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千年古鎮的散文(散文楊文樸遇見)
2023-04-14 19:41:26 1
在長沙,你可廣納古今美景,如詩亦如畫。
你可攬嶽麓之神韻,懷湘水之秀美,仰天心閣之渾厚,臨橘子洲頭而長吟。
靖港古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你同樣值得行走。
我從湘西大山走來,那裡有秀美的山水,也有很多有名的千年古鎮。有聞名遐邇的鳳凰古城,有掛在瀑布上的芙蓉鎮,有「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裡耶秦簡牘」的裡耶古鎮。
對於古鎮,特別是有山有水的古鎮,我生來就有天然的親近感。
靖港古鎮,她在哪裡?
周末,迎著清晨的第一抹陽光,背上行囊,抽身便走,獨自行走在靖港古鎮上。
輕輕地踏著古老的石板街,觸摸著那歲月處處留下的斑駁痕跡,追尋古鎮的那些如煙如雲的往事...
靖港,一個與「港」字有關的地方,一定與水有著不解之緣吧。
靖港,原名蘆江,又名溈港。地處溈水入湘江口,多洲灘,蘆葦叢生,故名。
靖港古鎮坐落於湘江西岸,距離長沙市區大約30公裡。驅車從長沙出發,沿湘江一路向西,為洞庭湖流域南部的大眾垸區,屬長沙市望城區管轄。
靈秀:迷人的水鄉
慢慢悠悠,漫步古鎮上,踏著青石板,徜徉在這一片古色古香的古街上,你的步伐會不知不覺地放慢,只想慢慢地走近她,再走進她……
古街兩側都是古老的木房子,是晚清風格的民居和商鋪。古老的雕花窗臺,青磚黑瓦,冉冉木檀清香透過窗。古街上,偶爾有路人擦肩而過,也會傳來店主幾聲悠長的叫賣聲,偶爾還會聽見幾聲低沉的聲響,偶爾會有製作古鎮特色小吃的木錘、鐵鏟與食物、鍋底碰撞發出的聲音。
老屋裡的那隻小黃狗眯縫著它的眼,慵懶地趴在老人身旁,守著他們老屋。那個老人,坐在那張早已泛黃而褪皮的舊竹椅上,輕輕搖晃,吱吱嘎嘎發出響聲。他用他那雙古井無波的眼神,打量著過往的每一位行人。
一縷陽光映射在古街木屋掛著的那盞紅燈籠上,霎時,古街的那抹嫣紅,構成「黑與紅」的搭配,成為此刻古街最美的一線風景。
一切都如此自然。慢,是古鎮的一種生活方式。時光慢下來,心也隨之靜下來。
記得著名主持人汪涵先生在他的《有味》一書中,曾經這樣談到這個美麗的小鎮:
在我起了寫這本書的念頭的時候,時間還是夏天。夏天的南方,太陽狠毒。但煩亂總被不期而遇的大雨一洗而盡,為了與一條河流保持一樣的沉靜和從容,我經常去長沙附近的一個小鎮散步,那個地方叫靖港,那條河叫做溈水河。
靖港給我的美感,在於它生活的節奏。它固執地緊鄰都市的地方,保持著自己的時間感。
那裡的小鳥,總在黃昏時候沿著固定的線路歸巢,那裡的木匠午睡醒來總在同一個時間,然後擺開自己的工具,打窗戶。那裡的豆腐作坊不用任何鐘錶,也知道在什麼時候開磨最好。然後,開磨的豆香蔓延到整個古老的石板長街...
