是讓角色發發牢騷而已,顛覆之後隱藏的是知識分子乃至藝術工作者意識的覺醒與思考的深入,來看——
★ 在85版的《夜半歌聲》裡,一位伺候大小姐的老媽竟能跟來訪的人說出這樣的話:
- 人中了邪,就該好好看看自己的靈魂!
★《天雲山傳奇》裡,當一個叛逆的年輕人抱怨路況太差,跟不上時代,馬車夫用了以下的話來回敬她:
- 你怎麼也染上這種時髦病了,諷刺啊,挖苦啊,嘲弄我們生活裡的某些現象來表示自己的最新觀點。這些都是很容易的,能解決什麼問題!
★《模範丈夫》這部看似倡導女權,抨擊大男子主義的電影,導演偏偏要再設置出個大女子主義的法官太太,讓雙方都去反思,以達到左右平衡。
▲ 《模範丈夫》電影劇照,1981
正是這些不經意的對白和劇情設置,透露出了一種理性的非意識形態與社會倫理約束的思考方式,而這種思考方式便是那個時代電影的整體思維方式。
寫到這裡想必大家都能看出點那時電影的焦點取向了——沒錯,顛覆性也好,思想性理性也罷,反映到電影裡,它們的鏡頭無疑都對準了「人」這個個體。
三、焦點對準人的電影
毫不誇張的說:中國電影史,沒有哪個時代能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樣,將人的內部心理釋放的如此之大,比如說80年拍攝的 ★《小街》,裡面涉及到那對青年男女的愛情,導演乾脆由著講述者的意識去發展故事劇情;
★ 85版《夜半歌聲》乾脆將時代背景和政治環境都隱去了,角色剩下的唯有去克服愛情的障礙物,哪怕是毀了容,刺瞎了眼,雙雙殉情;
★ 等到了《芙蓉鎮》,裡面的人物乾脆說出了 「活下去,像牲口一樣的活下去」 這樣的話。
可見那時電影將個體生命的價值釋放到了多大!
當然,焦點對人不光體現在內部,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普通百姓的行為演繹也是非常細緻、接地氣的,它們通過市井文化表現開來,如《父與子》、《二子開店》這類喜劇片。
▲ 《二子開店》電影劇照,1987
注意,那時的小人物喜劇片可不是臉譜式、教條式的,更沒有太多正負能量的引導與束縛,它們只是在儘可能地還原一些生活中雞毛蒜皮的瑣事,最多也就是把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兒誇張地演繹出來以逗大家樂罷了。
可以說它們是鮮活有生命力的,也可以說這是「鏡頭對準人」所達到的效果。
關於人物鮮活有生命力的例子我們再舉一個——
★《高山下的花環》裡有這樣一個橋段:丈夫犧牲後,妻子和老媽抱著孩子從山東坐火車去雲南拿骨灰。下了火車本要再轉汽車走很長的路,可娘倆為省錢硬是走著去了目的地。這點導演並沒有去強化渲染,只是給了幾個娘倆走山路的鏡頭,之後不經意經人告知指導員。
▲ 《高山下的花環》電影劇照,1984
如此寥寥數筆,卻透露出了導演對農村人細緻的觀察。這種細節很多,可見「鏡頭對準人」是那時的主旨,是徹頭徹尾的。
四、敘事風格的開拓與啟後作用
不得不說,從電影語言與敘事手法角度而言,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國產電影(尤其是前五年)還處於起步和學習階段,跟電影發達國家的片子比起來還很粗糙甚至生硬。但在風格和類型的開拓與覆蓋面上,那時期的電影絕對算得上五臟俱全,百花齊放了!
★ 首先是80年于洋導演的《戴手銬的旅客》,它開創了懸疑驚悚類型片的先河,甚至片子還具備了一股「黑色電影」的氣質;
★ 接下來81年的《小街》,那意識流般的敘述甚至有點《去年在馬裡昂巴德》的感覺。更別說導演編劇在結尾對「開放式結局」與「封閉式結局」的思辨設置了;
★ 接下來謝晉《高山下的花環》開創了中國現代戰爭片的先河。注意那已完全不是《鐵道遊擊隊》、《小兵張嘎》之類電影的概念了!我認為它的反主題、反故事性敘述完全不亞於同時代港臺的新浪潮電影;
★ 84年的《黃土地》以及87年的《老井》,它們在開創了新農村題材電影的同時,開始了「前衛攝影」的嘗試,為之後中國的一批歐式電影導演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做出了強烈的示範;
▲ 《老井》電影劇照,1986(註:電影《老井》中出現了「農村獵奇」的概念,在本人看來,這是中國農村題材能夠吸引外國人眼球,走上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 讓人最意想不到的是,86年竟出了一部純粹的政治電影——《T省的84、85年》(註:政治電影和政治宣傳電影完全是兩回事)。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將那些黨內部的政治會議、中央宣傳部、法院公訴甚至黨員私生活都曝光上熒幕了。而那些百姓與官員、法治與黨治的爭鋒對峙戲更是精彩至極,都有點《紙牌屋》的味道了。
▲ 《T省的84、85年》電影劇照,1986
另外,不光在內容上,在敘述形式上這部電影也是獨一無二的,它用了兩條時間線交錯講述案件,讓兩組人物分頭演繹最後交織在一起,這在當時乃至現在都算得上前衛了!
★ 最後來說說87年的《芙蓉鎮》,個人認為這部電影在藝術上達到了那個時代的至高點,它幾乎涵蓋了本文之前說的所有的那幾個主題——反思、釋放、民主、自由、人文、市井、改革、希望。而這些主題具象到電影語言的應用上,又是趨於醇熟境界,影響之後一代電影人乃至知識分子。
▲ 《芙蓉鎮》電影封面,1987
縱觀這十年電影的風格類型覆蓋面,它們雖遇上了斷層,沒有起到承前作用,卻絕對為後起之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具有很強的學習也研究價值。
然而,這個堅實的基礎是否延續至今,不得而知。
五、關於八零國產電影的一些思考
每每看那個時代的電影,除了上述那些觀點想法外,還有一種莫名的「熱情」感染著我,這種「熱情」幾乎貫穿著那十年中的每一部片子,每一個人物,甚至每一個情節。而這種熱情是在任何當下的國產片子裡找不到的,更別說西方電影了。
多少年來,我一直在尋找這種「熱情」的根源——那是特殊時代的產物?是創作者、審查者的開放意識帶來的效果?再或者那僅僅是一種對往事的留戀與幻覺……哪一種似乎都說得通,似乎又都說不通。
索性不想了,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能解釋它。
然而,在這個抽象熱情之上,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那就是我們該如何去挖掘上世紀八十年代國產電影的價值,從而讓它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起到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關注星期五文藝,關注影視和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