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大學排名最新(賽文盤點全國42所交通運輸類院校)
2023-04-15 00:32:35
交通是強國之本,是經濟發展的基石。
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交通運輸業一直備受重視。行業的高速發展離不開高校提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據百度百科統計,目前我國約125所高校開設了交通運輸本科專業。賽文交通網了解,目前全國開設交通工程專業的院校約120所。交通運輸專業可分為道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等4個辦學方向。我們主要關注道路運輸方向,其中更側重交通工程、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等信息化方向。
由於開設交通運輸專業的各個高校歷史淵源和發展背景不同,對學生的培養也會有不同的方向和側重。為幫助有意向進入交通行業的學生以及交通學科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各大高校,促進企業產學研互動發展,尋找高校合作夥伴,賽文交通網整理了全國21個省市42所交通運輸類院校,對相關院系及專業進行了詳細介紹。排名不分先後,僅供參考!
北京市
1.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建立於1911年,是工科領域的頂尖強校。1985年,史其信教授根據國家需要,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成立城市交通教研組,標誌著清華大學交通工程學科的誕生,1995年創立了交通工程研究所,2017年整合為交通工程與地球空間信息研究所。
2007年依託土木水利學院聯合校內多院系交通運輸工程相關方向教師團隊成立了清華大學校級科研機構——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現任所長為陸化普教授。
清華大學交通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規劃與管理、智能交通系統、道路與橋梁工程、城市策劃與規劃以及載運工具運用工程等。除承擔各類國家級科研課題外,清華大學交通工程團隊為「交通強國」戰略研究、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夏、冬季奧運會等重大戰略和重大活動提供重要科研支持,同時支撐了百餘個城市在綜合交通規劃、智能交通系統建設、車路協同發展等方面的工作。
清華大學已經成為交通工程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重要的基礎,為國內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管理部門等輸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人才。
2.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作為交通大學的三個源頭之一,歷史淵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創辦的鐵路管理傳習所,是中國第一所專門培養管理人才的高等學校。曾培養出中國第一本鐵路運輸專著作者金士宣、中國鐵路運輸經濟學科的開創者許靖等行業專家。
北京交通大學與交通運輸、交通工程專業相關的是交通運輸學院。交通運輸學院是我國近代鐵路管理教育的發祥地,如今形成了以鐵路和綜合交通為優勢和特色,涵蓋公路、城軌、民航等多種交通方式以及城市交通系統的高水平教學和研究團隊;建立了以交通運輸領域為主,向物流、安全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領域拓展的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長期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科研理念,在交通運輸工程、系統科學、等學科領域研究中取得了豐碩成果。創建了我國第一個交通運輸學科,主持了我國第一個交通領域973計劃項目、獲批了我國第一個交通運輸領域國家創新研究群體項目。主持100餘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973」、「863」、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科研項目;作為主辦單位,創辦了《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 & Security》《Urban Rail Transit》《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都市快軌交通》等交通領域知名學術期刊;主辦、承辦ICTTS、ICRE、ICIRT、COTA等國際學術會議,顯著提高了國際影響力。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主要依託於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建設。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雲鵬教授為學科帶頭人,長期致力於智能交通系統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
從2007年成立至今,交通學院以服務交通強國戰略的育人理念,始終堅持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雙輪驅動」,瞄向學科前沿,著眼未來交通領域發展趨勢,形成了以智能化、網聯化、協同化為主線,以空地協同、車路協同和空地信一體化為特色的教學科研體系。
15年來,學院形成了以院士、傑青、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為學科帶頭人,以國家級青年人才為學術帶頭人的一流師資隊伍,打造了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9個一流的科研創新平臺,先後獲國家科技獎勵7項,獲批交通運輸部「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交通運輸工程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實現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全覆蓋。
4.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創建於1960年,歷經多次整合兼併,逐漸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術、教育相結合的多科性市屬重點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學科主要依託於城市建設學部。北工大於2018年整合原有建築工程學院、城市交通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組建城市建設學部。2020年4月城市建設學部正式實體化運行。
我國交通工程專業創始人任福田教授於1979年在國內率先創辦交通工程專業,提出「工管兼容」的辦學方向,並創建了交通工程學科體系,提出了道路路線設計新理論。
學院相關研究成果為國家及北京市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城鄉綜合規劃、交通規劃與控制等做出重要貢獻。
包括為北京新機場、北京新首鋼大橋、北京-雄安高速高架橋、20餘個城市地鐵建設、中國尊、新京張鐵路隧道工程、2022年延慶冬奧會等重要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直接參與新一輪北京綜合交通規劃,園博園、世園會以及冬奧會的交通組織方案仿真,北京副中心交通綜合規劃等。
近十年,相關學科主持完成或正在承擔國家級重大、重點課題4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國家級項目21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700餘項。
5.北方工業大學
北方工業大學創立於1946年,前身是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文、經、管、法、藝七大學科門類協調發展,工科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高等院校。
北方工業大學與智慧交通相關的是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學院2012年獲批教育部「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特大城市道路交通智能控制系統理論與技術」,已形成了完整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2022年,學校新增「智慧交通」本科專業,聚焦培養新工科專業技術人才。
