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是奸臣還是忠臣(難怪說翁同龢書生意氣太濃)
2023-04-13 01:51:47 1
翁同龢是清朝狀元,貴為兩代帝師,在朝廷上,他是唯一可以和李鴻章抗衡的人。清末有一副巧聯流傳甚廣:「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說的是李鴻章,下聯說的是翁同龢。後人曾經評價,翁同龢是鬥不過李鴻章的,只因為他是皇帝的老師,李鴻章才讓著他,翁同龢才學過人,只是他的性格中書生意氣太重,在官場上他誰也鬥不過,在他的家鄉流傳著這樣一則與知縣鬥氣的趣聞。
清末,翁同龢因得罪了西太后慈禧,被趕回老家,在當時這不算丟臉。還可以美其名曰「養望林下」。他也著實過得不寂寞,皇上正當盛年,等到太后百年,這個待光緒皇帝如親兒子的老師說不定還會東山再起,還不照樣入他的軍機,興許還能當個領班大臣,所以,翁家門前照樣車水馬龍,倒好像翁大人並未革職,是回鄉省親,小住數月一樣。
翁同龢是晚清大書法家,每天總要寫上十餘幅字消日遣懷,但他很少答應別人求字,就是親朋好友求十回,也未必到手一張半張。就連頂頭父母官常熟知縣,翁同龢也懶得敷衍,隨他想盡辦法請託,片紙不如公門。俗話說得好,不怕縣官,就怕現管。一個被革職的鄉紳還這麼牛,朱知縣氣得咬牙切齒,一點辦法也沒有。
形勢一天一天在變化,百日維新,戊戌變法,京中消息一天一個樣,最後是上諭到:翁同龢薦引匪人,革職永不敘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朱知縣這一下可是逮到機會了,從此以後,每天前往翁府,召集翁家所有奴僕一·一詢問:中堂今天幹嘛啦?上午?下午?晚間?夜間?吃了啥?見了誰?言談間可有大不敬的地方?每天如此,溫家上下被折騰的苦不堪言。
翁同龢這個氣呀,可他是清流領袖,一代大儒,總不能跟這種庸吏當面翻臉:「也罷,你不是奉旨管束我一舉一動嗎?老臣領旨!」於是,他通知朱知縣:以後不要辛苦你往我家裡跑了,免得耽誤公務,每隔一個時辰,我會往縣衙送一份報告,報告我在家裡做了些什麼?無非就是貼補家人幾雙鞋錢,讓他們多跑一點路。朱知縣一聽心裡馬上明白了,翁同龢有點煩了,朱知縣也感覺到這段時間有點過分了,瘦死的駱駝大似馬,翁同龢再落魄,他也是得罪不起的,朱知縣當即答應:「一切按中堂大人安排辦。「
以後幾天裡,翁同龢每隔一個時辰,就讓家人往縣衙門送一封隨手小筆,上書:翁某欲往後院走動,聽老父臺核實,或是翁某家中飯煮熟,將進食,請老父臺巡視,再不就是:翁某午睡片刻已醒,現坐於廳上與客略談,請老父臺詳查。一連幾天,家僕來回行走於翁府和衙門之間,朱知縣應接不暇。家僕回來如實相告,翁同龢心裡這個樂呀,心情舒暢極了,拿起筆來寫道:翁某今日洗足,請老父臺駕臨看管。翁老爺子精氣神好,兩頁八行,寫得飄灑自得。吩咐家僕:」這是最後一封了,明天就不必送了。「
一連幾天過去了,朱知縣再也不敢來翁府打擾了。翁同龢暗喜,薑還是老的辣,又過了幾天,突然有家人來急報:朱知縣將中堂大人請看管洗足的信函,用白綾裝裱成條幅,掛在縣衙花廳逢人便誇,說古人有爭」座位帖「,今有中堂的「洗足帖」,大可輝映古今,合為雙壁等等。現在,全縣鄉紳都知道中堂大人請知縣來看自己洗腳。
這下輪到翁同龢手足無措了,畢竟是兩代帝師,為人師表,他有點臉紅了,找到朱知縣要求收回這封信,朱知縣當然不答應,幾番交涉,翁同龢書寫了一幅屏風,一對聯送給朱知縣,朱知縣才把信退回翁同龢,不用說,這封信肯定被翁同龢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