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行情(龐大的格局重塑)
2023-04-15 05:58:58 2
導讀:電動化時代,全球汽車產業鏈的重心由發達國家逐漸向中國傾斜。MINI、大眾等車企對中國的青睞,同樣也致使了全球各國在產業鏈端重塑追趕的決心。面對此背景,全球汽車產業鏈競爭正進入全新格局。
(文/張家棟)
日前有消息稱,德國車企寶馬集團將停止在英國牛津工廠生產屢次獲獎的MINI電動車,並將在明年年底前把該生產線轉移到中國。
18日凌晨,寶馬對此進行回應,其中列舉了牛津工廠後續將生產的主要車型,但並未提及MINI下一代純電車型。
根據此前計劃,MINI下一代純電車型MINI Aceman有望交由寶馬與長城汽車的合資公司生產,長城汽車內部人士也向觀察者網表示,位於張家港的光束「在做長城的一款電動車以及寶馬MINI的兩款電動車」。
英國牛津工廠生產MINI車型 圖源:MINI
作為MINI品牌歷史最沉澱最為悠久的城市,英國牛津工廠生產MINI車型已有約60年歷史。眾多英媒均在評論中指出,寶馬轉移電車生產線的決定是對英國綠色能源汽車產業雄心的一次「重大打擊」。
這並非電動車時代下,車企首度從英國撤離,早在2016年,日本車企本田對於在英國生產電動車的放棄,便預示著英國汽車產業在電動化時代的落寞。彼時本田關閉了在英格蘭西南部斯溫頓(Swindon)的工廠,導致英國流失超過3000個工作崗位。
儘管從大環境層面,MINI的出走看似源於英國脫歐後不穩定的金融環境和政治氛圍。但今年9月,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則展現出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歐洲在電動汽車供應鏈競爭中落後於中國。
白宮要求「趕超中國」
電動化時代,汽車產業鏈重新開始洗牌,這不是英國媒體首先發現的。
今年8月,在多家有在美業務的車企負責人圍觀下,拜登籤署了一項新的行政命令。行政令規定,要在2030年達成電動車佔美國汽車總銷量40%至50%的目標,並準備為「2026年減排」的計劃配套新的排放法規。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的白宮新聞稿中,「趕超中國」字樣再度出現。而在10年前的中國車市上,喊著對外資品牌「彎道超車」的還是中國。
短短十年,中國汽車工業從「追趕者」變成「被追趕」,身後的產業鏈提升至關重要。
縱觀世界汽車工業發展歷史的三大階段,無論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汽車工業發展階段;還是二戰結束至80年代的汽車全盛時期;亦或上世紀80年代後的汽車企業兼併充足的穩定期。燃油汽車時代,世界汽車工業的進步與產業鏈建設,均發生在工業技術先進的歐、美、日、韓等市場。
在此期間,儘管中國汽車工業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便有所投入,但面對世界汽車工業技術的積累與封鎖,直至1985年,中國汽車市場才隨著第一家合資汽車公司——上汽大眾的建立,與國際接軌。
也正因此,燃油車時代的中國汽車產業鏈布局不僅資歷不足,始終只能跟著外資品牌亦步亦趨。
採埃孚大樓 圖源:採埃孚
一時間,坐擁博世、採埃孚、大陸等Tier1(一級供應商),手握髮動機、變速箱、底盤燃油車「三大件」頂尖製造技術的外資車企們,在汽車產業鏈中掌管著絕對的話語權,甚至其研發進度能夠直接決定車型的換代周期,在市場定價層面也手握標杆。
然而,2015年後,隨著汽車市場電動化與智能化的興起,全新的動力總成與智能化技術帶來的溢價能力提升,為汽車產業鏈的重新洗牌帶來了可能。而在眾多看到電動化發展潛力的國家中,中國脫穎而出。
儘管與歐洲激進的「明確標定燃、柴油車停售日期」策略不同,但中國在電動車市場的推廣與技術催動上,沒有再次落後。從新能源補貼政策的推行,到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全面鋪設,再到自動駕駛試點的開放,中國對於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的步伐走的尤為堅定且迅速。
中國新能源汽車1-8月銷量數據 圖源:乘聯會
數據顯示,今年前8月,全球電動汽車(含混動)累計銷量共計578萬輛,滲透率約13%,中國新能源汽車同期累計銷量為326萬輛,滲透率達到25%。足見,在電動化時代,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僅佔據了全球半數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在電動化的轉型速率上也大幅領先世界其他地區。
從「三電」到智能駕駛的全面崛起
電動化時代中國新能源市場的強勢,展現了中國在汽車產業鏈層面的強勢崛起。
在原材料層面,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製造領域的領先優勢為全球所公認。英國基準礦業情報公司預測,今年中國有望生產全球76%的鋰電池,而歐盟的該比例僅為7%。美國車企的公裡電池供應高度依賴中韓供應商,而韓國電池企業在上遊供應鏈方面則高度依賴中國企業。
上遊產業的優勢也直接輻射至企業業績當中,今年1-8月,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前十位企業中,包含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等在內的中國企業佔據6席,總市佔率達到43.8%。
鋰礦公司VulcanEnergy的執行長韋丁稱,「需要彌補許多基礎,目前中國已經領先好幾步棋」。