學院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團隊發展為特色、產學研一體化為模式在電氣工程、智能交通、工業控制等領域開展教學和科研活動。
現有城市道路智能交通控制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現場總線及自動化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電力電子與電氣傳動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變頻技術北京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市級科研機構,智能交通、網絡自動化、電動汽車、新能源微電網等4個科研團隊入選北京市學術創新團隊。
上海市
1.同濟大學
同濟大學創建於1907年,經過115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綜合實力位居國內高校前列。
同濟大學與交通運輸相關的主要是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是中國交通運輸領域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重點基地之一。1979年,在我國交通工程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楊佩昆教授的助推下,同濟成立我國大陸第一個交通工程研究室,開創了中國系統化交通工程學理論研究與教學的先河。
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是首批獲得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的院校,國內第一個獲批道路工程博士點,學科一直是同濟大學的優勢學科和優先發展學科,先後被確定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985工程」重點建設學科、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近年來,學院榮獲交通領域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近300多項。
2.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是一所以航運、物流、海洋為特色,具有工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和藝術學等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大學。
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是全國最早創立交通運輸工程學科本科專業及第一批碩士點院校之一,是我國從事交通運輸(水運管理)領域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的重要基地。
學院國際化建設起步早、成效顯著。早在1983年就與亞太經社會合作培養航運研究生班,近年又與世界海事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合作培養研究生,與香港理工大學、美國麻省海運學院、韓國仁荷大學等高校建立互換學者及學生的交流機制。
此外,學院教師承擔了5個交通運輸領域SCIE/SSCI源期刊的副主編及多個期刊的編委和1個海洋類國際SCIE源期刊的主編。學院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目前建有交通運輸數學建模實驗室、水陸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工程與區域科研實驗室等教學、科研平臺。
安徽省
1.合肥工業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創建於1945年,現已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合肥工業大學與交通工程、交通信息化相關的主要是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學院成立於2016年,由原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車輛工程系、動力機械及工程系、製冷與低溫工程系與原交通運輸工程學院(2009年成立)等單位合併組成。
學院現有安徽省智慧交通車路協同工程研究中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與優化技術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和安徽省智能交通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基地;交通規劃與控制實驗室、交通數據採集與分析實驗室,工程熱力學實驗室等20餘個教學與人才培養實驗室,為本學院人才培養及科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撐。
近年來,學院承擔了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研究課題,成功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國家級一流課程、安徽省一流本科專業、安徽省教學團隊、安徽省重大/重點教學研究項目等省部級以上質量工程項目30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0餘項。
河北省
1.石家莊鐵道大學
石家莊鐵道大學創建於1950年,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工程學院,2015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國家鐵路局、教育部批准為共建高校。2022年,學校新增「智慧交通」本科專業。
石家莊鐵道大學與交通工程、交通運輸相關的主要是交通運輸學院。學院成立於2000年,歷經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分院。學院現有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和智能交通3個系,交通工程和交通運輸兩個研究所,以及交通運輸工程實驗中心。
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現為河北省「雙一流」建設學科,並建有「省部共建交通工程結構力學行為與系統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交通安全與控制省級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工程實驗中心」等教學科研平臺。
學院下設的交通運輸類專業獲評河北省交通運輸專業教育創新高地。交通工程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入選河北省首批一流專業建設點;交通運輸專業獲教育部批准設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試點班,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入選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江蘇省
1.東南大學
東南大學創建於1902年,是一所以工科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等多個學科。2022年,學校新增「智慧交通」本科專業,布局學科專業新增長點,培養複合交叉創新人才。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的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國立東南大學交通運輸系及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組,1995年成立交通學院。學院建有交通運輸工程、土木工程、測繪科學技術等多個學科,形成了以道路交通基礎設施 交通運輸系統優化為優勢特色,兼顧港航水運、地下空間、機場軌道等領域方向的交通運輸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群,多輪一級學科綜合評估排名全國最前列,連續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序列。建有交通工程、交通運輸、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等4個國家一流專業。
學院牽頭入選交通運輸部「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服務國家交通領域戰略需求,牽頭和深度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交通運輸部等交通領域科技發展戰略制定。2000年至今,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15項、省部級獎勵300餘項。
