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之後南京(得知南京大屠殺後)
2023-04-14 14:58:24 1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繁盛了數百年之久。
時至民國,南京依然是中華大地的都城所在,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然而就在1937年,南京城中的無數軍民經歷了6周的地獄生活,超過30萬人被屠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即便是身處現代的我們,每每想起此事亦覺得慫然心驚,內心的悲憤難以抑制。
那麼,當年中國的實際統治者蔣介石對此是何態度?同為中國風雲人物的毛主席,對此又做何反應?
攻擊南京日軍
讓我們一起走近這段歷史,尋求其中的答案。
一、慘烈的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日軍已經兵臨南京城下,如果登上城牆,民眾已經可以看到大批身穿軍裝的日本兵在城外逡巡,此時中國的國都南京已經深陷重圍。
日本為了打垮中國人的抗戰精神,派出了由上海派遣軍、第十軍為主的華中方面軍20萬人,多路並出,兵鋒直指南京。
日本企圖通過對中國都城的攻略,迫使中國政府投降,即便不能使中國滅亡,也要用「攻其所必救」的策略,將中國精銳部隊消滅於圍城之中。
而就在數月前,這群日本人眼中中國最為精銳的中央直系部隊,在上海與日軍鏖戰3月之久,嚴重拖慢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打破了「三個月滅亡中國」的邪惡目標。
在那場被稱作淞滬會戰的大戰中,即便是日本海軍航空隊已經完全取得制空權,並不斷派飛機空襲南京,依然沒有擊垮中國人的抗戰決心。
在日方看來,如果不能消滅中國軍隊的有生力量,佔領南京城,就不能讓中國屈服,日本就不能順利地佔領中國。
儘管,淞滬會戰時,中國領導人蔣介石的錯誤思想,讓大批的精銳部隊擁擠在上海這個狹小區域,遭受到日軍炮火的沉重打擊,損失慘重。
但是,中國軍隊依然沒有被打垮,而是撤退到了都城南京進行修整。
為此,日本方面認為必須要儘快進攻中國都城南京,將這一批中國精銳部隊釘死在這裡,全部予以消滅,徹底清除中國抗戰的有生軍事力量。
淞滬會戰後,僅僅修整半月,日軍就開始向南京進發,從下達進攻命令起,僅用了1周時間,日軍就將南京外圍防禦力量全部清除,完成對南京城的合圍。
此時的南京城,雖然有多達15萬的守軍,但是其主力卻是在淞滬會戰中被打殘的87師、88師等主力部隊,以及教導總隊的學生兵、南京憲兵部隊以及新招募的軍隊。
面對20萬窮兇極惡的日軍,中國軍隊表現出了血性。
光華門,87師與教導總隊用血肉之軀抵抗坦克、大炮的轟擊,阻擋住了日軍的進攻,用反覆的肉搏戰,將日軍堵在了光華門外。
雨花臺前,88師將自己全部的主力填到了戰鬥一線,用戰士的生命換取時間,盡全力拖住日軍的進攻腳步,讓日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紫金山上,裝備精良,實力強勁的國民黨教導總隊,利用紫金山的地形優勢,給予進攻日軍沉重打擊,整個南京保衛戰期間始終力戰不退。
無數英勇的中國軍人倒下,南京衛戍司令蕭山令、159師代師長羅策群、88師264旅旅長高致嵩等在內的數十名高級將領陣亡。
中國軍隊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是最終的結果卻是日軍僅用4天時間就攻佔了南京城。
二、慘案中的眾生與國共領導人的反應雖然前線軍人在頑強抵抗,可是整個守備部隊,乃至整個中國軍隊的指揮卻混亂不堪,這也是南京城快速陷落的重要原因。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做南京衛戍司令,卻並沒有給予其足夠的指揮調度之權,經常自己直接指揮部隊,嚴重擾亂了南京城防工作。
而且,唐生智雖然有司令之名卻無司令之實,通訊等指揮系統不暢,讓這個百戰名將也很難發揮自身的作用,戰鬥期間很難對突發狀況做出及時回應。
唐生智
整場南京保衛戰下來,身處第一線的官兵正在浴血奮戰,用鮮血拖慢日軍腳步,有些部隊甚至堅守陣地直到全軍覆滅,可是另一部分預備隊,卻依然優哉遊哉,整場戰鬥下來竟然竟然一槍未發。
