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青和李廣是哪裡人(衛青大破右賢王)
2023-04-15 03:24:30 2
#我在頭條搞創作第二期#
伊稚斜登上單于之位,怨恨漢朝收容侄子於單,又要通過出兵逐步控制軍臣單于的舊部,遂頻頻南下侵擾漢朝邊塞。
圖-於單降漢,封涉安侯
伊稚斜單于的主攻方向,仍是單于本部面對的代國幾個郡:雲中、定襄、雁門、代郡等。
公元前126年夏天,伊稚斜單于率數萬騎攻入代郡,殺太守共友,擄掠千餘人而回。代郡太守共友是個猛將,是李蔡上任代相前夕向武帝舉薦的。同年秋,伊稚斜單于又攻入雁門郡,殺掠千餘人。雲中、雁門、代郡都是代國的防區,代王劉義不管兵事,代相李蔡如牛負重。
然而代國兵力不足,武帝不打算增兵,只令李蔡死守不出。共友死後,武帝擢升李廣之子校尉李椒為代郡太守(官職三品),這樣叔侄兩個同在代國。武帝與車騎將軍衛青正積蓄力量,準備出徵匈奴右部。
公元前125年,伊稚斜單于與左賢王烏維再度南下。匈奴這次起兵九萬,分三路各三萬,伊稚斜單于率六萬騎攻入定襄郡、上郡,左賢王率三萬騎攻入代郡,殺掠數千人。
面對如此咄咄逼人的單于,漢廷的目標卻仍是右賢王。兩年前右賢王羅姑比率軍遠徵烏孫失敗後,軍臣單于便以其子替代叔叔羅姑比。軍臣單于在位三十四年,對匈奴左右兩地的控制都不如其父老上單于,更不用和祖父冒頓單于相比。
先說左地,左賢王軍臣即單于位後,以其子於單為左賢王,然而整整三十四年,匈奴左部幾乎都在軍臣之弟左谷蠡王伊稚斜的控制下。右地這邊,軍臣即位後,右賢王是比自己年齡還小的叔叔羅姑比。本來老上單于就已經很難駕馭這個不斷開疆拓土的弟弟,軍臣單于這三十四年,一直試圖用一個兒子替代羅姑比。
右賢王羅姑比鼎盛時期,地盤除了匈奴右地,還包括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控弦二十餘萬,再加上伊犁河谷的烏孫和額爾齊斯河上遊的呼揭也任其調遣,兵力之盛不亞於當年的冒頓單于。反而是匈奴左地失去對鮮卑與烏桓的控制,匈奴本部與左地兵力相加,也不如右地。
對軍臣單于來說,掌控右地,比解決左地的矛盾更迫切。於是趁年邁的羅姑比遠徵烏孫失利,漢軍收復河套地區,軍臣單于逼迫羅姑比禪讓。
圖-衛青收復河套地區
單于有兩大寶器,東胡王頭顱和祭天金人,每次祭祀都要將寶器擺出來。為了籠絡河西走廊諸部,軍臣單于將祭天金人交給休屠王保管。
右賢王羅姑比也有一件寶器,是月氏王的頭顱,已做成飲器,他可捨不得拿出來。然而右賢王剛丟了河套地區,河西走廊諸部一直不滿其抽調兵力遠徵西域,也逐漸倒向軍臣單于。
軍臣單于終於在其去世前一年,將一個兒子扶上了右賢王之位,羅姑比擔任右賢王接近五十年,退下來後仍帶著一群老騎兵徵戰。
伊稚斜奪單于位後,他的侄子右賢王心懷不滿,甚至認為自己才是天之驕子。匈奴右地與本部之間,也就各玩各的,伊稚斜單于想用兒子去替換侄子,也沒那麼容易。