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今日之成就,離不開老一輩奠基人艱苦卓絕的奮鬥。徐吉謙教授是東南大學交通工程專業創始人,培養了我國第一個交通工程博士;方福森、劉樹勳、方左英、戴居正、餘立基五位老先生,被稱為「道路五老」:方福森先生嘔心瀝血編纂《高等公路學》;劉樹勳先生致力於南京城市發展與建設;方左英先生孜孜不倦擘畫路線勘測規劃;戴居正先生為籌建道路材料研究所奔波勞頓;餘立基先生貢獻於近代中國第一條省際國道——京杭國道的建設。
2.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以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理、工、農、文、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是華東地區成立較早的汽車與交通工程相關專業教育、研究基地。
學院設有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車輛工程3個系,擁有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江蘇省實踐教育中心(汽車運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南京靜態交通聯合實驗室;南京林業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車輛工程研究所、公共自行車服務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和對外服務機構。
近幾年,學院承擔了80餘項科研項目的研究,擁有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技術200餘項,出版教材、專著20餘部,發表專業論文500餘篇。
3.河海大學
河海大學建校於1915年,是一所擁有百餘年辦學歷史,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實施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雙一流」建設以及教育部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河海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2年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設立的「結構部」和「路工學部」。
經過數十年的建設與發展,交通工程專業已成為江蘇省重點專業類建設點、河海大學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院現有江蘇省交通基礎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鋼橋結構安全與鋪裝技術工程中心、南京市裝配式建築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
近五年,學院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及橫向科研項目591項,科研經費2.63億元;獲省部級及其以上獎項53項;發表SCI檢索論文790篇,申請發明專利926件,授權發明專利470件,出版學術專著27部。研究成果成功服務於「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
4.南京理工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由創建於1953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分建而成,經歷了炮兵工程學院、華東工程學院、華東工學院等發展階段,1993年更名為南京理工大學,是「工信部七子」之一,素有「兵器技術人才搖籃」的美譽。
南京理工大學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自動化大類)本科專業以及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均依託自動化學院建設,其中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專業於2022年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學科以智能化與信息化為創新驅動,主要從事道路交通、軌道交通與軍事交通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軍事交通與軍民融合領域具有鮮明特色。
自「十三五」以來,學院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等省部級及以上科技榮譽和獎勵近20項。近年來,承擔了國家重大儀器專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中央軍委科技委基礎加強計劃項目等一大批國家級重大項目。
學校擁有「交通信息融合與系統控制」工業和信息化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智能交通與車聯網」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智能交通信息感知與數據分析」工程實驗室、江蘇省「軌道交通電氣牽引仿真設計」公共技術服務中心、「高維信息智能感知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多運動體信息感知與協同控制」高校重點實驗室等多個可支撐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建設的省部級實驗平臺。
浙江省
1.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創立於1897年,是一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創新型大學。
浙江大學交通學科歷史悠久,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在土木系下設了公路工程和鐵道工程專業方向。2017年浙江大學成立智能交通研究所,形成了以智能交通系統為主要研究方向的交通運輸學科體系。
研究團隊以建築工程學院為主體,工程師學院、ZJUI國際聯合學院為補充,聯合海洋學院、控制學院、能源學院、電氣學院、信電學院、計算機學院、心理系等多學科開展交叉研究。建設有智慧交通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阿里巴巴-浙江大學數字交通創新應用中心等產學研融合平臺。擁有道路與交通工程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學術博士點、交通運輸專業學位博士點,在工程師學院建設有「智慧交通」卓越項目制,有力支撐人才培養與學科研究。
目前,浙江大學交通運輸學科已發展成為國內交通工程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為推動交通領域技術進步、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及服務地方交通建設作出重要的貢獻。
四川省
1.西南交通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創建於1896年,是中國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學府,是中國土木工程、礦冶工程、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同時也是「交通大學」最早兩大源頭之一,先後培養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楨、林同炎、黃萬裡等為代表的30餘萬棟梁英才。
1982年,高世廉教授接受組織任務籌建「交通工程」專業,1985 年正式批准招收本科和研究生,986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成為國內最早創立交通工程專業的三所大學之一。
2009年,交通工程專業列入國家特色專業建設序列,所依託的交通運輸實驗中心列入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序列。2010 年交通工程專業教學團隊被列為國家級教學團隊。2011年,羅霞教授獲評「國家教學名師」。有力地支持了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在多次學科評估中排名全國第1。2022年軟科排名A 。
2022年,西南交通大學新增「智慧交通」本科專業,軟科排名A ,是首批在教育部備案開設智慧交通本科專業的高校。首屆招生97人。智慧交通專業圍繞智能網聯與車路協同、智慧交通城市大腦、交通-能源-環境等方向開展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
近年來,相關團隊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聯合)項目、國家重大儀器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課題等,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四川省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電力科技進步一等獎及省部級獎項等。