在那裡,我找到了一些和時間交談的奧秘。
靖港是一個靜而有靈性的地方。
而水,更賦予古鎮靈動的魂。
腳步的旁邊便是水,古鎮是臨河而建,建在溈水河岸,至今仍保存昔日八街四巷七碼頭。佇立碼頭,抬頭遠眺。
晨曦中薄霧縹緲,堤岸上的翠柳,合著晨風輕撫,揉弄著她惺忪的睡眼,舒展著她纖細的身姿。青山遠黛、水榭閣樓、長街曲巷、黛瓦白牆、楊柳長堤...倒影在漂浮著的霧氣水面,若隱若現,如夢如幻。白色與黛色將河水染成一幅水墨丹青。真切與虛幻,夢境與現實,都在這別具一格的水鄉,交織、融合...
薄霧慢慢散去,陽光灑下,兩岸微風習習,掠過湖面,波光粼粼,泛起層層漣漪。小橋下,一彎湖水,滿懷柔情地拂過橋墩,潺潺流過。幾條小烏篷船,開始在水面緩緩而行,碧波漾開。
河埠頭邊,三兩婦女拿著木槌捶打著家裡男人們和孩子們的衣服。岸上,煤爐冒出縷縷白煙,嫋嫋繚繞。
怎麼也沒想到,晚霞下的古鎮也是如此美麗。夕陽西下,天如同一把火,染紅了天與水。遠遠望去,水天相接,一片暈紅。即便是天,也蕩漾著金紅色的波浪。
朝陽初升、小船開渡、夕陽西下、船下收渡...
那水,那人,那狗,那河堤上婦女在浣紗,還有那坐在船艄上的少女,暮送斜暉...
小橋、流水、石巷;閣樓、翠柳、長堤;羅衫、身影、淺笑;杏花春雨般的水韻,隨著烏篷船的漿聲,輕輕蕩過悠長的水鄉。
來去匆匆,心靈一隅,曾經的浮躁和焦灼被古鎮的恬淡和寧靜悄悄抹去。時光從此輕柔而溫潤...
靖港,依然是一個心靈的驛站和港灣。
靖港很美!
靖港很靜!
古韻:一半煙火 一半詩意
天青色等煙雨,而她在等你;
炊煙嫋嫋升起,隔江千萬裡。
她眼帶笑意,她的美一縷飄散;
在潑墨山水畫裡,她從墨色深處被隱去……
縱橫交錯的青石板,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牆窄巷,古樸幽遠。那些柔柔地漾著暗香綿長寂靜的青石板巷,舊色斑駁陸離的磚牆,縫隙中瑟縮了幾根細細的野草。遠處,仿佛一位撐著油紙傘的纖麗女子,在朦朧的煙雨中,踽踽獨行,漸行漸遠,消失在遠處小巷的盡頭……
古鎮沒有熙熙攘攘的行人,也更加凸顯古鎮歷史的滄桑。但商鋪很多,小店的撐櫃們把自己的商鋪打理的整齊有序。青石街兩邊林立的木板鋪面,彩色的旗幡,輕聲的吆喝聲……
豆腐店、甜酒鋪、米鋪、陶瓷鋪、印染鋪、修理鋪、手工桿秤鋪,還有那堆滿刨花木屑的木匠作坊,叮叮噹噹鐵匠鋪,爐火正旺……
各種鋪面齊全,鋪面不大,卻內容豐富,店主們的多是祖上傳下的手藝,很有古韻。
而古鎮上的小吃也別具一番風味,芝麻茶、靖港香乾、火焙魚、甜酒衝蛋……隨便光顧一個小店,來點小吃,一杯手工的擂茶,呷一口,苟活於平淡。
走進古鎮,你還會發現很多廟宇,有「復興塔」「觀音廟」「紫雲宮」「楊泗廟」等數處廟宇。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香火旺盛。
古鎮還有眾多的陳列館和極具紀念意義歷史遺蹟,有靖港族譜陳列館、八元堂(寧鄉會館)、育嬰堂、江南民俗文物館、鋤禾源、隕石館、宏泰坊、軍艦展示基地、曾國藩靖港水戰遺址、中共湖南省委舊址等。
鋤禾源是農耕文化展覽館,展出了舊農具、漁具、還有木屐、油傘、竹籤、瓜瓢...件件泛黃的物件,苦訴著往事的悠悠。
古鎮裡的宏泰坊,她是長沙最後一座青樓。房間貼滿了很多古代青樓女子的身世事跡,像李靖的髮妻紅拂女,還有《金縷衣》的作者杜秋娘等。停留宏泰坊片刻,這時我才知道,昔日的杜秋娘原來曾是青樓中人。
坊間還有許多古代風塵女子的動人故事,訴說著舊時女性的堅強和悲涼,從秋娘的詩中可見。「勸君莫穿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宏泰坊,青樓遺夢。我在思索,那些歷史上小有名氣的人物,是否也到過了這風水無邊的宏泰坊呢?不得而知啊...