漢廷顯然是窺破了匈奴的權力格局,因此暫時放任伊稚斜撒野,一心厲兵秣馬準備攻擊匈奴右部。因為這個右賢王上任也不久,不僅無法控制烏孫、呼揭等,就連河西走廊的休屠和渾邪也未必聽其調遣。進一步削弱右賢王,下一步就是西徵河西走廊,到時候右賢王必然無力增援。
圖-衛青、李息兩路出兵
公元前124年春,武帝兵分兩路,第一路衛青統兵十二萬騎,出高闕塞,劍指右賢王。第二路大行令李息、張次公出右北平,迷惑匈奴。
第一路拜衛青為車騎將軍,領三萬騎兵,並節制全軍。
拜翕侯趙信為前將軍,領兩萬騎,廣撒騎哨,為漢軍開路。
拜衛尉(官職二品)蘇建為遊擊將軍,領一萬五千騎。蘇建三年前因功封平陵侯,後修朔方有功,官至衛尉,頂李廣罷官的缺。
拜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領一萬五千騎。武帝每次都對公孫賀寄予厚望,這次他是打算跟著衛青撈戰功來的。
拜代相李蔡為輕車將軍,領一萬五千騎。李蔡被伊稚斜單于壓制了幾年,憋著一股勁。
拜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領一萬五千騎。
護軍都尉公孫敖,領一萬騎。幾年前公孫敖率一萬騎,十損其七,於是罷官,拿錢贖罪免死。此時重新起用,護軍都尉相當於監軍,不是將軍勝似將軍。
圖-衛青大破右賢王
此時正是春季,牛羊駿馬繁衍生息。匈奴右部忙於產羔放牧,右賢王卻率一萬五千餘騎南下,距高闕塞約六七百裡設王庭。
匈奴右部為了控制河西走廊的渾邪、休屠,以及河套地區的白羊、婁煩等部,常南下將王庭設在浚稽山、夫羊句山一帶。現在河套已經被漢朝控制,匈奴右部還需控制河西走廊,因此即使在春季產羔放牧忙碌時,也習慣性地南下設王庭,多少有些無奈。匈奴本就是部落聯盟,一旦右地自身實力不濟,這些渾邪、休屠等是不會再為其養馬的,烏孫就是前車之鑑。
這次右賢王在夫羊句山東北麓設王庭,每日移動數裡牧羊。此處西北是匈奴右地,北邊是匈奴本部,東邊是大漠,東南方是河套地區,南邊是河西走廊,可以說是右部的腹心地帶。如果有人說大批漢軍會來劫營,右賢王一定認為是杞人憂天。不過河套地區已經不在右部手上,右賢王還是派出了少量騎哨。
匈奴騎哨比右賢王還要放鬆,自他們出生之日起,就沒有在這附近見過漢軍,連漢人牧民都不會遠離陰山。騎哨到了夜間,也就擠在一起烤火,吃羊肉,要是漢軍真的來襲營,他們真的無所適從。
這幾日,中原的商人為右賢王帶來了一些美女,右賢王與幾個小王、當戶、都尉等,朝歌夜弦,宴飲不息,心甘情願掏空身體。
這夜,右賢王與一位佳麗睡在大帳中,氣血消耗不小,沉沉睡去。
漢軍前將軍趙信的騎哨探得右賢王在夫羊句山北側,距高闕塞約有六七百裡。衛青傳令諸將,偃旗息鼓,出塞殺敵。
趙信的騎兵距右賢王十餘裡便下馬隱藏行蹤,等各部人馬陸續趕到,衛青才令諸將軍分路包抄,務求圍殲右賢王。
沉寂的草原,宿鳥驚飛,間或傳來野狼的吼叫聲。接著漢騎乘夜席捲而至,破營而入,戰鼓喧天,殺聲不絕,匈奴聞者心寒。
右賢王驀聞喊殺聲,酒意驚醒了七八分,一把推開四肢纏著自己的佳麗。剛披上牛皮外衣準備迎戰,身旁的佳麗嚇得俏臉發白,顫聲道:「大王,不要拋下我。」
右賢王一邊穿戰靴一邊問道:「你會騎馬?」