重慶市
1.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創辦於1929年,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校。
重慶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主要依託於土木工程學院。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最早成立於1935年,近5年來,土木工程學院先後完成了包括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0餘項,取得了一批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並榮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
學院下設的交通運輸工程專業從1996開始建設,主要研究領域涵蓋公路、城市道路、機場等工程的規劃、勘察、設計、施工、養護與管理以及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安全、交通信息及控制等。
在相關研究方向上,承擔了一系列國家級、省部級和校企合作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與國內外有關高等院校和交通運輸業,特別是道路行業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了廣泛的聯繫與合作。
2.重慶交通大學
重慶交通大學創建於1951年,為修建康藏公路、建設大西南,鄧小平主持的西南軍政委員會創辦學校,時名西南交通專科學校。1960年組建重慶交通學院。學校於2000年由交通部劃轉重慶市管理,為省部共建高校,2006年更名為重慶交通大學,是一所交通特色鮮明、以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
交通運輸學院是重慶交通大學交通特色的重要支撐。學院創辦於1982年,前身為道路運輸管理系,現有交通工程、交通運輸、交通設備及控制、交通管理和智慧交通5個本科專業,擁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碩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有5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在西南地區交通工程專業代表人之一李正宜教授的堅持下,重慶交通大學於1983年開設交通工程選修課,1986年招收培養交通工程方向的研究生,並於1990年在道路工程系試行開設本科專業,是重慶地區首個開設交通工程專業的高等學校,2000年正式開辦交通工程專業,2012年成為重慶市特色專業,2019成為獲批一流專業建設點,2020年通過工程教育認證。
如今,學院在山區道路交通流理論及應用、交通系統規劃、交通管理與控制、智能交通系統、道路交通安全、交通信息系統、交通環境工程、車輛節能及汙染控制、交通行為與車輛駕駛安全等領域有較強的研究能力。近年來,學院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0餘項,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20餘項。
山東省
1.山東大學
山東大學是一所歷史悠久、學科齊全、實力雄厚、特色鮮明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2017年順利邁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行列。2022年,學校新增「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本科專業。
齊魯交通學院作為山東大學與山東高速集團聯合共建的創新型示範學院,是響應國家「交通強國」戰略,踐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山大系」品牌的生動實踐。學院圍繞智慧交通與智能建造兩大前沿領域,在公路、鐵路、軌道交通和地下空間工程等相關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建院以來,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3項、千萬級重大工程項目8項、省部級及其他工程項目100餘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各一項,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1項,其他獎勵30餘項。
學院研發的地下工程災害智能預報預警防控技術達到世界前列。先後參與建設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川藏鐵路、滇中引水、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汕頭灣隧道、穿黃隧道等重大工程。
此外,學院與山東高速集團、中鐵股份、中國鐵建、山東鐵投、濟南軌道交通等多家大型企業開展深入合作,並成功將科研成果推廣應用至全省乃至全國系列重難點工程,助力行業進步和地方經濟發展,助推國家「交通強國」和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
2.山東理工大學
山東理工大學創建於1956年,現已發展成為以理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山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單位,是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山東理工大學與智慧交通相關的主要是交通與車輛工程學院。
學院現有電動汽車智能化動力集成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城市道路交通裝備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國家級車輛工程與交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等3個國家級教學科研平臺,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示範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省車輛工程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個省部級教學科研平臺。
近年來,學院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00餘項。
獲得省部級以上教學科技獎勵37項,其中國家級教學科技成果獎勵4項,發表論文1500餘篇,其中被SCI、EI、SSCI收錄300餘篇;出版專著19部,教材30部。
3.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建校於1951年,是一所工科優勢突出,行業特色鮮明,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高校。
山東科技大學交通運輸專業依託於交通學院。學院現有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質量保障與智能監測重點實驗室(山東省交通行業重點實驗室)、交通信息研究所、智慧交通聯合實驗室等近10個教學、科研平臺(實驗室)。
近三年來,學院立項縱向項目40餘項,其中國家級10項,省部級20餘項;立項橫向項目30餘項,累計科研合同經費3000餘萬元。發表SCI等高水平論文50餘篇,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
此外,學院與山東省交通科學研究院、海信集團、山東高速集團、青島港、青島地鐵等20多家知名企業、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學研用合作關係。
4. 山東交通學院
山東交通學院始建於1956年,其前身是交通部濟南汽車機械學校。如今,學校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管、理」為支撐,以培養綜合交通人才為辦學特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22年,學校新增「智慧交通」本科專業。
山東交通學院與道路交通相關的主要是汽車工程學院、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
