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不再次登月了(人類登月滿50周年)
2023-04-15 00:34:54 1
2019年7月20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日。
50年前的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號」火箭載著 「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從美國的甘迺迪航天中心點火升空。開始了人類首次的登月徵程。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柯林斯乘坐宇宙飛船飛越了38萬公裡徵程。最終於7月20日踏上了月球表面。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走出了登月艙來到月球表面,在月球表面留下了第一個人類足跡。並說了那句著名的話「這是一個人的小小一步,卻是整個人類邁出的偉大一步」。
此後的三年間(至1972年12月)美國又發射了阿波羅12、13、14、15、16、17號飛船,其中除了13號因服務艙液氧箱爆炸中止登月任務(三名太空人成功返回地球),其餘飛船及其12名太空人均登月成功。然而自此以後至今已經過去了47年,再也沒有任何人類登上過月球。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人們心中的問號也越來越大。事實上,從阿波羅計劃落下帷幕之後的四十多年時間裡。質疑美國登月的聲音一刻也沒有消停過。
我在網上整理了一下那些討論的內容,發現對於登月的質疑大致分為三類:
1、「50年前技術那麼落後,怎麼可能把人送上月球?」
2、「你說能把人送上天,為什麼1972年之後40多年來,再沒人類登過月?」
3、「除了美國,為什麼別的國家就沒有登月計劃呢?」
這些問題頗有點意思,筆者在網上查閱資料試圖解開這些問題背後的真相。
一、50年前的登月,究竟是壯舉還是陰謀?
1976年,一位自稱參與過NASA 土星五號的 F-1 火箭引擎設計的技術人員——比爾·凱辛(Bill Kaysing)自費出版了《我們從未去過月球:美國的三百億美元騙局》(We Never Went to the Moon: America's Thirty Billion Dollar Swindle!)一書。
這本書開啟了此後幾十年甚囂塵上的登月陰謀論。書中展示了一些NASA有很多頗「科學」見解,比如:「在真空條件下旗幟為什麼會飄揚?」「照片上天空中為什麼沒有滿天繁星」「 為什麼同一張照片上不同物體的陰影方向不同?」等等論點。
雖然書中的質疑都被科學家們一一解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質疑聲音不僅未見消失反而還愈演愈烈,根據研究機構的報告:1979年時有6%的美國人認為「阿波羅11號」飛船載人登月是騙局。到了1999年質疑「阿波羅登月」的美國人增加到了11%,其中有5%的人不確定這件事情的真實性而選擇了「無意見」——在看厭了無休止爭論之後他們不再關心這個問題真相是什麼。
直到近二十年,隨著美國、中國、日本、印度等國的月球探測器升空。有相當多的照片證據出爐,最強有力的證據來自於美國「月球偵察軌道器」(LRO)拍下的照片,其中就包括了阿波羅11號,14號等的著陸點近照以及太空人活動痕跡和無人探測器的活動軌跡。
阿波羅11號著陸點近照。
阿波羅12號著陸點近照,可見國旗陰影。右下角是無人探測器「勘測者3號」。
有了以上這些事物照片,加上NASA後來公布月球巖石標本,修復後的登月控制室等「物證」。人們對於登月的真實性的質疑聲音才減弱了很多。但到目前為止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人(包括相當一部分美國人)認定「登月」是一場陰謀論。
了解了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歷史才發現:在登月的阿波羅計劃前後。發生了很多事情:力推阿波羅計劃的甘迺迪總統遇刺,幕後黑手調查疑雲重重。1971 年的有關越南戰爭的「五角大樓文件」曝光事件讓美國政府的信譽嚴重受損。而隨後1972年開始的「水門醜聞」更是讓民眾們對美國政府的信任度跌至谷底。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也不得不因為「水門事件」引咎辭職。
這些事件讓70年代的美國充滿陰謀論的土壤,比爾·凱辛的那部書便是從這片土壤中滋生出來的。而接下來隨著人類探月腳步的停滯, 「登月」對70、80、90後們只是教科書或者網上的一篇報導而已,並沒有太多的印象。對當時的科技水平也沒有太多了解。一些人自然會對當時的「登月」產生質疑。
這大概就是「登月陰謀論」存在了幾十年的幾大原因吧。
二、為什麼40多年來,再沒人類登過月?