佳人嚇得花容失色,梨花帶雨道:「賤妾不會騎馬,求大王帶我走,我不想死。」
右賢王的英雄氣概上頭,心中一蕩,摟著佳麗,用舌尖舐掉掛在她臉上的淚珠,一把將其抗在肩上,大步走出營帳招呼親兵突圍。
右賢王率親兵突圍北遁,拼死殺出漢軍包圍圈,身邊僅剩數百騎。
若在平時,一萬五千多騎四散而逃,漢軍幾乎無法追擊。然而這次衛青有備而來,十二萬騎分散成無數個小隊,圍之數重。只要見到匈奴人,便強弩齊射。匈奴人若想活命,只有丟掉戰弓,下馬跪地投降。
此戰漢軍斬首和擄獲右賢王部小王十餘人,男女一萬五千餘人,牛羊數十萬頭。漢軍僅折損數百人,戰馬損失上千匹,幾乎是全甲兵而還。
武帝拜長平侯衛青為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節制全部漢軍,並益封8700戶,總食邑15700戶。除衛青益封外,另有十三人封侯。衛青三個兒子雖都是嬰幼兒,也全部封侯,衛伉初封宜春侯,衛不疑為陰安侯,衛登為發乾侯,各有1300戶。
自衛青以下的五位將軍中,三人封侯。代相輕車將軍李蔡封樂安侯,食邑1600戶。太僕騎將軍公孫賀封南窌侯,食邑1300戶。左內史強弩將軍李沮賜爵關內侯,食邑300戶。翕侯趙信和平陵侯蘇建雖功勞不小,封侯的編制緊缺,為平衡各方關係,戰功只能拱手讓出。
其他都尉校尉封侯的情況如下:
護軍都尉公孫敖封合騎侯,食邑1500戶。五年前騎將軍公孫敖一萬兵出代郡,折損七千餘人,本應問斬,繳納贖金免罪為民。這次公孫敖跟著衛青終於翻身了,對這個救命恩人,衛青報功之時絕不會含糊。
校尉公孫戎奴封從平侯,食邑1300戶。
校尉李朔封涉軹侯,食邑1300戶。
校尉韓說封龍額侯,食邑1300戶。
校尉趙不虞封隨成侯,食邑1300戶。
校尉郝賢封眾利侯,食邑1100戶。
校尉豆如意賜爵關內侯,食邑300戶。
我們再來看東邊的這一路漢軍,大行令(九卿之一,官職二品)李息,岸頭侯張次公分別拜為將軍,出右北平,迷惑伊稚斜單于。
右北平郡的首府平剛城,始建於戰國時期的燕國。當時燕國與東胡大戰,需要一座軍事重鎮抵禦和震懾烏桓等東胡遊牧民族,便在燕山山脈修築城。秦漢延續燕國的建制,右北平郡南部靠近渤海的平原地帶人口稠密,但北部山區人跡罕至,平剛城主要是作為軍事用途,除商販外百姓很少到這種戰火紛飛地區定居。
這年是李廣鎮守右北平第四年,雖然心癢難耐 ,但車騎將軍衛青令其為李息和張次公做後勤,因此沒有出徵。
李息和張次公也並非攻擊匈奴左部,目標是烏桓。自李廣出任右北平太守,匈奴左部不敢侵擾,烏桓人可就倒黴了。李廣每年都要北上,到錫林郭勒草原,闖入烏桓人的牧場練兵。此時烏桓與匈奴左部已經鬧翻,無論是左部還是李廣軍到來,烏桓基本都是逃之夭夭,遷入東部的山區。
李息和張次公在錫林郭勒草原掃蕩一番,斬首和擄獲人口不多,不過牛羊還是擄獲了數千頭。
戰後,大行令李息賜爵關內侯,食邑300戶。岸頭侯張次公已經有了1100戶,為了平衡關係,將戰功全部讓給李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