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考試常考的句子(史記小語段重點語句翻譯試題及答案)
2023-04-14 23:37:53 2
考點:
1. 《史記·商君列傳》
2. 《史記·孔子世家》
3. 《史記·淮陰侯列傳》
4.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史記·留侯世家》
一、《史記·商君列傳》
【1】
令(新法)既( )具( ),末布( ),恐民之不信,已乃( )立( )三丈之木於國都市( )南門,募( )民有能徙( )置( )北門者予( )十金(古代計算貸幣的單位)。①民怪之(指代這件事),莫敢徙。復( )曰「能徒者予五十金」。②有一人徙之,輒( )予五十金,以( )明( )不欺。卒(終於)下令。
【試題】
1.翻譯加點字
2.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①民怪之,莫敢徙。
②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2】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①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②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③智者作法,愚者制焉;④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⑤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試題】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1)疑行無名,疑事無功。
(2)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3)智者作法,愚者制焉;
(4)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5)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
二、《史記·孔子世家》
【3】
太史公曰:《詩》有之:「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②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試題】
1.對文中畫波線句子斷句
餘 讀 孔 氏 書 想 見 其 為 人 適 魯 觀 仲 尼 廟 堂 車 服 禮 器 諸 生 以 時 習 禮 其 家 餘 祗回 留 之 不 能 去 雲
2. 翻譯劃線句子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2)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
三、《史記·淮陰侯列傳》
【4】
上(指劉邦)嘗( )從容( )與信(韓信)言( )諸將(各位將領)能不( ),各有差(不同等第)。上問曰:「如我,能將( )幾何( )?」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 )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 )耳。」上笑曰:「①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②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 )將( ),此乃( )信之所以為( )陛下禽( )也。」
2.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1)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
(2)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始妾事其父,時為將,①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②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③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④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
1.解釋下列句加點的詞
(1)父時為將 ( ) ;(2)願王勿遣 ( );
(3)始妾事其父( ) ;(4)身所奉飯者以十數( );
(5)吏無敢仰視之者( )
2.下列加點的「將」意思相同的兩項是( )( )
A.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 B.父時為將 C.括不可使將 D.將行,括母上書言於王
3.翻譯
(1)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
(2)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
(3)願王勿遣
(4)妾得無隨坐乎
4.趙括的母親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五、《史記·留侯世家》
【6】
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①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②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③與老人期,後,何也?」去,曰:「後五日早會。」
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後,何也?」去,曰:「後五日復早來。」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
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④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注】坍圮(pǐ)
1.下列加點的詞語注音或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B.孺子(rúzǐ,孩子,年輕人)
C.強忍(qiáng,勉強) D.長跪履之(lǚ鞋子。這裡作動詞用,替老人穿鞋)
2.下列加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詞作動詞用,穿)
B.良嘗閒從容步遊下邳圯上(名詞作狀語,修飾「遊」)
C.良殊大驚,隨目之(名詞作動詞用,看)
D.良因怪之,跪曰:「諾。」(名詞作動詞用,怪異)
3.下列對文意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黃石老人走到張良跟前時,鞋子掉到了橋下。老人是故意這樣做的。
B.老人把鞋子掉下橋去,又要張良下去取回來。張良認為這是在戲弄他,很生氣,幾乎要動手打老人。
C.張良因為看到老人年紀大,只好強忍著走下橋去取鞋。