風雲變幻,歲月蹉跎。巷口飄送來清涼的二胡聲,古鎮仍訴說著她的過往和滄桑。
佇立長堤,遠望天際,傾聽江濤拍岸,心靈與身後的古鎮一起翻湧,一起感受那江、那河、那廟宇、那古街,那悠渡。那清清脆脆、圓圓潤潤的叫賣聲。
古鎮的靈秀、古樸、柔情、飄逸、淳厚,以及時光裡的故事和光影,吸引著來往的行人。一座充滿古韻的小鎮、時光輕柔,生活悠悠。恍惚中,把塵封的記憶被喚醒。
往事如煙雲,光陰的故事訴說著曾經的過往,時光也留在有情有景有故事的古鎮。
歲月無痕,歲月有痕,古鎮停泊在陽光風雨之中……
繁華:京(靖)華煙雲
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氣;
有人氣的地方,便有人間煙火。
靖港,天然良港。曾為三湘物質集散的繁榮商埠,美名「小漢口」。
水路暢通,帆影不絕;漿聲櫓影,穿梭不息;靖港煙火,繁華往昔。昔日靖港,便也有古鎮舊時的「京(靖)華煙雲」。
走進靖港,不得不提到兩條河流,她們是靖港古鎮的生命之河。一條是湘水,一條是溈水。
湘水和溈水,在靖港交匯,當年是湖南湘中地區的兩條黃金水道。
由南向北流的湘江與自西而東淌的溈水,緊緊依擁。傍水而生的三角洲地帶上的古鎮靖港,在水運年代裡,理所當然佔盡舟楫之利。
無論是湘水船幫,還是溈水船幫,都能暢通無阻地自由進入于靖港。
湘江,湖南水運歷史的主動脈。當年藉助舟楫之利,南來北往,成群結隊的湘水船幫,給靖港帶來豐富的貨物,也為靖港貨物提供充分外銷的商機。
溈水蘆江一帶,不僅水域寬廣,江南上能同時停泊千艘帆船。也能讓溈水的船只有效避開湘江中江風巨浪直接衝擊。風平浪靜的港灣,給往來的商船提供了十分安全可靠的停泊保障。
如此優越的航運條件,自然促成了靖港成為湘江沿岸首屈一指的貨物集散運轉之地。也成為水運時代耀眼璀璨的一顆夜明珠。
那些絡繹不絕,終日在湘江和溈水中穿梭的「板筏子」「道扒子」「拖扒子」「駁殼船」「烏舡子」,上寧鄉,去長沙,發湘潭,下嶽陽,飄漢口,往返湘陰、益陽、安鄉等地的船隻帆影不絕。或遇湘江風浪時,必在靖港留宿和避風。
湘米、淮鹽、花生、園茶、蠶蟲、禽蛋、綢布、棕麻等據此地集散。在清末至上世紀初期,靖港有糧行50多家,糧棧、米號20多家,還有一批工商作坊。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內淮鹽主要經銷口岸之一,為鏡內第一繁榮集鎮。民國時期,與津市、洪江同為湖南省繁盛三鎮,有「小漢口」之稱。
寧鄉的「烏舡子」在溈水、湘江出盡風頭,有民謠:「船到靖港口,順風也不走」。光緒年間,靖港曾設「湘鄂洋棚子」,先後為英商太古,怡和公司,日商日清公司代售輪船過境船票和接送客貨。每日停靠船隻達千艘,源源不斷的客流,在古鎮上川流不息。
商賈雲集,店鋪相連,市場活躍,生意買賣興隆,綠女紅男,穿梭不絕。平日近千艘船隻掛在麻石欄杆或依依垂柳腰上,女人們或在船頭升起炊煙,或掏出針線簍子邊曬太陽邊縫縫補補;小孩子三五成群打打鬧鬧,追追趕趕在巷子裡穿梭嘻笑;那氣壯如牛的漢子們,光著粗大的膀子,能用一支青蒿逼開一條莽闊的河流,或許此刻正在糧行米號、錢莊、當鋪忙活著;那些豪紳、富商也或許抽著大煙,正在煙館、窯班,茶樓,戲院混跡...
