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夏季高溫生產(酷熱像烤箱的巨型工廠)
2023-04-15 05:58:37 3
企業夏季高溫生產?今夏酷暑,對製造業是難熬的折磨一位廠長說:其協作廠很大,一個車間幾千平米,層高很高,裝不起空調,只能用大電扇吹,吹出的風都是熱的連日高溫,車間就像烤箱,達40℃以上,工人兩班倒,每天都有人中暑所幸自己工廠車間很小,僅幾百平方,層高低,使用空調將溫度保持在29℃,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企業夏季高溫生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企業夏季高溫生產
今夏酷暑,對製造業是難熬的折磨。一位廠長說:其協作廠很大,一個車間幾千平米,層高很高,裝不起空調,只能用大電扇吹,吹出的風都是熱的。連日高溫,車間就像烤箱,達40℃以上,工人兩班倒,每天都有人中暑。所幸自己工廠車間很小,僅幾百平方,層高低,使用空調將溫度保持在29℃。
一位網友談到:有次陪同審核一個工廠,廠房非常巨大,冬天裡面冷得像冰窖,有些工人手凍傷了。甲方提出必須改善工人的勞動環境,否則審核不予通過,乙方說:廠房太大,空調暖氣都開不起,開了也沒效果。產品質量好、價格低,能不能通融一下?
甲方說:這是企業責任,在歐盟有硬指標,如果供應商不合規、審核走形式,出了事就吃不了兜著走。況且工人的生產環境好些,產品不良率也會低些,從質量控制角度考慮:一年內溫差太大,由於材料熱脹冷縮,會導致冬夏兩季的零件加工誤差變大。
如此艱苦的生產條件,是因很多工廠的利潤率很低,很難改善工人的勞動環境。我們的企業最擅長價格戰,以極低的甚至無利潤的價格擠壓對手、搶來訂單。然後,靠關掉空調暖氣(很多廠房根本沒這類設備)、(過了檢查期)關掉環保設備、拖欠供應商貨款、壓縮薪資成本等策略,擠壓出微薄的利潤。
這是因為絕大部分的製造業,主要靠技術轉讓的訂單加工、產品組裝、零部件配套供應等,這類我們能做、別人也能做的製造業只能拼價格、拼規模。缺乏原創性技術壁壘的製造業,很難獲得溢價。
國內很多工廠,普遍面積巨大、廠房規模巨大、建築又高又大又新,比歐、美、俄的工廠佔地規模大得多。但裡面沒有空調和暖氣系統,冬冷夏熱。
前些年,曾到俄方供應商在莫斯科西面六十多公裡的小鎮工廠。那破舊的紅磚建築,牆體都燻黑了,俄方說工廠是「莫斯科保衛戰」時某軍防區,附近還有輛T-34「英雄坦克」紀念碑。但就這麼個古老破敗的非專業廠房,有著完備的制暖/製冷系統,只是廠房的空調系統很老舊、僅僅能用而已。
現代歐洲的工業企業,幾乎拿不到土地、無法建設新廠房了。他們的工廠普遍比這邊的佔地小、更集約。尤其是德國,幾乎沒有巨型廠房,其精工製造有很多是小工廠,許多僅數百人甚至數十人的小微企業,生產由大批專利支撐的高價格、高利潤產品。因此,歐盟可以搞出相當嚴苛的製造業工作標準。
究其原因:這邊所處的工業化階段,追求工業體量的高大全、薄利多銷、規模效應、價格競爭。而歐美的製造業,他們的問題是正在失去規模,但更注重產業體系「微笑曲線的兩端」,重點放在產品鏈前端的創意、研發、設計,以及產品鏈後端的品牌維護等利潤最高的環節。而將利潤率最低的生產、加工部分放到發展中國家的工業體系中。
因此,國內的產業工人掙錢普遍非常辛苦,甚至開個空調、暖氣,工廠就可能虧損。所以,這邊的製造業,恐怕很難一蹴而就迅速改善工人的生產環境。
有些措施是短期應急手段,譬如:在廠房內放置大塊工業用冰,以較低成本降溫;在廠房頂部和出入口搭建涼棚,減少太陽輻射烘烤;提供鹽汽水,保持工人身體電解質平衡,減少中暑率、避免熱射病等,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有些是中期要解決的問題:各級政府、工業體系的領導、建築設計院,要從中國現實出發、更多從現代人視角思考解決方案。為何總要追求工廠的面積最大、體量最大、規模最大?譬如筆者之前曾服務的車企,一座車廠面積是德國同類廠的4倍多,利潤不到其一半,這意味著單位面積利潤率不到德國人的1/8。
我曾在的車企,還有座車廠,建在密雲的山溝裡,離城區幾十公裡,產品質量始終波動化不穩定。原因是現在的年青工人普遍是00後,他們成長於物質豐厚年代,不像70後老工人那樣吃苦耐勞、任勞任怨,不但不願忍受冬寒夏暑,也不願將青春消耗在荒涼山區的工廠裡,而寧願進城送快遞。一批又一批工人來來去去,生產線品控怎麼可能穩定?
而長遠問題,是工業體系的升級,其中最重要的是:工業原創的培養與形成。其動力源自教育體系整體提升、高等教育的人才養成、科研成果。譬如索尼,從電子廠家最終轉型為全球聲光電產業領軍品牌,不僅是靠工人加班熬夜、白領市場營銷,更是其幾十年如一日瞄準市場前沿與預判市場方向的科研投入。只有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其產品利潤率才能長期支持員工高薪資、高待遇,開空調只是工作區的基礎標配。
希望我們的工業企業持續努力,在以後的高溫下工廠裡,使工人們能夠更安全、相對比較舒適地進行生產。
(作者系歷史、軍事學者)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美逸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