D.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張良按照老人的話,一連三天早早地來見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來得早,以此來表示白己的誠心。
4.翻譯下列句子。
(1)良業為取履
(2)父去裡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後五日平明,與我會此。」
(3)與老人期
(4)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史記》小語段重點語句翻譯(試題版)(2)答案
一、《史記·商君列傳》
【1】
1.令(新法)既具(已經準備就緒),末布(公布),恐民之不信,已乃(於是)立(豎起)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市場)南門,募(招募)民有能徙(移)置(放)北門者予(給)十金(古代計算貸幣的單位)。①民怪之(指代這件事),莫敢徙。復(又)曰「能徒者予五十金」。②有一人徙之,輒(就)予五十金,以(表目的連詞,來)明(表明)不欺。卒(終於)下令。
2. ①百姓們認為這件事非常怪異,沒人敢行動。
②有一個人搬走了木頭,立即就給了他五十金,藉此表明令出必行,沒有欺詐。
【2】
(1)①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名,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翻譯準確】
②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翻譯不夠準確】
【莊子《逍遙遊》:聖人無名(聖人不求聲名)。】【無名:不會成名】
(2)①有獨道見解的謀劃者,必定會被普通人譏諷。【翻譯準確】
②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翻譯準確】
【被動句:見……於】
(3)①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受到法度的制約;【翻譯準確】
②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翻譯準確】
【被動句】
(4)①賢能的人更改禮制,無能的人拘泥於舊有的禮制。【翻譯準確】
②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翻譯不夠準確】
【不肖:不才,不成材,沒出息。】
(5)①違反舊的法度的人不可以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翻譯準確】
②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翻譯準確】
【多:推重,讚揚。】
【譯文】
秦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衛鞅打算變更法度,但秦孝公擔心天下人非議自己。衛鞅說:「①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名,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那些有過人舉動的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②有獨道見解的謀劃者,必定會被普通人譏諷。愚蠢的人對已經完成的事都感到困惑,聰明的人可以預見沒有發生的事情。不能與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但可以同他們一起享受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偉大功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如果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襲舊的成法;如果能夠使百姓獲利,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秦孝公說:「講得好。」甘龍說:「不對。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把國家治理好。依照民俗進行施教,不費力氣就會成功;根據成法治理國家,就能使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龍所說的言論,是凡夫俗子的說法。常人安於舊有的習俗,學者局限於書本上的見聞。任用這兩種人為官,奉公守法還是可以的,但不能與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變革。三代的禮制不同而都能夠使天下統一,五霸的法制不同而都能各自稱霸一方。③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受到法度的制約;④賢能的人更改禮制,無能的人拘泥於舊有的禮制。」杜摯說:「不能達到百倍的利益,就無法改變成法;沒有起到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器具。效仿成法不會產生過失,遵循舊禮不會造成偏差。」衛鞅說:「治理國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對國家有利的就不必仿效舊的法度。所以商湯、周武不沿襲舊的法度而能締造王業,夏桀、商紂不更改舊的禮制而導致亡國。⑤違反舊的法度的人不可以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秦孝公說:「講得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譯文】 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議論自己。衛鞅說:「①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搞出名堂,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非議;②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被一般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都弄不明白,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不能和百姓謀劃新事物的創始而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探討最高道德的人不與世俗合流,成就大業的人不與一般人共謀。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的成法;只要能夠利於百姓,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講的好。」甘龍說:「不是這樣。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的人不改變成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而施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成法而治理國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世俗的說法啊。