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拼團砍價是什麼心態(微信封禁砍價拼團)
2023-04-14 20:19:03 1
10月28日,升級後的《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正式執行。當晚,官方公布了第一批殺雞儆猴的名單(被封殺的連結從多到少依次排序):拼多多、京東、騰訊新聞、美團、雲集、萌推、微視、粉象生活、騰訊遊戲、小米有品等公司。
被封禁的運營玩法有:砍價、利益誘導下載、違規拼團、各種形式的好友助力、種樹/養雞/養寵物的養成遊戲等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最有效的拉新玩法;毫不誇張地說:這次封殺讓各公司的運營一夜回到解放前。
但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運營圈,大家對微信這次「封禁砍價拼團」的關注度比起5月份「封殺朋友圈打卡」和6月份「封殺個人號工具」的關注度低很多。
朋友圈搜這三個關鍵詞:5月份「封殺朋友圈打卡」的討論熱度是這次「封禁砍價拼團」的2倍。
但在普通用戶的圈層中,微信這次「封禁砍價拼團」直接上了微博熱搜:閱讀熱度是2.1億。而「封殺朋友圈打卡」討論閱讀是125萬、「封殺個人號工具」的討論閱讀只有60萬。
同時在微信上搜了一下,發現央視新聞、新華網、澎湃新聞、各地電視臺等公眾號都紛紛推文:微信封禁砍價拼團,網友大呼「幹得漂亮」。微博和微信上的普通用戶評論全是「雙手支持」、「早就不堪其擾」等。
「天下苦秦久矣。」這就不奇怪為什麼微信要收緊對外鏈的管理了:部分運營從業者利用人性的弱點太過火,惡意綁架用戶的社交關係鏈,以致用戶信任被過度透支。
這讓我想起一個印象深刻的場景:用戶分享拼多多砍價連結在家族群裡,可以看到哪些人點擊進來了,但沒有做砍價這個動作就會顯示「沒有幫忙砍價,溜走了~」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社交壓迫感」
但你也不能說拼多多以一己之力,把大家拖下水,都沒得玩了。拼多多還算是正規的:最起碼人家真金白銀在做補貼,2017年的拉新成本為17元/人,這一數字在2018年攀升到102元/人。
微信真正要嚴打的是那些「吸平臺血」的灰產:插件批量生成冒充大公司商標或者名人肖像送紅包的假活動,誘導底層用戶轉發,然後通過多次跳轉販賣軟色情廣告、黑五類產品。依靠傷害微信用戶體驗的方式,快速薅一波流量快速變現。
說回正題:官方封殺的第一批活動連結全是大公司的,這些活動形式都是需要付出實打實的成本和補貼。小公司通常都做不起,所以大家的關注度低,是非常合理的。畢竟打卡分享和私域流量運營才是小公司空手套白狼的賺錢利器。
但這些封禁的玩法到底哪裡違規了,接下來需要怎麼整改?下面我們來逐一聊聊,別到時候自己要做類似的活動時卻踩雷被封,不知道別人早就已經按規則整改好了。
利益誘導下載App和跳轉內容這裡封禁的案例連結包含有用戶下載App即可提現現金紅包、騰訊視頻VIP天數、遊戲裡面的道具等誘導下載方式。
3.1 外鏈內容所明示或暗示的金錢獎勵、實物獎品、虛擬獎品(包括但不限於紅包、優惠券、代金券、積分、話費、流量、信息)等利益內容,用戶無法在微信內獲得,而需要下載或跳轉到外部App,或需要用戶離開微信、下載特定內容或完成特定操作,才能獲得的。——《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除了利益誘導下載之外,利益誘導跳轉別的連結也不行:
京東的明星打榜活動,粉絲可以選擇自己的愛豆,完成指定的任務就可以獲得給自己愛豆打榜的能量值,能量值排名第1-3名的明星可以得到京東贊助的線下媒體曝光。
這裡的違規點,就是用利益(給明星打榜所需的能量值)誘導用戶去跳轉別的連結(京東商家的店鋪添加關注、逛雙11會場、購買商品)。
京東的一個「萌寵大作戰」——養京東狗賺京貼(在京東商城可以當現金用)的活動,活動玩法就是用戶做指定的任務賺取經驗值,狗狗就會升級。這裡就有2個任務屬於違規:去逛雙11活動會場和指定頁面即可獲得經驗值。
這麼嚴格,那該咋繼續把流量往App搬運呢?畢竟利誘是不可能的了,這輩子都不可能再做了,但可以通過用戶的獵奇心理、好奇心來驅動用戶主動下載或跳轉,並且在微信環境內走完閉環。
但這裡有個小細節別踩坑:
