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橐中國古代十大神童之一 孔子拜項橐為師虛心求教
2023-03-30 13:20:41 1
項橐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字,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歷史還有這一號人物,項橐是之一,項橐考孔子的趣事也是非常出名,七歲時孔子就拜項橐為師,可見項橐有多厲害了吧,連大聖人都要虛心求教,但由於聰明才智也引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殺身之禍,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項橐的故事吧。
項橐是誰?
項橐(xiàng tuó),春秋時期莒國的一位神童,雖然只有七歲,孔夫子依然把他當作老師一般請教,後世尊項橐為聖公。《戰國策·秦策五》: 「甘羅曰:『夫項槖生七歳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歳於茲矣!君其試焉,奚以遽言叱也?』」後以「項橐」代稱早慧的兒童。據考,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戰國策》。
項橐考孔子的故事:
一天,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
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難項橐:「你的嘴很厲害,我想考考你——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么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太短?什麼天太長?什麼樹沒有樹枝?什麼城裡沒有官員?什麼人沒有別名?」
項橐想了想說:「您聽著——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中沒有魚兒,無門扇的門沒有門閂,用人抬的轎子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上沒有環,螢火蟲的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日裡短,夏天白日裡長,枯死的樹木沒有樹枝,空城裡沒有官員,小孩子沒有別名。」孔子大驚,這孩子竟智慧過人!
項橐這時不容孔子多想,反問他說:「現在輪到我考您了——鵝和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鴻雁和仙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鵝和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腳是方的;鴻雁和仙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它們的樹心堅實。」「不對!」項橐大聲說,「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胡竹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莖心堅實嗎?」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拱拱手連聲道:「後生可畏,後生可畏!」駕著車繞道走了。
項橐長大後成了什麼人?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項橐可以說是一個不幸的小孩,由於他的聰明才智太過於鋒芒了,而招來殺身之禍,各路諸葛都想要邀請項橐來幫助自己建立霸業,但是項橐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堅持不為他們出謀劃策而被殺害,項橐還沒體驗完童年的樂趣就成為政治犧牲品,連一個長大的機會都沒有,實在可惜,不然必定會有一番作為。
項橐是怎麼死的?
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爭霸到處都在殺戮,項橐考孔子的故事傳遍了各地,各路諸侯和周天子怕項橐長大後為他國所用,都紛紛派兵打探項橐的住處想要為自己所用。為躲避戰亂,項橐父母一邊在山上住著,一邊乘戰亂空隙到田裡播種鋤草。後來就見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聽他們的兒子,只覺得事情有些蹊蹺。項母擔心兒子口直心快,說不定會惹出什麼事端來,就讓項父把項橐藏在東邊山上的石洞裡,用石頭把洞壘緊,早晚送飯來吃。哪知此事正被吳國、齊國武士暗中盯梢探知。兩國武士同時圍住洞口,各勸項橐投奔自己國中,被項橐嚴辭拒絕:「回去告訴你們的國君,項橐是紀國人,根在紀國,紀國雖亡但土猶在,無土之根則朽,項橐豈能離土!」
兩國武士勸說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項橐,便在洞口內外殺將起來,最後吳國武士殺退了齊國武士,把項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卻見被殺退的齊國武士帶著兵將在山下擺開陣勢。吳國武士見硬闖不行,遂在山中隱藏,準備乘夜色走脫,這樣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吳國人自帶的乾糧早已吃完,就派人尋找充飢之物。
兵將圍了山,項母幾次都無法將飯菜送去。因而茶飯不進、淚溼衣襟,項父一旁不住地相勸:「咱吃點飯,顧顧自己,他們不會把橐兒怎麼樣的。」項母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俺不擔心他們能把橐兒怎麼樣,你忘了咱橐兒在竹河崖下生時,臍帶鐵石不入,用茅草葉子劃斷的?可這五天餓也餓死橐兒了!」夫妻倆的話正好被吳國人聽到了,遂到竹河崖採了茅草,把項橐按倒在地,喪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項橐的頭顱。就這樣,聰穎正直的項橐,為了自己的名節,誓與國家同在,在諸侯爭霸戰中遇害,年僅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