一般人安於舊有的習俗,而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還可以,但不能和他們談論成法以外的改革。三代禮制不同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都能各霸一方。③聰明的人制定法度,愚蠢的人被法度制約;④賢能的人變更禮制,尋常的人被禮制約束。」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變成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更換舊器。仿效成法沒有過失,遵循舊禮不會出偏差。」衛鞅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辦法,有利於國家就不仿效舊法度。所以湯武不沿襲舊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換舊禮制而滅亡。⑤反對舊法的人不能非難,而沿襲舊禮的人不值得讚揚。」孝公說:「講的好。」於是任命衛鞅為左庶長,終於制定了變更成法的命令。
【附註】
孝公既用衛鞅(1),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2),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3);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4)。愚者暗於成事(5),知者見於未萌(6)。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7)。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8);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9),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10),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11)。智者作法,愚者制焉(12);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13)。」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14)。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15)。」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注釋】 (1)衛鞅:商鞅為衛國人,故稱。下句「恐天下議己」,是說孝公欲從商鞅之言而變法,可是又怕天下議論他,不是說商鞅「恐天下議己」。 (2)疑:猶豫不定。 (3)以上二句的意思是說,超出常人的人本來要被世俗非難的。 (4)敖:通「謷」。嘲笑。《商君書》或作「驁」,或作「訾」。「驁」通「訾」。「訾」,毀謗。 (5)暗:不清楚,不明白。 (6)知:通「智」。未萌:未發露、察覺。 (7)慮:事先謀劃、創始。 (8)法:效法。故:指成法。 (9)易民:改變民風民俗。 (10)緣:依照,沿襲。王:成王,統一天下。 (11)五伯:即五霸。 (12)制:被制約。 (13)不肖:不成材,沒出息。 (14)器:指古代標誌名位、爵號的器物。 (15)多:推重,讚揚。
二、《史記·孔子世家》
【3】
1.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
2.翻譯劃線句子
(1)①「崇高的山嶺引人瞻仰,寬闊的大路讓人遵循。」我雖然沒能趕得上孔子的時代,心裡卻充滿了嚮往。【翻譯不準確】
②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廣的大路讓人行走。(或:崇高的道德令人仰慕;光明正大的行為是人們行動的準則。)雖然我不能達到這種境地,但是內心非常嚮往。
【翻譯準確】
(2)①中國所有談論六藝的人都將孔子的學說作為標準。
【翻譯不夠準確】
②全國談六藝的人,都把孔子的學說來做為判斷衡量的最高準則。
【翻譯準確】
【中國:中原地區】
【譯文】
太史公說:《詩》中有這樣的話: ①「崇高的山嶺引人瞻仰,寬闊的大路讓人遵循。」我雖然沒能趕得上孔子的時代,心裡卻充滿了嚮往。【翻譯不準確】我讀過孔子的著作,能夠想見他的為人。來到魯地,觀看仲尼的廟堂及車輛、衣服、禮器,儒生都按時前往孔子的舊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徘徊著不願就此離去。天下的君王和賢達人士有很多,活著的時候都十分榮耀,等到去世後就全都消失。孔子只是個平民,他的學說卻流傳了十幾代,讓學者敬仰。自天子和王侯往下,②中國所有談論六藝的人都將孔子的學說作為標準【翻譯不準確】,孔子可以說是位至高無上的聖人啊!
三、《史記·淮陰侯列傳》
【4】
1.翻譯加點字
上(指劉邦)嘗(曾)從容(隨意)與信(韓信)言(評論)諸將(各位將領)能不(不,同「否」。有才能還是沒才能),各有差(不同等第)。上問曰:「如我,能將(統率)幾何(多少)?」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對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①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②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統率)將(將領),此乃(是)信之所以為(被)陛下禽(捕捉)也。」
2.翻譯劃橫線的句子
(1)①您多多益善,那為什麼還會被我俘虜了?【翻譯準確】
②越多越好,為什麼被我逮住呢?【翻譯準確】
【被動句式】
(2)①陛下雖然不擅長帶兵,卻擅長駕馭將領,這才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翻譯準確】
②您不能統率士兵,而善於統率將領,這是我被您捕捉的原因。【翻譯準確】
【被動句式】
【譯文】
皇上時常從容不迫地與韓信一同探討將領能力水平的高下認為他們各有長處,各有短處。皇上問韓信:「以我這樣的才能能夠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只能統率十萬兵馬。」皇上說:「那你能統率多少呢?」韓信回答說:「我自然是多多益善。」皇帝笑著說:「①您多多益善,那為什麼還會被我俘虜了?」韓信說:「②陛下雖然不擅長帶兵,卻擅長駕馭將領,這才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
四、《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5】
1.(1)當時;(2)派遣;(3)侍奉;(4)按;(5)……的人 。
2.AB【解析】AB(將軍),C(當將軍) ,D(將要)。
3.翻譯
(1)①用自己的薪俸供養的人有幾十個。
【翻譯不準確】【奉:通「捧」。】
②由他親自端著食物來招待吃喝的客人有幾十人【準確】
(2)①卻每天尋找可買的合適的土地房屋。【翻譯不準確】
②而且每天都要看看哪裡可以買到便宜又可以獲利的田地和房屋。【翻譯準確】
【而:而且。】
(3)直譯:希望孝成王不要派遣他 【採納】
意譯:希望大王不要任命他做大將。【不採納】
(4)①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
②我能不受株連嗎?