高層戰和不定,使得整場戰鬥更加撲朔迷離,當蔣介石傳來撤退命令時,唐生智會議傳達之後又口頭下達一次。
前方部隊有些接到命令才陸續撤出陣地,可出了陣地卻發現自己已經與部隊失去聯繫,原來得到口頭命令的長官早已各顯神通,逃離了南京城。
整個撤退工作混亂不堪,甚至於,負責守衛撤退要地挹江門的36師,竟然沒有接到撤退命令,還在執行「遇回撤官兵,一概擊殺」的命令,守城將士不得不互相殘殺。
而且,早在日軍兵臨城下之前,唐生智為了表示誓死保衛南京的決心,所有渡河的船隻都被集中管理起來,當突然的撤退命令到來時,竟然沒有可供撤退的工具,大量軍民被迫滯留南京。
南京守衛戰可以說是虎頭蛇尾,任誰也沒有想到,一場國都保衛戰竟然結束得如此荒唐。這場慘烈的交鋒,讓日本軍隊又一次見識了中國軍人的熱血勇敢與麻木懦弱的眾生相。
當日軍進入南京城時,整個城市滿目瘡痍,滿眼都是失魂落魄的人,有軍人、有平民,他們都已經失去鬥志,混亂的撤退,讓這群勇士變成待宰羔羊,默然接受自己國家戰敗的事實。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未來的6周他們將面臨殘暴日軍的屠戮,南京將見證人類史上一次慘烈的野蠻屠殺。
南京大屠殺
這場慘案中,有超過30萬手無寸鐵的中國軍民,被日軍集中起來,有組織地進行慘無人道的蹂躪殺戮。
他們本是無辜的戰爭受害者,這次卻遭受武裝軍隊的無情殘害,那一刻,他們是多麼的無助與恐懼,看著自己的妻女被強暴,親人被殘殺,卻毫無辦法。
當身在陝北的毛主席聽到這個消息時,時間已經過去數天,可是悲憤的情緒卻不曾削減。
這位中國近代最偉大的革命家,此刻已經失去了平時的理智,滿腔怒火無處發洩,憤恨地對朱德表示,必須要和日本人拼個你死我活!
為了讓更多的民眾知悉此事,讓更多人認識到日軍的殘暴,鼓勵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日本的侵略,堅決與日本人戰鬥到底。
在毛主席的授意下,中國共產黨很快在自己的報紙上做出報導,此事在革命區得到廣泛傳播,民眾的抗日熱情迅速高漲,為抗戰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在痛心疾首的同時,毛主席還在做理性的分析,對國民黨軍隊的戰敗,很快找到了問題的關鍵。
正如他在《論持久戰》中所說,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是日本人能夠橫行中國的重要原因,而結合南京保衛戰整個過程,我們可以很明顯感受到主席觀點的一針見血。
就在毛主席痛定思痛分析這些原因之時,當時中國的實際統治者蔣介石卻依然保持著他自有的那份自傲。
三、找錯了靠山的蔣介石儘管首都陷落,數十萬軍民遭到野蠻屠殺,如此慘痛的失敗,可身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的蔣介石卻依然不能好好坐下來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
此時的蔣介石還算是心態平和,或許是因為他本身就對南京保衛戰不抱希望。
蔣介石
戰前,蔣介石已經利用淞滬會戰爭取的時間,將大批的重要工業設備、人員等運送到武漢,政府也逐步遷往華中,事實上,政治意義上的南京城已經只是一座「空城」。
正是這樣的安排,使得蔣介石有了更多的資本,可以繼續與日軍對抗下去。
可是他沒有想到,喪心病狂的日軍竟然如遠古時代野蠻人一樣,殘忍向毫無反抗能力的平民下手,製造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慘案發生後,國民政府也在四處收集日本人所犯罪行的證據,並將這些一一固定,形成一條完整的證據鏈。
國民黨在抗戰初期設立的國際宣傳處,更是在蔣介石授意下開始廣泛宣傳日軍的惡行,甚至來到日本東京進行宣傳。
中國政府始終對南京大屠殺保持著嚴肅的態度和立場,對於日本人的暴行從來都是在譴責。
南京大屠殺紀念
然而,憤怒歸憤怒,這場慘案帶來的本應是更加深刻的教訓,就如毛主席所分析的那樣,去找到中國失敗的內在原因。
可是,蔣介石始終沒有看到自身的問題所在。
從小的方面說,蔣介石問題在於對權術的沉迷,無論何時都要保持自己的絕對威權與指揮權,之前的淞滬會戰也好,之後的徐州會戰也罷,都是因為蔣的越權指揮,才造成了軍隊的潰散失敗。