除原材料的絕對優勢外,在電動化與智能化技術層面,中國的產業鏈體系也正在加速追趕並反超海外企業。諸如比亞迪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地平線殺入智能駕駛控制領域的徵程晶片與解決方案,均獲得了國內外頂尖汽車廠商的青睞。日前,大眾與地平線在華建立合資公司的舉動,再度展現了中國在電動化產業鏈發展上的巨大進步。
從三電體系到智能駕駛,中國產業鏈已然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標杆。
今年9月,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表示,目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產業鏈本土化率已達95%。馬斯克則多次在公開場合稱,上海超級工廠出產的汽車質量非常高。馬斯克的說法也在眾多海外特斯拉車主的反饋中得到了體現。
日本研究團隊拆解宏光MINI EV 圖源:日經中文網
對於消費者而言,產業鏈優勢也最直接反應在汽車的售價當中。
去年年底,日本名古屋大學的汽車研究團隊拆解了一臺宏光MINI EV,試圖從中探究這款售價僅2.88萬元的產品究竟如何壓低成本。團隊最終給出的結論為,車內的零部件全部為中國製造,但以日本目前的產業鏈結構來看,想要製造這樣一臺微型車,幾乎無法在成本上做到與宏光MINI EV一樣低廉。
要知道,日本作為K-Car小型車市場的鼻祖,同時也是當代汽車製造業中最早投身電動化研發的國家尚且如此。那麼對於整個電動化市場而言,歐、美在產業鏈上相較中國的落後則更加凸顯。
2020年,大眾將電動化轉型的重磅產品ID.系列率先導入中國市場,以ID.4為例,儘管其20萬元的平均售價已經相比歐洲市場的4.3萬歐(約合人民幣34萬元)大幅降低,但相對於中國市場的電動車產品價格而言,大眾仍不具備絕對優勢。
國產豐田BZ4X 圖源:廣汽豐田
兩年時間過去,今年豐田在華發布的BZ4X與日產發布的Ariya,售價依舊遠低於在海外其他市場的定價。
慘痛的市場教訓,以及特斯拉在中國產業鏈體系下的風生水起,令眾多海外車企開始在中國市場尋求「庇護」。
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德國對中國投資同比大增30%,名列同期對中國投資增長幅度非常靠前的國家。其中,大眾汽車便力挺在中國市場的深耕與布局,9月大眾還表示希望繼續運營在新疆的大眾汽車工廠。
對於德國企業而言,冒著自身政界「擺脫對中國依賴」的警告,仍加速在中國的投資,展現了世界各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同時也展現出中國汽車產業鏈對外資企業電動化轉型的幫助。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稱,「一方面,中國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尤其是汽車這種產業鏈條長且配套複雜的行業,中國是全球最理想的生產基地。另一方面,中國也是全球潛力最大的銷售市場」。
產業鏈競爭尚未終局
齊全的產業鏈條以及龐大的市場容量,讓中國成為全球車企不能放過的戰略重心。另一方面,也讓全球車企意識到自建產業鏈的重要性。
英國在電動汽車轉型上落後 圖源:The Telegraph
今年7月,路透社指出,儘管政府宣布在2030年禁止銷售汽柴油車,並且提供10億鎊的資金以迅速發展英國的電池產業,但英國在電池供應鏈上仍落後於歐盟,並遠遠落後於電動汽車電池的領導者中國。
「英國政府需要醒過來,對供應鏈進行投資」。英國跑車製造商蓮花汽車(Lotus)的總經理Matt Windle也呼籲道,「我們有知識,我們有人才,我們只是需要供應鏈」。
諮詢公司Fasken的合伙人Guy Winter則表示,「若是無法提供足夠支持,無論是英國還是歐盟,都將會輸給中國。全世界電動車電池約有四分之三是中國製造的」。
儘管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策略部BEIS稱其正在努力實施汽車行業的綠色目標,並將在今年發布一項基礎設施戰略,包括汽車充電,以及關於道路運輸排放的建議。但英國製造商表示,英國的行動還不夠迅速。
除了英國之外,歐盟、美國也紛紛試圖在今年重新塑造自身在電動化領域的產業鏈。目前,歐盟已經確定有42家公司將在電池供應鏈和生命周期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包括供應原材料、生產電池或回收電池等。美國則更加激進地在《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中明確站在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對立面。
地平線徵程5晶片 圖源:地平線
在全球其他國家嘗試追趕中國汽車產業鏈布局的態勢下,中國品牌註定將面臨著更大的挑戰。MINI電動車產線的遷華無疑是對中國汽車產業領跑的認可,但長遠來看,中國汽車產業還遠未實現完全的超越與領先。
汽車評價研究院院長李慶文指出,「目前國內供應鏈在某些關鍵領域的生產製造層面,仍存在關鍵技術短板。同時中國汽車供應鏈具備多元化的優勢,卻缺少大型骨幹企業,如此導致的結果便是散而不強」。李慶文認為,面對全球性的競爭衝擊,中國汽車產業鏈上仍需要越來越多類似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體量的大型企業,才更有助於抗擊未來可能出現的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