【得無:「該不會」、「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
4.不袒護兒子的缺點。
【譯文】
趙括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兵法,談到用兵之法,認為全天下都沒人能與他相當。他曾經和父親趙奢在一起談論用兵的策略,趙奢難不倒他,但是也不說他好。趙括的母親向趙奢詢問其中的緣故,趙奢說:「打仗、是關係到人的生死的大事,但趙括卻把它說得那麼容易。假如趙王不任命趙括當主將也就算了,若是一定要任用他做趙軍主將,那麼讓趙軍被打敗的人一定是他。」因此等到趙括即將出發的時候,趙括的母親就給趙王寫了一封信,說:「不可以讓趙括當將軍。」趙王問道:「為什麼這麼說?」趙括的母親回答道:「當初我侍奉趙括的父親,那時他是大將,①由他親自端著食物來招待吃喝的客人有幾十人,他結交的朋友更是多達幾百人,大王和王族給他的賞賜,他全都拿出來分給了手下的軍官和謀士,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剛剛做了將軍,就面朝東方接受朝見,軍官們沒有一個敢抬著頭看他的,大王賞賜給他的金錢、絲帛,他全都拿到家裡收藏起來,②而且每天都要看看哪裡可以買到便宜又可以獲利的田地和房屋。大王覺得他哪一點像他的父親呢?父親和兒子的志向相異,③所以希望大王不要任命他做大將。」趙王說:「您還是放下這件事不要管了,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借著這個機會說道:「大王一定要委任他做大將,那麼假如他有不稱職的罪責,④我能不受株連嗎?」趙王答應了。
【譯文】
將要出徵,趙括的母親呈上書信向趙王訴說道: 「趙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將。」趙王問道:「這是為什麼呢?」趙括的母親說:「原先我侍奉趙括的父親時,孩子的父親當時身為大將。①他用自己的奉祿供養的食客要以『十』這個數目來計算【翻譯不準確】;他所結交的朋友要以『百』這個數目來計算;國王和王室貴族賜贈的錢財絲綢,他統統都把它們分給軍吏、士大夫;從接受出徵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過問家中私事。現在趙括一日作了大將,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拜見,軍吏中沒有敢於抬頭親近地看他的人;趙王所賜贈的金錢絲綢,他回家後也統統收藏起來;②況且每天尋找可買的合宜的田地房屋,總想擴充自己的私有。【翻譯不準確】國王您認為他像他的父親嗎?父親、兒子不同,居心有著差異。③我希望國王不要派遣趙括為大將領兵出徵了吧!」趙王說:「作為趙括的母親,你還是放下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計劃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說:「國王您最終要派遣他為將,那麼如果有了不稱大將職責的情況發生,④我這個老婦人能夠不隨著受處罰嗎?」
五、《史記·留侯世家》
【6】
1.C (強,竭力,盡力)
2.D (怪,非名詞作動詞用,應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怪。)
3.D(「一連三天早早地來見老人」錯,原文中是幾個五天後。)
4.翻譯下列句子。
(1)①張良既已為他取來鞋【翻譯準確】
②張良既然已經幫老翁把鞋子取了回來【翻譯準確】
③張良(想)已經給他撿了鞋【翻譯準確】
【業:已經。】
(2)①老翁走出大約一裡遠後,又折了回來,說:「你這小子值得教育啊。五天以後天亮時分,與我在這裡相會。」 【翻譯準確】
②老人走了一裡路左右,又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可以教育!五天後早晨,跟我在這裡再見面。」 【翻譯準確】
③老人又回來了,說道:「小夥子值得教導。過五天,天剛亮的時候,和我在這兒相會。」
【翻譯不準確】
(3)①與老人約會【翻譯準確】
②同老年人約會【翻譯準確】
【陳太丘與友期:期,約定日期。】
(4)①意譯:張良重視這本書,常反覆誦讀.
