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的地域文化有哪些(西寧人中幾乎沒人知道)
2023-04-14 21:37:46 3
快過年了,媳婦又買了件皮草,阿青有點嫌貴,認為有點划不來,也穿不了幾次,結果她說:你懂個毛線啊?額...好吧...在我看來,皮草不就是動物的皮毛嗎?毛線我雖然不懂,但是說到毛嘛,嘿嘿,還是懂一丟丟的。
曾經青海有句俗話叫做「西寧毛,毛種的寶」,說的就是稱讚羊毛的話,今天阿青就和你聊聊,想當年的「西寧毛」優秀到什麼程度!
其實所謂的西寧毛,並不是在西寧本地加工的毛,而是特指外銷的毛,同樣是羊毛,西寧的為何就要與眾不同呢?
主要是青海的蔵羊,生活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特別的耐寒,所以產的毛特別的白,特別的粗,特別的均勻而結實,具有超強的彈性和光澤。
19世紀後期,英國,美國,日本等地方的商人在西寧大批量收購羊毛,拿到貨以後用羊皮筏子帶著羊毛,順著黃河而下,運到天津等地售賣,一趟就能賺到不少錢,更有甚者,直接用船拉到國外去買,而國外的市場也是「一毛難求」。
據說曾有個外國人,在評價亞洲的八種羊毛時說:
真正西寧毛,西藏羊毛中之一種,乃中國所產羊毛之中,最宜於編織地毯者,但純粹者甚不易得。
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西寧毛每年的銷量達到2000多萬斤,在國際市場上負有盛名,尤其是用來編制的地毯,更是國際市場上的「搶手貨」,所以外國人有吧西寧毛叫做「地毯毛」。
阿青記得有次和父親聊天,他說他80年代年左右的時候,也在「地毯廠」上過班,那那時候的銷量非常好,一個月有幾十塊錢的工資拿,可惜沒做幾年就倒閉了,至於倒閉的原因,不是毛不夠好,而是當時的管理制度有問題。
個人認為父親「地毯廠」的倒閉,管理是一方面,技術也是一方面,有好毛沒好技術也是白搭,青海的地理環境就決定了技術的落後,就拿現在送個快遞來說,同樣的直線距離,外地是一碼平川,而青海就得「翻山越嶺」了,別的不說,放在80年代,往青海送個好點的設備都是問題。
回到主題,西寧(外銷)毛自古以來就受到各族人民的的歡迎,而在青海當地,也有編織從業者,只不過人數不多而已,當時有一種「褐子」就很出名,清代的文人在詩詞中也有記載,用「褐子」製作的大衫叫做「褐褂」,價值昂貴,有錢人才能穿的起呢。
所以農村就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
「褐褂吃鍋盔(大饃饃)——好日子過了。」
實際上,解放前的「西寧毛」基本就是外銷而不加工的,太過廉價了,青海人也無法從中拿到多少「好處」,解放後情況就不一樣了,逐漸形成了以西寧毛為原料加工高檔產品的工業,各種長毛絨、銀槍絨、派克絨、法蘭絨以及各種毛毯、地毯等,暢銷國內外市場。
在黑白電視普及的那個年代,電視上廣告不多,所以阿青對一個「青海三絨」集團的廣告可以說是印象深刻了,剛才百度查了下,沒想到這家企業還在,可惜的是,雖說是89年就有的企業,到目前連自己的官網都木有,只有一個百度百科,一個民營企業打官腔打的一套一套的,挺有才!
今天的西寧毛就聊到這裡了,懂得不多,讓大家賤笑了,如果有紡織行業的朋友,您可以補充或者修正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既然媳婦買了件皮草,我覺著今年過年也得買點帶毛的衣服,才能配得上她。
你們覺得座山雕同款怎麼樣?(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