從大的方面說,蔣介石根本沒有意識到,團結最廣大人民群眾,發動全民的力量,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獨立自強,才是中國抗戰走向勝利的決定因素。
在其領導下,國民政府始終將資產階級、地主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列強的支持作為自身生存發展的最大支持與動力。
蔣介石與羅斯福
特別是蔣介石對列強的過度依賴,讓抗戰變得更加艱難,始終寄希望於英美列強的支持,更願意將自身的成敗與這些大國幹預緊密聯繫在一起,使得蔣介石忽略了對自身問題的糾正。
即便是已經看到了美國在「帕奈號」事件上,對日本方面的忍讓,蔣介石依然不肯放棄對外國勢力的幻想。
事實上,縱觀國民黨整個發展歷程,其主導下的政府始終將發展壯大維繫在與列強之間的「親密」友好合作關係上。
起初是與日英等各方結好,希望能夠依靠對方勢力,獲得發展壯大機會,但是列強只是考慮自身利益,根本沒有支持中國革命的決心與興趣。
此後中共與孫中山接觸,引導其轉向蘇俄,此一階段國民革命有所進步,但當孫中山病逝,國共關係破裂之後,國民政府又開始尋找新的靠山。
孫中山
很快,蔣介石主導下的國民政府再次倒向納粹德國,向其尋求軍事、經濟等方面的援助,中德關係一度十分融洽。
但是當抗戰爆發,日本與德國處於自身利益逐步走到了一起,而中國自然也就成了被捨棄的對象,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再次尋找靠山。
此次尋找的依然是美英等強國,然而這些自身利益為要的大國,根本不會提供蔣介石所寄望的「正義」援助。
他們更願意選擇綏靖政策、孤立主義政策,最大限度保護自身的利益,因而,當中國國都被攻佔,日軍發動大屠殺行動時,美英等國並沒有給予實質的支持。
長期依賴大國支持的蔣介石,沒有任何辦法,他必須繼續依靠下去,為此,蔣介石繼續堅持不向日本宣戰。
滇緬公路
在蔣介石看來,一旦中國宣戰,那麼中日將變成戰爭地區,如此,美英等國將停止向戰爭雙方提供資源支持,甚至切斷各條海陸供應線路。
沒有足夠軍事、民生工業基礎的民國政府將失去一切的支持,逐步被日本蠶食,最終走向滅亡。
同樣是面對南京大屠殺的慘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主席,就能夠透過事情的表象,看到其中隱含的問題,理性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尋找正確的道路。
反觀國民黨政府領導人蔣介石,面對如此慘痛的失敗,不是去尋找問題根源,對自身的行為做出反省,而是依然在那條不歸路上漸行漸遠。
四、從來只有自強自立一途國家要想發展,要想自立於世界,那麼就必須要依賴於自身,而不是寄生於他人之下。
毛主席與蔣介石
毛主席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才能領導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對抗那個邪惡的軍國主義日本,才能將對南京大屠殺的滿腔憤怒化為巨大力量,擊碎日本的帝國美夢。
不論何時,我們都應當保持這樣的堅定信念,這樣才能保有一個大國的自信。
正是這樣一位偉人的引領下,中國才能堅決獨立自主,始終堅守一個大國應有的尊嚴與堅定的立場。
當新的時代,經濟騰飛的日本希望與中國建交時,毛主席對其表示了友誼,卻也堅持要求日方能夠正視歷史。
對於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意圖輕描淡寫帶過侵華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傷痛時,主席給予了明確的態度,堅持日方必須首先正視歷史,這才是一個領導人該有的自傲。
毛主席接見田中角榮
如今,這一思想傳承下來,一直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
當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之時,當有人將日本戰犯供奉到南京玄奘寺之時,總有中國人站出來表示反對。堅持獨立自主,堅持自己的原則,這才是中國的態度。
編輯:駱駝
責編:林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