【翻譯準確】
②直譯:張良感到這本書很奇特,,(從此)經常誦讀、研究這卷兵書
【翻譯準確】
③張良感到這件事實在怪,(從此)經常誦讀、研究這卷兵書。
【翻譯不準確】
【譯文】
張良曾在空閒的時候來到下邳沂水圯橋上漫步,遇見一個老翁,這個老翁穿著粗布衣服,他經過張良身邊的時候,故意將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回過頭來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替我取鞋!」張良十分驚訝,想要揍他。但是因為他年紀老邁,只能強忍著怒火下去將鞋取上來。老翁說:「給我把鞋子穿上!」 ①張良既已為他取來鞋,於是跪在地上為老翁穿鞋。老翁將腳伸出來,讓張良為自己穿好鞋子,然後笑著走開了。張良十分驚訝,一直看著老人離去。②老翁走出大約一裡遠後,又折了回來,說:「你這小子值得教育啊。五天以後天亮時分,與我在這裡相會。」張良對這件事感到很奇怪,立即跪下說:「好的。」五天以後,天剛亮,張良就去赴約了。老翁已經先來到橋上,看見張良,生氣地說:「③與老人約會,你反而後來,這是為什麼?」老翁走了,並說:「五天以後早點來這裡相會。」五天後,雞剛剛叫的時候,張良就前去赴約。老翁又先來到橋上,再次生氣地說「你又晚來,這是為什麼?」老翁走開了,並說:「五天後,你再早點來這裡與我相會。」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的時候就趕去赴約了。過了片刻,老翁也來了,高興地說:「這樣就對了。」他拿出一卷書,對張良說:「你讀懂這卷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一定會有所發展十三年以後,你小子會在濟北那裡見到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一塊黃石。」說完就走了,沒有再說任何話,從此以後,張良再沒有見過老翁天亮以後張良看老翁送給自己的那捲書原來是《太公兵法》。④張良十分珍愛這卷書,經常學習誦讀。
【譯文】
張良曾經有空閒,從容地在下邳橋上信步閒遊。有一老人,穿著麻布短衣,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拿鞋!」張良很驚訝,想打他,因為他老了,勉強忍著氣到橋下撿來了鞋。老人說:「把鞋給我穿上!」 ①張良(想)已經給他撿了鞋,就跪著給他穿上了,老人伸著腳承受,(而後)笑著離開了。張良很驚奇,目送老人走了一裡左右,②老人又回來了,說道:「小夥子值得教導。過五天,天剛亮的時候,和我在這兒相會。」張良因此覺得奇怪,跪著回答:「好。」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去到橋上,老人已經先到了,(老人)發火說:「③同老年人約會,(卻)晚來,為什麼?」(說罷)就走,(囑咐)說:「五天以後早早相會!」五天後雞叫頭遍,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兒)了,又發怒說:「又來晚了,為什麼?」(說罷就)走了,(囑咐)說:「過五天,再早點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這樣。」於是拿出一冊書說:「讀了這冊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說完)就走了,沒有說別的,沒有再見面。天亮後,(張良)看那冊書,原來是《太公兵法》。④張良感到這件事實在怪,(從此)經常誦讀、研究這卷兵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