近年來,汽車工程學院獲批省部級及國家級科研課題50餘項、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技術發明獎7項;並積極對外開展社會服務,多家主機廠、保險集團以及山東省汽車行業協會和內燃機行業協會等單位深度合作,在校內外聯合建立了多個培訓基地。下設的交通運輸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教育部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山東省卓越工程師試點專業、山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現有山東省智慧交通重點實驗室(籌)、「高速公路全壽命周期大數據分析及安全保障」山東省工程技術中心、山東省智能交通協同創新中心、「道路交通建設、運營與事故防範」山東省安監局重點行業事故防範研發中心、國家車輛事故深度調查(NAIS)工作站(山東)、山東省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交通運輸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多式聯運智慧工程實驗室」等科研平臺。
近5年來,學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00餘項,其中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20餘項;獲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
福建省
1.集美大學
集美大學創辦於1918年,是福建省「雙一流」建設高校,是交通運輸部與福建省、自然資源部與福建省、福建省與廈門市共建高校,大陸唯一獲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批准具有開展臺灣船員適任培訓資格的院校。
集美大學與交通運輸相關的主要學院是航海學院。學院源於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1920年創辦的集美航海教育,是我國最早培養航海人才的學校之一。
學院擁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點和交通運輸專業學位碩士點,下設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交通安全與環境、交通運輸(物流)規劃與管理等學科方向;擁有航海技術、交通運輸、物流管理3個本科專業,其中航海技術專業獲得國家級特色專業,航海技術、物流管理、交通運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設有國家級船舶輔助導航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航運研究院、交通安全應急信息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集美大學分實驗室、廈門東南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等13個研究平臺;擁有國內先進的大型船舶操縱模擬器、海上專業教學實習船 「育德輪」、航運與物流仿真模擬系統和水上訓練中心等;已與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航標協會(IALA)、國際海事大學聯合會(IAMU)等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
集美大學交通運輸學科立足於水上交通,凸顯「工海」特色;並初步形成了 「院士牽頭,多學科團隊交叉」向綜合交通快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2.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發端於1896年的「蒼霞精舍」,如今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管、文、理、經、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應用型高校。2022年,學校新增「智慧交通」本科專業。
福建工程學院交通運輸學院成立於2011年,主要在交通運輸工程、智能科學與工程、物流工程與管理學科領域開展教學與科研。現有「福建省汽車電子與電驅動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北鬥導航與智慧交通協同創新中心」、「數字福建交通大數據研究所」、「智能無人駕駛技術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重點創新研發平臺。
近五年,學院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1項、日內瓦國際發明獎銀獎1項,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省社科科學研究重大項目、省技術創新專項、省交通科技計劃項目等各級各類項目80餘項。
在《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交通運輸工程學報》、《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3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論文150餘篇。同時,其學科團隊積極主辦國際會議,近五年連續參與舉辦交通學科國際會議VTC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Vehicular Technology,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Applications)。
遼寧省
1.大連理工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創辦於1949年,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國工業體系建設親手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是全國首批8所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高校之一,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和交通工程專業主要依託於交通運輸學院進行建設,交通工程本科專業是全國一流本科專業。學院下設道路工程研究所、交通規劃研究所和智能交通研究所三個研究所和交通工程實驗室(隸屬於國家級土木水利教學實驗中心,包括道路工程和智能交通分室)。
學院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際合作項目、交通部、遼寧省、大連市等省市政府項目200餘項,獲得省部級獎勵20餘項,並曾多次主辦或承辦交通運輸領域的國際會議。近五年,學院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項,研究成果為解決我國交通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2.遼寧工業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始建於1951年,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經、管、文、法、藝術等協調發展的多科性應用型大學。
遼寧工業大學與交通運輸相關的主要是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學院成立於2003年成立,近三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級和市廳級縱向課題10餘項,橫向課題20餘項,發明專利10餘項,實用新型60餘項,發表論文70餘篇,核心論文近30篇。
學院下設的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與設計、 智能運輸系統、現代物流技術、交通運輸信息技術、交通運輸應急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安全與車路協同技術、智能交通系統、汽車智能感知與輔助駕駛技術、交通數據分析與應用技術、交通規劃與管理。
3.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創辦於1909年,是中國著名的高等航海學府,被國際海事組織認定的世界上少數幾所「享有國際盛譽」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連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成立於2017年6月,由原交通運輸管理學院和交通運輸裝備與海洋工程學院的部分專業重新組建而成。
學院設有交通運輸、交通管理、物流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其中交通運輸專業曾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並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和道路與鐵道工程學科是遼寧省重點學科。此外,學院擁有多個與特色學科專業相輔相成的實驗室,是學校和學院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撐、學科交叉工程實訓和實踐的重要平臺。
湖南省
1.中南大學
中南大學由原湖南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與中南工業大學於2000年4月合併組建而成,擁有完備的有色金屬、醫學、軌道交通等學科體系,涵蓋哲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等11大學科門類。