時光如流水,洗走了歲月的鉛華,也漸漸帶走了古鎮的昔日繁華。靖港是有著上千年水運歷史的港灣和商埠,起於水,興於水,也衰於水。
古鎮也開始衰落了。上個世紀50年代,溈水河改道,實質上卻是後來時代的進步,公路開始取代水運。於是,靖港的繁華地位就漸漸遜色了,碼頭上再也沒有昔日揮汗如雨搬貨物的繁忙,街頭再也沒有了人頭躥動的熱鬧……
走在古舊堅實的石板路上,聽見的是單調的幾聲敲擊石板的聲音,還有那從巷頭能聽到巷尾的幾聲微弱而單調的叫賣聲…男人們外出謀生,留下了古鎮上一些留戀故土的老人,還有女人和孩子們,這些坍塌衰敗的老屋在艱難撐著這個古街的命…
厚重:與歷史人物的那些事兒
靖港古鎮的厚重源於她有著悠久的歷史。靖港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靖港與兩位歷史名人很有淵源。
一位是唐代大將李靖,另一位是晚清重臣曾國藩。
靖港的得名相傳是為紀念唐朝大將李靖。李靖曾為唐朝時期軍事家。他少時研讀兵書,受賞識。後隨李世民徵戰,屢立戰功,官至兵部尚書,文武兼備,用兵果斷。唐代開國之初,內亂頻繁,唐高祖李淵派大將軍李靖,南下戡亂,並鎮守長沙湘江一帶。
他的兵營駐紮在溈水港口,李靖治軍有方,對部下又嚴格要求,因此李靖的軍隊紀律嚴明,很受老百姓愛戴。他離開長沙去漠北之後,人們一直很懷念他,於是就把他駐紮過的「溈港」改名「靖港」。
這並非空穴來風,都有史料佐證:明朝的《一統志》說:唐李靖討蕭銑駐兵於此。清朝同治年間《長沙縣治》說:「唐李靖駐兵於此,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
靖港的老百姓為感佩李靖的功德特在靖港鎮李靖祠已祀,舊有戲臺,其對聯是這樣寫的:
溯湘水南來,百裡河山,仗此樓臺鎖住;
唱大江東去,九天煙雲,好憑弦管吹開。
晚清重臣曾國藩也在靖港留下過足跡。
好地方更難免有刀兵相見的血腥記憶,也很難不有水火相擾之驚慌。
靖港扼湘江逆上長沙之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此,靖港古鎮還是湖南古代重要的軍事重鎮。
這裡曾是曾國藩的湘軍與太平軍靖港水戰發生地。查閱史料,鹹豐四年(1854年二月初七),這裡最著名一場戰役,是曾國藩領導的湘軍與太平軍在此交戰的「靖港水戰」。
湘軍與太平軍展開了昏天黑地的混戰,太平軍攻勢凌厲,湘軍全軍覆沒,血染湘溈。作為湘軍統帥的曾國藩威顏盡失,悲憤中兩次投水自盡,都被部屬救上。
後來,湘軍水師彭玉麟、陸師塔齊布等聞訊前來救援,合力擊敗太平軍。太平軍被迫退出靖港,退守到了嶽陽。
再後來,曾國藩以「屢敗屢戰」的頑強,率領湘軍討伐徵戰,橫掃太平軍,贏得了天下「無湘不成軍」的美譽。
可以說「靖港水戰」也是曾國藩波瀾壯闊的人生重要轉折點。
紅色:中共湖南省委舊址
在靖港半邊街上,有一棟「一擔米」式灰牆紅瓦的老平房,那便是1930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機關的辦公舊址。
在舊址的大門上,一幅對聯非常醒目:「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這是出自毛主席的作品。
