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還有希望嗎(這屆年輕人還有)
2023-04-15 05:07:09 1
這屆年輕人,身上的標籤有很多。
內卷、悲觀、佛系、沮喪、精緻利己、摸魚……
甚至有人說,過分安逸平穩的生活,讓年輕人少了一些血性,多了幾分嬌氣和軟弱。
真的是這樣嗎?
01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請大家看一部今天在朋友圈刷屏的微電影。
這部微電影中被奶奶和其他家人、以及女朋友深深思念的那個「小遠」,他的人物原型叫肖思遠。
1996年出生的他,和許多同齡人一樣,有著相似的人生軌跡和生活興趣。
他很愛笑,待人友善,人前總是一副樂觀開朗的樣子。
圖片來源:央廣軍事
他的微信頭像是動漫《那年那兔那些事》的兔子形象。漫畫裡的兔子身穿軍服,手持自動式步槍,彰顯著一個男人的熱血和執著,也承載著這位年輕人的理想。
他很孝順。
在家的時候會主動幹家務,幫父母做農活。做事乾淨利落,從不拖泥帶水。
讀書求學期間,每到假期就會去打工,不僅給家庭減輕負擔,也會把掙來的錢交給父母,自己只留下少數生活費。
母親節的時候,雖然身在異鄉,卻會給媽媽送上真摯的祝福,發520元的紅包哄她開心。他擔心父親的身體,於是經常在電話裡勸父親少喝酒,有時還會「視頻突擊檢查」,讓父親照照餐桌上的飯菜有沒有酒的影子。
圖片來源:央視軍事
他偶爾也會打打遊戲,喜歡看電影,尤其是《戰狼》和《紅海行動》。他也會留意每天發生的新聞事件,熱愛生活,追逐潮流。
他很浪漫,嚮往遇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感情。
他交往了女朋友,兩個人感情很好。他想娶她,給她做一輩子的菜……他還和父母說,等下次帶女朋友一起回家給他們見見。
如果說上述種種,是肖思遠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面。
那這一面是善良、溫和、從容,且歲月靜好的。
可你或許也會從肖思遠眼神裡閃爍的堅定和勇毅,發現他的另一面。
鐵骨錚錚的一面。
大學期間,為了追逐心裡埋藏已久的軍人夢,他毅然決然選擇入伍從軍,捍衛自己的祖國。在此期間,他嚴於律己,不負家人和國家的期待。
直到2020年6月,肖思遠在邊境衝突中,因誓死捍衛國土英勇犧牲。
這一年,他只有24歲。
圖片來源:豫視頻
在得知戍邊戰士的年齡之後,很多人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為我們的歲月靜好負重前行的「守護者」,其實只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他們平凡、真誠、坦蕩,在千鈞一髮間驍勇果敢,這是每一代年輕人都有的血性。
正如網友@約定成書說:
「黃昏將至,我吃著白米飯,喝著快樂水,想不通為什麼這些身強體壯的士兵為什麼會死,我在深夜驚醒,突然想起,他們是為我而死。」
這種捍衛國土挺身而出的決心,正如肖思遠的日記裡所寫:
「我們就是祖國的界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中國的領土。」
在肖思遠身上,我看到了當代年輕人的不同面向。
他是浪漫的,期待和女友結婚,做一輩子菜給對方吃。他是孝順的,在父母面前,他溫暖純良,關懷備至。
而在家國大義面前,他是驍勇忠誠、鐵骨錚錚的。
這種「血性」,正如很多年輕人一樣,平時熱愛生活,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工作中追求卓越,願意走出舒適圈。同時在家國大事和生死時刻,他們義無反顧,不計生死。
02
肖思遠的事跡,讓我想起100年前的年輕人。
前段時間,《覺醒年代》引起無數人淚目。我們不僅讚嘆它對歷史的精準回溯,更為那個時代年輕人的選擇欽佩不已。
在那個動蕩的時局中,年輕人沒有迷失,而是為自己熱愛的祖國尋找新的出路。
這種對「覺醒」的渴望,正如當年在日本早稻田的青年李大釗說——