3.2 外鏈內容標題、頁面文案、按鈕說明、文字提示等與實際實現的效果不符,造成用戶誤解或誤導用戶點擊,導致用戶下載或者跳轉到外部App的。例如點擊新聞標題後、點擊「展開全文」後、點擊「繼續收聽」後、點擊「領取紅包」後直接跳轉到外部App內或下載頁等。——《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因此,不要為了增強用戶的點擊率,在按鈕上出現「點擊/查看/展開/繼續」等文案,這樣子反而會被封。
如果App屬性和資訊類搭不上邊,能有什麼非利益藉口引導用戶去下載App呢?我開個腦洞:例如用戶在H5頁面上可以提現,但是提現的門檻是帳戶得綁定身份證,那綁定身份證得在App上才能完成,諸如此類。
誘導分享——砍價
用來舉例砍價誘導分享的封禁案例就是拼多多,體驗過拼多多砍價的小夥伴可能都清楚:前面的砍價金額會更高,刺激你更強的分享動力,後面金額會慢慢低至1分錢/人砍價,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砍的錢會上升,讓助力用戶產生愧疚感,協助轉發。
沒下載App的用戶在微信H5點擊幫忙砍價後還會彈窗引導:下載App可以砍更多,這一點推動著很多用戶強推親戚朋友下載拼多多App。
這些在以前看來能有效提高轉化率的細節,現在都屬於違規操作了。
除此之外,微信還舉例了騰訊遊戲道具商城、萌推、粉象生活等產品的砍價頁面。看來所有電商公司在web端頁面都應該先把砍價活動下架、整改合規後再上線,免得影響主域名訪問。
同樣的,砍價活動怎麼防封?大家可以先去熟讀《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全文,規範中沒有寫禁止「砍價」這個活動,只是禁止有誘導分享屬性的砍價(砍價屬於內容的一種呈現形式)。
所以,來看一下拼多多這個案例中有哪幾個點可能屬於「不合規的砍價」:
1. 我分享砍價連結給好友A或微信群,好友A點擊進來看到中間這個頁面,點擊中間按鈕:幫好友砍一刀→直接請求打開/下載App(注意,這裡存在著違規點:如果一個H5連結上的文案:讓用戶感覺使用即對應得到xx功能,但點擊後卻不是這個功能、而是跳轉到App下載頁)
2. 好友A打開拼多多,彈窗告訴好友A砍價成功了,你是否需要免費拿這個商品、還是去免費拿別的商品。
好友A點擊:繼續免費拿→成功創建了自己的砍價連結→點擊:喊好友砍一刀→直接召喚起微信的好友列表(之前拼多多是有給用戶選擇是可以轉發朋友圈還是好友,現在微信禁止轉發到朋友圈)。
3. 我自己在微信裡點開自己的砍價連結,點擊:喊好友砍一刀 → 直接彈窗打開拼多多App(不在微信內做任何的誘導分享)→ 拼多多App裡點擊:喊好友砍一刀→ 才是召喚起微信的好友列表。
違規點:在微信H5的按鈕文案「喊好友砍一刀」得修改成:「App內查看砍價進度」符合用戶預期。
總的來說,微信要求如果一條外鏈告訴用戶可以得到什麼,就必須在當前頁就完成,凡是告訴用戶可以怎樣,但又需要去App實行的,均會被視為違規。
好友助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好友助力」幾乎是每一個App/小程序的拉新標配。這一版塊基本上目前市面上最主流的、各種形式的好友助力玩法(加速/集卡/點讚)都封禁了。
微信最嚴外鏈規範實行第一天,這些裂變玩法以後都不準玩了
包括「集用戶拉新、活躍、留存為一體」的種樹/養雞/養寵物的「養成類」模型,是今年最有效的拉新方式之一。
但其實《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1.2早就存在的了,並不是這次更新的內容;只是例行執法:
通過利益誘惑,誘導用戶分享以及傳播外鏈內容的,包括但不限於:以金錢獎勵、實物獎品、虛擬獎品(包括但不限於紅包、優惠券、代金券、積分、話費、流量、信息);聲稱分享可增加抽獎機會、中獎概率、成功可能;通過籤到打卡、邀請好友協助(包括但不限於助力、砍價、加速)、設置收集任務(包括但不限於集贊、集卡、集福、集碎片)等形式利誘、誘導用戶分享以及傳播外鏈內容的。——《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所以,如果想讓「好友助力」功能更合規:可在所有的助力主頁面刪掉「利益」誘導、進化為「多人互助」的拼團/眾籌樣式(不成團可退錢之類的)。
我們來看看拼多多的「籤到紅包-好友助力」合規整改:直接向淘寶的「淘口令」學習,用戶可以通過「拼口令」點擊直接跳轉下載,實際上效率更高。
例如像種樹的「養成類」模型,則可以刪除拉新模塊,不影響其提升用戶活躍和留存的效率;因為遊戲化的交互可以給用戶非常強的「實時反饋」、可以極大地提升用戶粘性。