舊址大廳中間為青年毛主席雕像,原型是當年在第一師範讀書時期的青年毛澤東。
舊址裡陳列了一些革命時期的珍貴文物,如書籍、糧票、布票、車票等,還有很多生活用具,如棉花錘、吹火筒、鬥笠、蓑衣等。
中共湖南省委何時遷于靖港?為何遷於此?當時發生了什麼?
1927年,由於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長沙城發生了「馬日事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省委機關多次遭受敵人破壞,大部分黨組織和工農團體也遭到破壞。一萬多名中共黨員和工農運動骨幹被迫害,轟轟烈烈的大革命轉入低潮。但中共湖南省委領導的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從未停止。
1930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幾經轉移後遷至靖港這棟屋內,當時這裡還是一個米廠。
省委機關遷至靖港後,黨組織發動和組織群眾,全力保護省委機關及領導安全,積極協助省委在全省各地恢復黨組織,支援根據地建設,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為推動革命進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靖港地理條件獨特。與鄰近的橋驛、茶亭、銅官四個鄉鎮地處湘江岸邊,依山傍水,水陸交通便利,北上走水路可抵達當時黨組織活動中心嶽州、武漢、上海;向西可與益陽、常德等黨組織聯繫;向南緊挨省會長沙,便於開展革命鬥爭,便於收集情報,便於省委機關及人員轉移。這裡離長沙不遠,容易獲知省城情報,便於指導湘東、湘中、湘北地區黨組織的工作。
當時,由於白色恐怖籠罩三湘大地,省委機關時遭敵人跟蹤,險遭破壞。為躲避敵人的搜捕,省委機關多次轉移。僅在望城經歷了4次轉移。1930年11月底,由於叛變,危及靖港的省委機關,第四次被迫重新遷往益陽。
省委機關秘密遷移望城靖港期間,雖然白色恐怖籠罩,條件極其艱苦,仍然作出了一列重大決策,領導全省各級組織與敵人進行了英勇頑強鬥爭,有力推動了革命事業的發展。
為了堅定的信仰,為了神聖的目標,革命前輩曾在這裡日夜操勞,直至奮鬥犧牲。故人不在,故居在,我們深深懷念之。
悠遠:千年古鎮夢裡水鄉萬裡流長
陽春三月,湘江岸,靖港口,漫步古鎮邊;古色、古香、古韻;樓臺水榭,沿江而立;木房瓦舍,比櫛相依。
忽有風鈴悅耳,振翼和弦;白牆、藍瓦、綠水、楊柳依、蘆葦蕩,七埠三灣,隨波蕩漾;八街四巷、共濯清漣;八百裡洞庭湖光…
昔日帆林蔽日,漿聲擼影;貨物如山,商賈往來;煙雨繁華,貿易三湘;樓臺不夜,極盡榮昌;南覺一夢,滄海一粟。
今風塵已洗,歲月憑欄。
湘江北去,溈水東流。泛舟斯水,煙雨靖港;百年風華,千年古鎮;夢裡水鄉,萬裡流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