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傳世黑科技 秦朝\"空調軟臥特快專列\"震驚世界
2023-03-30 17:52:40 1
中國古代不僅僅只有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其實還有很多的黑科技也是讓世界為之驚嘆,比如說秦朝的轀輬車,已經有了空調軟臥特快專列,西漢時期的記裡鼓車,可以說是最早的計算路程的代表,當然不僅僅只有這兩個黑科技,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中國古代的傳世黑科技:
一、轀輬車
你能想到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咱們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空調軟臥特快專列」的雛形了嗎?只不過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做轀輬車。《史記》中記載,始皇崩於巡遊途中,趙高與李斯謀劃秘不發喪,「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秦始皇陵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轀輬車的原型。轀輬車為當時的皇家高級用車,它擁有雙層推拉式設計的車窗,外面一層車窗的窗板上遍布著微小的孔洞,內層車窗則能開閉自如,這樣的設計使車內溫度能得到一定範圍的調控,故而名為轀輬車(溫涼車)。
而說它是軟臥是因為車內鋪滿了軟墊,可坐可臥,不僅舒適而且製作精美。轀輬車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不是車輛本身的設計,而是與之配套的道路設施。秦始皇大修馳道,而轀輬車在馳道上有專用的軌道,軌道的設置大大加快了行車的速度與穩定性。更值得一提的是,軌道上鋪設有枕木,枕木之間的距離正好與馬奔跑時的步子相合,馬匹一旦在軌道上奔跑起來不到達固定站點是不會停下來的。
二、被中香爐
陀螺儀最早應用於航海導航,如今被廣泛地應用在航空航天、軌道交通、地下勘探等各個領域,可誰又能想到最早發明這種陀螺平衡原理的並不是歐洲人而是我們的老祖先,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原理最早竟是被應用於香爐之中。被中香爐又名「鉔」、「臥褥香爐」、「香燻球」等,是用來盛放香料給被褥薰香的。目前最早的記載見於司馬相如《美人賦》「金鉔薰香」,由此可以判斷被中香爐出現的時間不會晚於西漢。
被中香爐的獨特源自它精巧的設計,它的外殼是鏤空的球形,內有兩至三層同心圓環,最裡面是半球形爐體。爐體是用來盛放香料的,兩端分別有短軸與中間的幾層同心圓環相連接,這樣的設計可以保證在重力作用下,無論爐體如何翻轉,爐口總能保持水平狀態。簡單來說,無論香爐怎樣轉動都可以保證爐體內的香料絕不會撒出來弄髒被褥,這也是當時做此設計的初衷。而這種結構原理在16世紀時由歐洲人發展並製造出陀螺平衡儀,後來被廣泛運用於航海領域,使羅盤不論經受多大的風浪都能始終保持水平狀態為航船指明方向。
三、記裡鼓車
記裡鼓車最早叫做「記道車」,最遲在西漢時期已經出現。記道車可以計算路程,而記裡鼓車則在記道車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可以打鼓計程的自動機械裝置。最早的記裡鼓車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置一鍾,下層設一鼓,車上還有小木人,每當車行過十裡,小木人就會擊鼓一次,而每擊鼓十次後就會擊鐘一次以示提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可稱得上是古代的機器人。到了後代,還不斷有人對其進行改進,但記裡鼓車工藝繁複且用途狹窄,於是到了明清之際便已不見於世。
四、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由北宋天文學家蘇頌等人耗時七年設計製作而成。它是集合了天文觀測儀器—渾儀、天體運動演示儀器—渾象以及計時、報時裝置於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也可看作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觀測臺。整座觀測臺高約12米,寬約7米,共分為三個部分。最上面的部分是露天觀測臺,放置有一臺渾儀,渾儀上有屋頂遮蓋,屋頂的設計十分精巧,可以隨意開合,便於觀測。中間部分是一間密封觀察室,裡面置有渾象,機械模擬了日月星辰的天象變化。最下面的部分是整座儀器的報時裝置和動力機構。
其中,下邊的報時裝置又分為五層,每一層各司其職,用來報告每天的不同時辰,時間可以精確到刻。而最令人驚嘆的是,整個報時裝置都是通過自動機械小木人來完成的,每到一個時刻,這些小木人或搖鈴或敲鐘或擊鼓,五層共計162個小木人。如此精密的設計,難怪連英國科學家李約瑟都說這「可能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鐘的直接祖先」。而所有這些自動機械裝置全部是由整座儀器的動力機構的運轉完成的。動力機構依靠水的恆定流量,不斷推動水輪從而帶動了整臺儀器的機械運轉。也因此被稱為「水運儀象臺」。這臺集智慧與創造於一體的儀象臺在北宋末年輾轉流落到金國,最終不幸毀滅於蒙古滅金的戰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