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導遊潮水拍岸(深圳最後的村莊)
2023-04-12 20:45:36 1
珍珠導遊潮水拍岸?作者:樂 正(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珍珠導遊潮水拍岸?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珍珠導遊潮水拍岸
作者:樂 正(南方科技大學教授)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誕生了太多的奇蹟,湧現出太多的英雄。多年來,記錄奇蹟和英雄的文字可謂汗牛充棟。對於深圳這本大書,該怎樣進行解讀?我覺得,既要有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也應該有細緻入微的個體觀察。從這樣的角度來說,呂十立、鄒小辛著《最後的「珍珠」——深圳大鵬東山村調查》一書有著特別的價值。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之前,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可以稱為「原住民」,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生活在村落裡。2003年,深圳推進全面城市化的時候,全市共有村落2000多個。其中,1992年特區內的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個區,有200多個村落、4萬多農民完成了深圳第一次農村城市化變革;2003年,覆蓋特區外的寶安、龍崗兩區27萬農民的第二次城市化也順利完成了,深圳成為中國第一個沒有農村的現代都市。
深圳的原住農民,是一個應該被關注、但是往往被學界忽略的群體。本書的作者通過對深圳大鵬灣東山村長達三年多的深入調查,記錄了村裡人的生活現狀,村落的流轉變遷,特色文化的傳承保護,補上了深圳老村歷史記述缺失的一環。作者採用了紀傳體的寫法,講述一個個村民的真實經歷,通過普通人的命運展現一個老村的不同側面,同時也折射時代變遷。林奶奶的樂觀堅強、老書記的豁達灑脫、水根叔的剛正不阿、洪叔的力道精巧、李馬發的靈性虔誠、林文高的精明強幹……這些人物又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節點和事件。可以說,書中每一個普通人的過往,都有著令人感動的神韻;每一個鮮活生動的故事,都鐫刻著歲月的年輪。這些平凡的人們,同樣是深圳「奇蹟」的創造者。
東山村在20世紀50年代曾經建有珍珠養殖場,是廣東省級企業,風光一時。《最後的「珍珠」》也正來源於此。東山村是目前大鵬新區存留不多的老村之一,在《深圳市城市更新「十三五」規劃》中,大鵬的大部分村落將被更新。若干年以後,東山村就真的成了「最後的『珍珠』」。東山村一百多年的變遷,特別是近四十年來的發展,迴響著一個城市急速前行的腳步。
對於東山村人來說,他們最關心的莫過於土地。土地是東山村人的命根子,土地也是他們的體面和尊嚴,是他們生活的希望。深圳經濟特區的前身寶安縣,是一個邊陲農業縣。深圳的土地,原先都是這三十多萬農民在耕種。深圳從建立特區初期的三十多萬人,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萬人,如何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是個大問題。而有關土地的話題,從來就繞不開農民。進入新世紀,推進農村城市化,鄉村集體土地成為城市國有資源,農民成為城市居民,只留下宅基地;近幾年,城市更新加快,越來越多的宅基地上蓋起了摩天大樓,村民上樓了。數十年間,以土地關係的改變為核心,老百姓的身份也隨之變化,從漁民到農民,從農民到居民,他們的命運也隨之改變。要深入認識農村,土地制度的變化是一把「萬能鑰匙」。扣住土地制度的主題,就抓住了農村問題的根本。
在深圳這樣一個高速前進的超大型城市裡,如何保護好舊村落文化,發展好社區經濟,切實改善村民生活?這是《最後的「珍珠」》的另一個視角。在現實中,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是一個考驗。一方面,生態保護需要與舊村落經濟發展同步,這符合提升民眾生活水平的目標。另一方面,需要處理好城市更新與保護傳統的關係。這些年來,深圳的城市更新步伐加快,老村落在迅速消失,存留特色文化的任務顯得更為緊迫。東山村有著豐富的文化傳統遺存,建於明代的深圳離海最近的天后古廟,興盛於清代的碼頭,清代的閣樓式建築,客家、潮汕、疍家等多樣的語言,敬拜媽祖的民間信仰儀式,被帶到世界多地的甜茶……這一切,都急切需要保護、記錄、梳理、提升、傳承。
當下,深圳的改革開放正踏上新的徵程,在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很有必要從多個視角觀察深圳、分析深圳、理解深圳。《最後的「珍珠」》為我們打開了這樣一個窗口。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3日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