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要注意不要上當受騙(這些忽悠人的招兒)
2023-04-14 19:08:43 2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老年人防範意識相對薄弱
經常輕信於朋友圈中的……
或是盲目傳播↓↓↓
老年人一旦「中招」
不僅可能遭受經濟損失
同時可能蒙受心理打擊
傳播法律知識
提示相關風險
有效預防違法犯罪
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
我們有責!
法官整理了以老年人為犯罪對象的傳統高發犯罪和新型犯罪,提醒老年朋友們謹防落入犯罪分子陷阱。
醫療保健需謹慎!
免費體檢出「重疾」 慌稱保健治百病
案情
王某等人成立了具有保健食品經營資質的公司,公司人員均無醫療資質。王某等人通過舉辦健康講座、贈送禮品等方式吸引多名老年人至公司經營地,再通過網上購買的體檢儀器免費為老年人進行體檢,參加體檢的老年人均被確診患有「嚴重」疾病,正當老年人驚慌之際,王某等人開始推介公司銷售的保健產品,並宣稱可以治療多種疾病,為了治病,很多老年人不惜高價購買該公司保健品。王某等人通過該方式騙取多名老年被害人共計人民幣四十餘萬元。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王某等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採用虛構事實的方法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詐騙老年人財物的,可以酌情從嚴懲處。最終,被告人王某等人被判有期徒刑六年至兩年不等,並被判處罰金。
法官提示
此類詐騙犯罪的套路一般按照以下流程操作,舉辦講座、贈送禮品獲取老年人好感,溝通中提前得知老年人病史,據此出具「體檢報告」贏得信任,隨後,再利用老年人急於求治心理,誇大保健品作用進行高價銷售。在此提醒您,無論常規體檢還是生病治療,都應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切記保健品不等於藥品,不能治療疾病,生病治療仍需要購買服用正規藥品。區分保健品和藥品的關鍵在於批准文號,保健品的批准文號為「國食健字」,藥品的批准文號為「國藥準字」。
電信詐騙要小心!
冒充公務人員 環環相扣騙取錢款
案情
被告人張某夥同他人成立了專門實施電信詐騙犯罪的團夥。該團夥成員分工明確,被告人張某等人(一線話務員)通過網絡電話隨機呼叫用戶行動電話,冒充「中國郵政」通知用戶有郵件尚未領取,引誘用戶轉接人工服務。被告人李某等人(二線話務員)則冒充相應公司的客服人員接聽用戶電話,謊稱用戶名下有在外地辦理的銀行信用卡被用於非法用途,用戶信以為真將電話再次轉接至冒充外地公安民警的被告人陳某等人處(三線話務員),陳某等人謊稱用戶身份信息被他人盜用,涉嫌洗錢犯罪,並以清查資金名義誘騙用戶向陳某等人指定的「安全帳戶」轉帳。通過該方式,被告人張某等人共騙取多名被害人109萬餘元,在被害人中,老年人佔半數以上。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等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實施電信詐騙,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因張某等人系犯罪團夥且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實施詐騙,對其酌情從重處罰,判決被告人張某等年限不等的有期徒刑,並處罰金。責令被告人張某等人退賠被害人的經濟損失。
法官提示
電信詐騙是詐騙類犯罪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方式。儘管近幾年通過多途徑、多渠道對電信詐騙手段進行揭露,多數人能夠提高警惕,但仍有部分老年人無法識破電信詐騙騙局,財產遭受損失而無法挽回。電信詐騙通常與個人信息洩露有關,犯罪分子掌握了被害人的身份信息,才能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因此,要特別提示老年人,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點擊手機簡訊或微信中的不明連結,辦理各類業務時要謹慎提供身份證、手機號等個人信息,以免成為電信詐騙的對象。另外,不要輕信陌生來電,不要向陌生人轉帳匯款。
貪小便宜吃大虧!
「名人後代」是騙局 名為投資實則詐騙
案情
被告人王某自稱是「名人後代」,繼承了家族資產可以投資被害人李某(64歲)經營的項目。後王某夥同他人與李某詳細談了合作內容,初步達成口頭協議,答應向李某投資1500萬美元。王某與同夥到李某公司,拿著幾張紙樣東西在一個綠色塑料盆裡洗涮,紙樣東西變成四張美元,兩張100面值,兩張50面值。王某稱其隨身攜帶來的拉杆箱裡的綠色紙張都是美元,總計500萬,但需要藥水才能把上面的防腐材料洗掉,剩下的美元要過幾天才能運到。後王某便以需要購買藥水才能將投資的美元洗出為由,要求李某給付購買藥水的費用及住宿費等款項,詐騙李某人民幣共計15萬餘元。後被告人王某等人被抓獲歸案。
裁判結果
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王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被害人錢款,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九個月,罰金人民幣四千元。責令被告人王某退賠被害人損失。
法官提示
此類新型詐騙多針對老年人實施,被告人均稱自己繼承了巨額財產可以投資,以此為誘餌騙取被害人錢款。在此過程中,為了贏得被害人的信任,通常會以各種名義將早已準備好的「假幣」作為保證金,交由被害人保管,騙取信任後再實施詐騙行為。該類型詐騙犯罪多針對經濟實力較強的老年人,使用非常規手段,虛構家族身份,以談項目為幌子,利用老年人閒置資金充沛、安全意識淡薄、辨識能力較低的特點,騙取錢款。在此提示,老年人有融資經營需要的時候,更應提高警惕,可通過多種途徑核實合作方的身份信息,應與家人商量,甄別之後再做決定,謹防被騙子的「虛假背景」忽悠,造成經濟損失。
此外,老年人也容易陷入投資理財類陷阱,有些不法分子以高額利息為誘餌,吸引老年人進行投資理財,而往往承諾的高回報,最終都將面臨高風險。
審理此類案件過程中,法官發現該類犯罪的套路也有跡可循。 此類犯罪的投資理財項目多集中於以下三類:
· 投資礦山、水產品市場、生態園建設等實體項目;
· 投資郵幣卡、郵票、紀念鈔等收藏品;
· 聲稱以房產作抵押,向借款人發放借款賺取利差。
需要提醒您注意的是,無論以何種形式投資理財,都應該提高風險意識,建議選擇正規金融機構進行理財,切勿因貪圖高額利息而因小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