左邊兩張圖是「多多果園」整改前的截圖,右邊兩張圖是整改合規後可以在微信裡正常訪問的截圖:下架了所有的誘導用戶分享的按鈕、隱藏了好友列表,在App裡引導用戶完成瀏覽商品、購買商品等任務(不在微信生態)。
之前我覺得用戶在一個電商App玩遊戲是天荒夜談的事情,直到和一些用戶調研了之後才知道,她們本身就喜歡玩「消消樂」、但是單獨下載一個App又覺得麻煩,所以就在淘寶或者拼多多的App上直接玩(玩消消樂的人群也是女性居多,和電商的用戶畫像重合度高)。
除此之外,拼多多之前在小程序上也做過很多如成語接龍、廣場舞、老年人視頻等功能,在微信端供用戶娛樂消耗時間的同時帶來自然轉發。
違規拼團類內容雖然官方第一批封殺的名單裡沒有「拼團」這個類目,但拼團作為一種提升用戶「付費率」非常有效的運營工具,在這裡提前補充說幾句,避免大家掉坑。
4.1 虛假的拼團活動,如全部或部分拼團參與者無須進行支付,或部分拼團參與者所支付的金額與其他參與者明顯不相當的。——《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因為用戶對「拼團」存在著一個刻板印象——優惠,以及存在著從眾效應。所以,在很多知識付費平臺和K12行業的公司,只是把「拼團」作為提升轉化率的一個活動工具,所以會存在讓「團長」(一般是媽媽群體中的KOL/KOC)發起一個拼團活動,吸引身邊的人來拼團購買。但「團長」本身不需要付錢(或者先付錢、後面單獨退錢)、還可以有錢分。
圖片來源:芥末堆看教育
我相信這個活動策略只要是有做付費轉化的小夥伴,都會去應用。那如何合規整改呢?我個人的建議是把活動連結(拼團還是正規的拼團)和佣金結算連結分開(像小米有品有魚做多級分銷:是把一些頭部代理籤約成自己公司的員工,走員工工資發放系統)。
4.3 帶有抽獎性質的拼團活動,如拼團參與者之間獲得的實物或虛擬物品之數量或質量、價值等明顯不相當的。——《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拼多多剛崛起的時候,當時微信支付的規則是:只要你向拼多多支付了1分錢、就會默認關注拼多多的公眾號。所以就有了1分錢拼水果、1分錢拼iPhone、隨著用戶的閾值越來越高后面是是1分錢拼寶馬(活動規則就是你支付1分錢開團、這個團滿x人了,才具備1個抽獎資格)的抽獎性質的拼團活動(江湖傳說拼多多靠這個玩法漲粉1千萬)。
拼多多的合規整改方式是直接把「拼團」元素刪除,變成「1分錢抽獎」(沒中獎可以退錢,如果不退會有法律風險);用戶支付1分錢即可獲得抽iPhone X的1個幸運碼、通過邀請好友參與活動、購物可以增加幸運碼數量,幸運碼越多,中獎概率越高。
發連結到微信邀請好友參與1分錢抽獎,也是需要規避誘導下載:好友可以直接在H5裡面完成參與抽獎。
4.4 拼團活動無明確且清晰的活動規則,或規則未以顯著方式向用戶公示,可能誤導用戶參與拼團或進行支付的。例如在活動規則中約定用戶拼團失敗後,已支付的費用不退回,但活動規則未以顯著方式向用戶公示的。——《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9月中旬,#京東拼購5萬人上當#上了熱搜,因為京東採購了線下微信支付後的展示廣告:用戶會看到一個1分錢買紙巾等商品的資格,但支付後才知道需要繼續邀請京東新用戶參團,這個商品才能郵寄給自己,拼團不成功1元不退。
當時,很多權威媒體發文,指責微信支付助紂為虐。目測是因為這一事件導致了這個條例的制定。
此外,劃重點:
4.5 任何在微信朋友圈內傳播的拼團類外鏈內容。——《微信外部連結內容管理規範》
總結微信這一系列操作,釋放了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朋友圈是底線。
騰訊下一個20年的戰略重點是:產業網際網路。小程序是騰訊切入產業網際網路最好的武器,需要憑藉微信的11億用戶是稀缺競爭資源,實現對阿里雲、華為雲的彎道超車。微信的重點對應則是用戶留存和商業化變現。所以,對用戶過度打擾的信息進行約束和管理是必然的。
雖然在網際網路中有一個定律:流量只會越來越貴,但設計砍價、助力等活動驅動老用戶分享帶來新用戶,是所有公司降低獲客成本的必做功課。
只有秉承「利他精神」,先給客戶創造價值(產品/服務/內容),最終達到像「欠星爺一張電影票」一樣的效果:用戶的每一次付費/分享的動作都是你積累勢能的釋放。
如果本末倒置、只沉迷於研究騙用戶裂變的雕蟲小技,「科技向善」的騰訊不封你封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