吾輩學生,於國民中尤當負重大之責任,研究精神上之學術者,宜時出其優美之文學,高尚之思潮,助我國民精神界之發展;研究物質上之學術者,宜時攄其湛深之思考,施以精巧之應用,謀我國軍事工藝器械之發達,誠以精神具萬能之勢力,苟克持之以誠毅,將有偉大之功能事業。
面對生死抉擇,他們沒有退縮逃避,而是坦蕩從容,捨生取義。
正如「五四運動總司令」陳獨秀,在看到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時痛苦不已。
圖片來源:覺醒年代
李大釗問他「你為什麼要建這個政黨」。
他高聲疾呼:我為了他們能像人一樣活著,為了他們能夠擁有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我願意為之奮鬥終生。
正如陳獨秀之子陳延年和陳喬年,在奔赴刑場時,他們坦蕩從容,身影剛毅,流淌著血淚的面孔上,充滿著對國家未來的希望。
圖片來源:覺醒年代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年輕人。
他們在最美好青春的年華,面對眾生疾苦,不忍獨善其身。他們為這個國家努力發光、聚成一團火炬的精神,其實也在觸動著100年後年輕人。
就像那句話——那些我們在政治課本上爛熟於心的理論知識,被100多年前的年輕人視作生命一般珍惜捍衛著。
那一刻,我理解了「年輕人」的意義。
年輕人的「血性」不僅體現在家國大事上,它更像是一個坐標。
坐標軸的每一個節點,都藏在我們的對理想的追逐、對工作的堅守、對生活的熱愛。
在和平年代,吾輩年輕人的「血性」體現在方方面面。
就像嫦娥五號火箭總指揮中,有一位90後指揮員。為了實現自己對航天的熱愛,她不斷探索,精進日上的努力著。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為中國的發展航天貢獻力量。
就像疫情期間,援鄂醫療隊成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90後95後。還記得一名95後女護士在採訪時,擔心自己的黑眼圈被父母看到,因為自己已經通宵達旦奮戰多日。
就像在知乎,你可以看到許多問題的回答下,都有90後、95後的聲音。無論是社會熱議事件,還是關於生活和工作問題,他們都會認真解答,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見聞。
這代年輕人,曾被說是「垮掉」的一代,但在未知的風險面前,他們選擇迎難而上,不問西東。
從1921到2021,這一代又一代青年身上,我們可以真切地看到五四的精神脈絡從未失傳。每一代人中都有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理想,燃起青春熱血。
他們有一份熱,便發一分光。他們在當代的「血性」如螢火般閃爍,最終匯聚成浩瀚星辰。
03
「這代年輕人,還有不計生死的血性嗎?」
其實,每一代年輕人都有不計生死的血性,這種血性並不僅僅指代「為國犧牲」,這代年輕人的血性,無處不在:
在努力工作的日常裡,在把自己興趣做到極致的努力裡,各行各業,年輕人們都在閃光,這代人正在書寫著這代人的回答。
這種「回答」,正如本文開頭推薦的那部由知乎與共青團中央共同出品的微電影《重逢》裡所講述的那樣。
如視頻所見,當肖思遠的奶奶得知自己的孫子已經犧牲之後,悲痛萬分的她,決定配合家人善意的隱瞞,裝作自己毫不知情。
當奶奶幻想孫子就站在自己面前的時候,她並沒有挽留,而是尊重他的壯烈選擇。
她不遠千裡尋找孫子生前的女友,一路上有無數年輕人為她帶來善意。他們身處各行各業,默默無聞做著力所能及的事。
她開始明白每一代年輕人身上,都流淌著相似的骨血。
這種血性,是在家國面前的義無反顧,是在本職工作面前的精進日上,是做好每一件點滴小事,不給人生留有遺憾的自我追求。
歷史與未來彼此呼應,站在此刻的年輕人,則是在書寫自己對當下的理解。
在知乎,還有更多人在分享自己或者身邊所認識的年輕人的「血性」故事,如果你也感興趣,上知乎搜索「吾輩問答」,共同尋找這代年輕人的回應。
在知乎,有問題,就會有答案。
這代人的問題,也會找到這代人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