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主要依託於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由原長沙鐵道學院的交通運輸、機車車輛工程、軌道工程機械等學科專業和高速列車研究中心組建而成,學科帶頭人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田紅旗教授。近年來,學院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方向。擁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學院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國家科技支撐、國家「973」、國家「863」重大專項、「985」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等一系列國家和省部級重大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創新團隊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中國專利金獎2項等。
學院擁有「軌道交通列車安全保障技術」國地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軌道交通安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軌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慧交通」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軌道交通大數據」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軌道車輛碰撞安全保護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先進軌道交通」湖南省科學普及基地、「軌道交通安全」國家985科技創新平臺等高水平學科平臺,並首批進入了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
2.長沙理工大學
長沙理工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首批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湖南省「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是學校服務交通行業的主體學院,學院現已成為我國公路交通領域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鄭健龍院士領銜、一大批卓越人才匯聚的優秀師資隊伍。
學院緊緊圍繞我國現代交通運輸業,堅持自主創新,擁有1個國家級科研教學平臺和13個省部級平臺,主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等重大成果。近年來學院共承擔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260餘項。
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設立了5個研究方向:特殊路基穩定與加固新技術,耐久性路面結構設計理論及新技術,道路工程新材料、測試及施工控制技術,綜合交通運輸系統規劃理論與方法,智能交通管理及交通安全分析與事故預防,並於2005年獲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007取得了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資格,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98年和2001年分別被評為交通部和湖南省重點學科,2018年被確定為湖南省「國內一流建設學科」。
廣東省
1.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前身為1924年孫中山親手將廣州地區多所高校整合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現已成為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
中山大學智能工程學院涉及智能交通領域研究。
學院成立於2017年,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導向,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人工智慧」和「交通強國」等重大戰略需求,依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重點建設控制科學與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兩個學科,培育新工科卓越人才,開展智能製造、智能醫療和智能交通三大領域研究。
目前,學院已建設有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2個廳局級實驗室、2個院級研究中心、多個科研與教學實驗室;正在建設智能無人系統和車路協同兩大科研平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在行業中獲得實際應用。
2.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史稱「紅色甲工」);正式組建於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期,為新中國「四大工學院」之一。現已發展為一所以工見長,理工醫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於2008年1月由原建築學院土木工程系和原交通學院合併而成。學院下設的交通專業成立於1994年,先後創建了交通工程(國家和廣東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交通運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個本科專業,以及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廣東省優勢重點學科)。2010年獲批華南地區唯一的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的完整人才培養體系。
交通學科建設有廣東高校現代道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高校現代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智能交通信息與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國智能交通技術培訓網絡—廣州中心、交通部重交通道路耐久與安全協同創新平臺、廣東省交通運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等科研教學支撐平臺,一直緊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行業的發展需求,重點根據廣東省內交通狀況進行科技攻關及科技創新工作,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高度贊同,為華南地區的交通建設與管理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土木與交通學院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以及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6項、二等獎9項。2018-2021年累計新增科研項目172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01項;累計申請專利和軟體著作權988件,發表SCI/EI論文718篇。
廣西省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始建於1960年,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桂林電子工業學院,2006年更名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學校先後隸屬於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機械電子工業部、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信息產業部。2000年管理體制轉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與交通工程相關的主要是建築與交通工程學院。學院成立於2011年,建築與交通工程學院在原機電與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專業、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兩個專業基礎上,獨立成立學院。