1、只要我們搞懂了當年美國「登月」的原因。你大概就能弄明白為什麼之後「不登月」的原因了。
時間回到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消息一傳到美國,讓時任美國總統的約翰甘迺迪大吃一驚——這表明蘇聯的航天技術已經領先美國一大步。
之前蘇聯先於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如今又完成了載人航空飛行。這嚴重的打擊到了美國人的民族自尊心。為了奪回超級大國的顏面,1961年5月甘迺迪總統下達了特別諮文中提出:在十年內將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在最後加了一句:」整個國家的威望在此一舉。「於是才有了後來的阿波羅計劃。
因此登月原本只是「冷戰」時期的一項政治目的很強的計劃。去實施「載人登月計劃」,最初不過是美國人想爭口氣罷了
2、登月計劃從經濟效益上看並不划算
有人估算,整個阿波羅計劃耗資折合計價,相當於現在的2000億美元。其中僅1966年一年的費用,就相當於當時美國GDP的4.5%。再形象一點表達:每發射一枚登月的火星五號重型火箭,就相當於燒掉了一艘航空母艦。
但登月所帶來的經濟回報卻非常有限。月球上貧瘠荒蕪,目前幾乎沒有發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當然用登月艙也無法帶回大量的月球礦石。月球上已知的最有用的氦三也處於完全無法開發的階段(難度極大還不如在海水裡找)。所以成功在送幾波太空人去月球——達成美國人的心願之後,載人登月這件事情在經濟上變得越來越不划算。
畢竟登月的開銷和收益對比,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不可持續的。
而當時的蘇聯人真的想登陸月球,從科技實力上來講完全有可能實現。蘇聯當時也在研製自己的大功率火箭N1,雖然研發進度不及美國的土星五號。但只要投入下去登月成功應該不是問題。只是美國人已經率先登月,實在沒必要花費巨資去爭「登月NO 2」。
3、人類航天探索方向的轉變和國際環境的變化
阿波羅11首次登月之後,蘇聯和美國就已經意識到了登月太不值。且雙方都意識到先要去佔領近地軌道這個「戰略資源」。其後十幾年中:發射各種衛星(包括間諜衛星)和建立近地空間站成了兩國的爭奪目標。
蘇聯方面將原先計劃登月飛船聯盟號改造為近地空間站。而美國也將阿波羅18號到20號被直接砍掉,剩下的幾個已經生產出的土星火箭直接用來改造成天空實驗室空間站。土星五號火箭也被更加經濟的太空梭所取代。
另一方面相比載人航天,星際探索也是一個重要的領域。同樣可以表現一個國家的航天實力。蘇聯也率先開始探測金星和火星,美國也隨之開始探測火星以及整個太陽系。並在1977年發射了著名的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並取得巨大成功。
除了探索方向的轉變,在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和蘇聯,東西方陣營的冷戰局面緩和下來。美國和蘇聯籤署了削減彈道武器和核武器的條約,也宣布太空競賽「結束」並開始合作。雙方在航天項目投入陡然下降,阿波羅項目自然也被砍。
三、耗費這麼資金、人類登月的究竟有沒有價值?
看到這裡,我們了解半個世紀前的那場登月計劃政治意味濃重。登月本身也耗費了美國政府大量的財力。但它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卻有著深遠的意義。阿波羅工程從1961年5月份開始,在在工程的高峰時期,參與其中的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家科研機構,前後有40萬工程師參與其中。
登月需要的太空艙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而當時的計算機都是重達幾百公斤的龐然大物。為了讓計算機上天,IBM員工研製了微型集成電路,將大型機的尺寸從冰箱大小縮減到公文包大小。這為以後民用微型計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外,太空人們在月球上採集地表巖石標本的技術,最終演變成了可攜式無線吸塵器;為了檢查火箭和登月艙內部結構完整的CT掃描技術,如今變成了我們在醫院裡檢查用的CT機;甚至太空衣的抗壓和緩衝設計,用在了NIKE的氣墊式運動鞋上;為月球車電池充電的技術,推動了太陽能電池的發展。此外、滑鼠、脫水蔬菜、石英鐘、軟體工程等等現在耳熟能詳的產品,最初都是來源於登月計劃的設計。
登月計劃本身目標偉大加上真金白銀的支持,讓IBM、AT&T、波音和通用電氣等等這樣的企業得到了訂單的同時還迸發出了驚人的創造力。有專家估算,政府每往NASA投入1美元,就會產生價值7至8美元的商品和服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登月為之後美國科技中興奠定夯實的基礎。大而言之,相當多的技術還惠及到了當今的人類。
四、人類何時才會再開啟登月之旅?
半個世紀以來,表明上人類登月步伐止步於阿波羅計劃。但實際停下腳步。如今登月對於人類在技術層面來說已經不是難題。但舉一國之力送幾個人上月球現在究竟還是不是划算?它對國家的聲望,科技發展還有沒有人類首次登月那麼大?這筆經濟帳才是幾個有航天實力國家真正在算的帳。
太空梭時代過去之後,NASA選擇了扶持商業公司來負責火箭發射。於是埃隆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理察·布蘭森的維珍銀河,傑夫·貝索斯的藍色起源都進入到了這一領域。商業公司更加看重的是成本控制,其中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除了可以實現一次發射將兩顆衛星送入軌道之外。還可以做到一級助推火箭的完整回收。從而大大降低了單次的發射成本。
SpaceX還開發了太空旅遊業,計劃將普通人送到近地軌道中。如果能夠實現,航天產業將從「燒錢」產業變成一項盈利生意。 埃隆馬斯克曾經宣稱,SpaceX還要繼續壓縮單次火箭發射的成本。未來目標是將單次發射費用控制在數百萬美元水平。
將載人航天的成本降下來,讓航天活動和太空旅行變得更經濟,這樣人類才可以走的更遠。是這些年來人類致力於做的事情。
NASA方面計劃於2024年重返月球,我國也計劃將於2020年至2030年之間實現載人登月。登月只是人類探索宇宙的一小步罷了,我相信總有一天人類的航天技術將能夠使我們穿梭與太陽系之間——甚至去探索更寬闊的星系。屆時,月球將是我們最理想的中轉站。
這50年其實我們一直在量變,而當某一天人類的航天技術實現質的飛躍時。人類將繼續自己探索太空的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