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懂的中國十大方言,第一被稱作惡魔之語
2023-03-30 10:00:08 4
中國地廣人多,就連方言都有上百種,最難懂的十大方言中,溫州話排在了第一位。因為溫州話難以聽懂,還有傳言在抗日戰爭時期溫州人類似風語者,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溫州話太難也被稱為惡魔之語。最難的中國方言前十裡面還有閩南語、潮州話等等。你覺得中國方言中最難的是那一個?來和51區小編一起感受一下吧!
第一:溫州話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講鬼話。
據說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部隊相互之間聯繫由於保密需要,都是派兩個溫州人,進行電話或者步話機聯繫,而日本鬼子的情報部門,總是也翻譯不出這發音極其複雜的溫州話,可以說當時的溫州人就像美國大片中的風語者一樣,為抗戰勝利起到了相當大作用。(出自《溫州話》一書的作者沈克成先生)
同時,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溫州話起到了極好的保密作用。當時越軍有很多特工,我軍用過普通話、廣東話,都被敵軍破譯了。在1985年1月15日的中越邊界遭遇戰前的部署會上,首長要求連隊用溫州話通訊,之後,所有排長級幹部身邊的通訊員全部換成了溫州人,最終,驚心動魄的「115」戰役取得大捷。戰後的總結會上,首長還表揚了溫州話方言作戰的保密性很強。
在美劇《盲點》中,溫州話因其難懂的特點,被稱為「惡魔之語」。
第二:閩南語-潮州話
潮州話(Tiê-chiu-uē),亦稱為潮汕話,分布於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潮州市、揭陽市、汕頭市、豐順縣)及海外以東南亞為主的潮人聚集地。
潮語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語法特殊、詞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等。如現代漢語是四聲拼讀,但潮語仍保留著八音拼讀的語音系統,發音複雜,以前有十六音(實為十六聲母)之說,如今是八音,而且土話摻雜太多,外人不易學到;潮語中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颱風叫風臺,步行叫行路,鐵鍋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語中古漢語保留較完整,潮語一字多義,一個「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蔗、食(飲)水等,而這些又各自有自己的發音。
潮語古樸典雅,並且具備上述特點,早已引起海內外語言學家的關注,使得研究潮州話的人很多,有關潮州話的專著、字典、詞典也很多。潮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潮語的一整套文讀系統,已逐步與現代漢語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使潮聲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韻,又不致生澀難懂。
「潮州九縣,縣縣有語」,說的是舊潮州府所屬九縣,每一個縣的潮州話語都帶有不同的特點。這也體現了潮州話內部的差異性。
對於潮州話難以破解的神秘程度,坊間還有一個傳言是:當年中方援越軍人在越戰中,為使通訊信號不被美軍破獲,就曾讓許多潮州籍士兵使用潮州話作為通訊用語,效果奇佳。
潮州話具有八音(現代漢語官話方言為四音),較古老的字典有《潮語十五音》,此後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語八音以及各種研究的著述。
第三:粵語
粵語根源於古代中原雅言,具有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同時也是保留中古漢語最完整的語言。在學術界,它是除普通話外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語言。粵語的發音鏗鏘有力,音調詼諧,給人感覺好似在唱歌,但能聽懂粵語,對非本土人還是難度極大的,有很多詞彙發音和普通話差別非常大。大家在廣東電臺標準粵語(廣州話),而香港地區的粵語並非正宗,對上字幕是比較容易學的,畢竟是標準粵語,但粵語有很多地區性方言,普語對於兩廣人民來說都是難以聽懂的,因為普語很難聽懂,跟廣州話完全搭不上邊。在廣州等地呆一段時間你會逐漸明白並喜歡上這種吸引力強大的語言。
另外,潮語講到的「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以及「食(吸)煙、食(啃)蔗、食(飲)水等」,在粵語亦有用到。
難懂指數9.5,上口指數3。
第四:客家話
客家語言一般認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紀才開始定名為客家話。語言學者對於該將其歸屬至漢語方言,或當成一門語言仍有一定爭論;特別在中國國內,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語言學術研究中,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為代表,但現實中惠陽話影響較大;在臺灣以四縣腔為代表。
第五:閩南語-雷州話
雷州話發音和泰語非常類似,本地人會說雷州話的大多都能聽懂泰國話(母語使用者更正:並不相似,本地人也大多聽不懂,泰語裡有許多巴利詞語,雷州話和潮汕話倒是有些共通之處)。
第六:閩東語
閩東語區共有18個市、縣,大致包括歷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寧府兩府的屬地。這一帶在元初曾同屬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為福州府,府治福州,轄13縣,相當於現代18縣、市的規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寧德、霞浦等縣始劃出設福寧州,直隸布政司管轄;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寧州為府,政治區域的一致,長期共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有了語言共性,形成閩東語的共同特點,福清和平潭的閩東話在音韻及詞彙上帶有一些閩南語的特徵,這是閩東方言其它地方方言所沒有的。
第七:吳語-蘇州話
蘇州話體現了濃濃的古意和一種書卷氣。蘇州人說「不」為「弗」,句子結尾語氣詞不用「了」而用「哉」,「你」用「乃」,「時候」用「辰光」,「東西」用「物事」,「午飯」用「晝飯」,「晚了」用「晏」,「於是」用「乃麼」,舒服叫「適意」和「愜意」,玩用「孛相/白相「,藏用」囥」,洗用「汏」。
蘇州話歷來被稱為「吳儂軟語」,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軟」,尤其女孩子說來更為動聽。在同屬吳語的其他幾種方言中,等都不如蘇州話來得溫軟。有句俗話說寧聽蘇州人吵架,不聽寧波人說話,充分說明了蘇州話的「軟糯」。
第八:吳語-上海話
上海話和同屬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的蘇州話、嘉興話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近代以來吳語太湖片的寧波話對上海話的影響是最大的。
上海人說「不」為「勿」,你用」儂「,「時候」用「辰光」,「東西」用「物事」,「晚了」用「晏」,舒服叫「適意」和「寫意」,玩用「孛相/白相「,藏用」囥」,洗用「汏」。
第九:陝西話
陝西話(這是個不存在的偽概念,陝西方言包括陝北的晉語,關中的中原官話關中片以及陝南的西南官話)。
陝西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從陝西方言中我們既可以窺視到古老的華夏文化的發展軌跡,又可領略到今人溢於言表的真情實感。由於陝西地理特點是東西狹窄南北長,各地方言土語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話,因咬音輕重語速緩急不同而內容涵義不同。
第十:四川話(西南官話)
四川話在西南地區有很大的影響,屬於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的一個分支,語音、詞彙、語法等和普通話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點,而以語音方面的差異最大。四川話語音系統共有20個聲母、36個韻母、4個聲調,還有韻母兒化現象。由於四川人口眾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讓很多人熟知。
小夥伴們你們說什麼方言呢?在你聽過的方言中你覺得那個是最難懂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