近五年,學院根據廣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經濟發展需求,承擔了國家級科研項目13項,省部級科研項目20餘項;完成地方交通、建築、土木工程行業委託諮詢技術服務項目80餘項;在國內外期刊及國內外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被SCI、EI等收錄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10部,獲廣西科技進步獎2項,廣西技術發明獎1項。
陝西省
1.長安大學
長安大學自1951年起,學校前身西安公路學院、西安地質學院、西北建築工程學院相繼成立。如今已成為我國交通運輸、國土資源、城鄉建設三大行業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高質量社會服務的重要基地。
長安大學與交通運輸、交通工程相關的主要是運輸工程學院和公路學院。
運輸工程學院下設的交通工程專業與交通運輸專業均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國家一流建設專業,且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長安大學是最早開展交通工程專業的學校之一,從開設交通工程專業,到彙編相關教材,再到招生,嚴寶傑教授都深度參與其中 。
交通工程專業源於1982年西安公路學院公路系交通工程教研室,如今,交通工程專業整體已從公路學院劃撥至運輸工程學院。
公路學院是長安大學建設交通運輸工程「世界一流學科」的牽頭學院。近年來,學院承擔了「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一大批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3974篇,授權發明專利607項,出版專著及教材140餘部,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12項。
學院創新成果應用於港珠澳島橋隧集群工程、大興國際機場等一批「國之重器」超級工程,支撐了世界最大跨徑的公鐵兩用斜拉橋滬通長江大橋、世界海拔最高公路青藏公路、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秦嶺終南山隧道、我國第一條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等重大工程建設,推動了我國公路交通科技進步和事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2.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是1931年誕生於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是以電子與信息學科為主,工、理、管、文、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依託於通信工程學院。學院成立於2002年,是我國交通領域前沿基礎、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工程技術開發的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
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以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為基礎的面向航空、航天、航海以及地面交通場景的融合交通信息工程;面向交通網絡和通信網絡的交通通信網絡工程;面向現代交通環境的交通網絡信息安全工程。
學科立足於國際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在智能交通、無人駕駛、智慧公路與車路系統技術方向承擔並完成多項國家、省部級科技任務,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及科技獎勵,有力地推動了我國交通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3.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是一所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依託於自動化學院。交通運輸學科下設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專業,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B-。
「十三五」以來,學院主持國家級項目340項;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31項;現有國家級科研平臺2個,省部級科研平臺10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
學院共制定國際標準3項、行業標準2項。共授權發明專利244項,成果轉化60項,發表SCI論文1300餘篇,ESI高被引論文75篇。
吉林省
1.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吉林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始建於1946年,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首批「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吉林大學交通學院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國內第一個汽車運用與修理專業,1992年5月經原機械工業部與交通部批准,成立了吉林工業大學交通學院,是我國高校中成立最早、實力較強的交通學院之一。張燁、高延齡、楊兆升等元老為吉林大學交通運輸學科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建院以來,學院負責和承擔國家及部省級研究項目700餘項;授權發明專利60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統編教材和其它科技著作60餘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500餘篇,並先後與10餘所國外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
楊兆升教授是我國最早從事交通工程研究的著名專家,是我國最早從事智慧交通領域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吉林大學交通工程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交通學科在智能運輸系統、載運工具智能化及可持續發展、道路橋梁安全監測與養護、運輸系統規劃與物流管理等領域具備跟蹤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的條件。通過對智能運輸系統關鍵理論與技術、智能車輛與檢測技術、運輸系統可持續發展、交通控制與安全、交通裝備節能減排、半剛性基層瀝青混凝土路面與橋梁設計施工等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使學院穩定保持在全國交通領域的整體領先水平。
黑龍江省
1.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始建於1920年,1951年被確定為全國學習國外高等教育辦學模式的兩所樣板大學之一,1954年進入國家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
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前身是1920年創立的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鐵路建設科、1931年創立的道路交通科、1958年創立的公路與城市道路專業,是國內最早培養鐵路交通、道路交通等高級技術人才的院校之一。
以先輩蔡乃森/王哲人和新生代譚憶秋為代表的榮譽校友,創立和發揚光大了哈工大道路交通學科的發展。
近5年,學院承擔「863」、「973」、科技支撐、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42項以及10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到帳達到1.41億元;獲發明專利授權與授權軟體110項;出版著作24部,作為主要參編單位完成了《公路瀝青路面設計規範》等12部規範,發表SCI、EI論文576篇。
2.東北林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創建於1952年,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林業工程為特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校,現為教育部直屬、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雙一流」建設高校。
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是我國較早開展交通運輸工程領域研究的教學科研機構,現有交通運輸和交通工程兩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車輛工程和汽車服務工程兩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擁有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和交通運輸工程博士後流動站。
國家車輛事故深度調查體系工作站(NAIS)、黑龍江省寒地道路交通運輸技術重點實驗室、東北林業大學交通研究中心和綠色低碳交通運輸研究中心均設在交通學院。現為黑龍江省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單位,組建了黑龍江省汽車高等教育聯盟。
近五年來,學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其他技術服務項目200餘項,在智慧綠色交通規劃、交通安全與事故分析、智能車輛感知與控制、載運工具功能創新等領域,取得一系列標誌性成果。
江西省
1.華東交通大學
華東交通大學於1971年經中央軍委和教育部批准成立,由原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系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上海鐵道學院合併組建而成。是國鐵集團與江西省人民政府、國家鐵路局與江西省人民政府「雙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博士學位授權單位,
華東交通大學是一所以交通為特色、軌道為核心、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現擁有省部共建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性能監測與保障國家重點實驗室等3個國家級科研平臺。
為強化交通特色學科體系,推進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隊伍建設,發揮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的輻射引領作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華東交通大學開設了「交通運輸工程學院」。
近五年,學院教師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61項,省部級項目183項,服務地方和行業發展的各類橫向項目731項;科研經費總額累計1億餘元;出版學術專著94部,獲授權專利259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951篇,實現ESI熱點論文和高被引論文雙突破。
湖北省
1.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於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
華中科技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專業依託於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
學院聯合主辦了武漢數字建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承辦了中國工程院主管期刊《工程管理前沿》(英文),該期刊為中國工程院初創的11種期刊之一,已入選ESCI;承辦了國家一級權威刊物、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會刊《水電能源科學》;承辦了《土木工程與管理學報》,該學報於2005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署評為我國權威期刊。
此外,學院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基金、國際合作項目等縱向課題項目20餘項;承擔「國之重器」三峽工程、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機場的建設、以及長江中上遊巨型水庫群水文預報體系、防洪發電航運生態及其互聯區域電網調度系統研發,年科研經費超過8000萬元。
2.武漢理工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起源於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藝學堂,現已成為我國「三大行業」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2021年獲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高校。
武漢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學科依託於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學院組建於2021年,由原交通學院的交通運輸管理系、交通工程系、道路與橋梁工程系,原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的船機運用工程系、能源儲運工程系和原物流工程學院合併組建。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路交通工程技術專家嚴新平是交通運輸工程和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帶頭人。
學院堅持以建設高水平交通運輸工程學科為引領,以機械工程、系統科學學科建設為兩翼,以交通物流融合發展為路徑,打造交通規劃設計、運載裝備、基礎設施、港口物流、交通信息與控制等全鏈條專業群,聚焦水陸交通運輸安全、綠色和智能化發展,形成了船港裝備與管道運用工程、交通環境與安全保障、智能交通系統工程、道橋建設與管養、交通運輸規劃與物流管理等特色方向。
甘肅省
1.蘭州交通大學
蘭州交通大學創辦於1896年,學校堅定地走出了一條以軌道交通為核心的特色辦學之路,現已成為中國鐵路工程師的搖籃。
蘭州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的前身是蘭州鐵道學院鐵道運輸系,成立於1958年建校之時,是我校最早建立的5個系之一。
1958年,在北京鐵道學院(現北京交通大學)運輸系主任、我國鐵道運輸專業的奠基者與創始人之一、著名運輸專家林達美教授的帶領下,由北京鐵道學院部分教師成建制遷蘭組建而成。2003年,運輸系正式更名為交通運輸學院。
近年來,學院教師在國際交通運輸與運籌管理類頂級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Part C、Part D等發表學術論文500多篇,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科研及教育教學項目200餘項,成果獲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40餘項,其中參與完成的「中國鐵路客票發售和預訂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完成的「運籌學在鐵路運輸中的應用」獲中國運籌學應用二等獎,為全國近300餘家企事業單位提供科技服務。
內蒙古
1.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大學創辦於1957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在少數民族地區創辦的第一所綜合大學。
內蒙古大學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交通學院)創建於1956年。
2009年至今,學院獲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6項,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項,交通運輸部西部科技項目子課題1項,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橫向科研項目19項,交通職業教育指導委員會科研項目6項,獲批科研經費1800多萬元;近五年教師共發表學術論文547篇、其中EI167篇、SCI15篇,出版教材96部、專著3部。
學院下設的運輸工程系成立於2008年,現有交通運輸實驗室、現代物流實驗室、軌道交通實驗室三個教學實驗室和內蒙古交通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實驗室一個科研實驗室;開展基於大數據的國際道路運輸、智慧物流、城市群交通組織、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公共運輸規劃設計、交通安全及應急管理等領域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