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蚊子從哪裡來(蚊子憑啥只咬你)
2023-04-13 06:00:17
明敏 蕭簫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為了發篇Nature,他們一天用自己餵了3000隻蚊子?!
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卻是普林斯頓大學一群研究人員在做的事情——
他們試圖找出這些蚊子專門吸人血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有不少蚊子會吸血。但在這些蚊子中,有一批極其「嘴刁」的專門吸人類的血液,對動物血液愛答不理。
最典型的就是埃及伊蚊,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花蚊子」。
哪怕連人影都看不見,只要聞到右邊罐子底下有人的氣息,它們就會前赴後繼,一波波湧上來想要吸血:
△圖源@SciTech Daily,左為豚鼠氣味;右為人類氣味
這類「咬人蚊」引起了研究人員的興趣:為什麼它們偏偏喜歡人類?
是人類身上帶有什麼特殊物質?還是蚊子有什麼針對人類的特殊構造?這些問題都還困擾著科學家們。
於是,研究人員試著對這批蚊子進行了轉基因實驗,來搞懂它們的「腦子」究竟是如何區分人與動物的。
期間為了讓這批只喝人血的蚊子「吃上飯」,研究人員一天被吸幾千次血也是常有的事。
耗時5年培養出腦子會「發光」的蚊子後,研究人員揭開了它們的神秘面紗,目前研究已經被發表在Nature上。
通常來說,蚊子會通過人和動物身上的氣味來區分二者。
但研究發現,不僅人與人之間的氣味相差非常大,就連動物和動物之間的氣味也各不相同。
研究人員通過收集人類和動物身上的氣體證實了這一點:在不同個體之間,產生氣味的化學分子成分含量截然不同。
△不同人/動物散發的化學分子成分
受體質差異、身上菌群分布等影響,每個人聞起來都是獨一無二的。
BUT,在這些五花八門的氣味中,蚊子卻總是能準確區分出「人肉味」和動物的氣息。
舉個例子,如果你去了一個滿地都是花蚊子的跑馬場,大概率那些馬沒什麼事,而你會被咬出一身的包。
(這還真不只是因為它有毛擋著…)
這是怎麼回事?
首先,蚊子有著極其敏銳的嗅覺。
如果對蚊子有所觀察,我們會發現除了吸血用的口器以外,蚊子還自帶兩根看起來毛絨絨的觸角:
這些觸角上有幾千個嗅覺感受器,讓蚊子能準確區分出不同的氣味,從而用它們的大腦判斷「這東西到底能不能吃」。
其次,在蚊子的「腦子」中,存在一個專門處理氣味(嗅覺)信號的腦區。
這個腦區中有大約60個叫做「嗅小球」的東西,每個嗅小球處理的都是不同的化學分子信號。
雖然大自然中的氣味千千萬萬,但蚊子卻只對「獵物」人類身上散發出來的幾類物質特別敏感。
當感知到人體散發出的獨特氣味後,對應的嗅小球就會變得極其活躍,敦促蚊子趕緊去吸食它們覺得更好喝的人血(手動狗頭)。
所以,我們身上到底有哪些獨特成分,吸引了這些蚊子前來覓食?
用基因編輯找出答案在此之前,雖然也有不少針對蚊子的研究,但由於蚊子大腦太小、且只有在活著的時候才能觀察腦區活躍度,因此科學家們一直沒搞明白,它們究竟是被什麼氣味所吸引的。
直到科學家們絞盡腦汁想出了一種新方法——
為什麼不培育一些轉基因蚊子,讓它們的腦子自己「發光」呢?
這裡提到的讓腦子「發光」,其實就是螢光蛋白標記。
利用CRISPR技術,研究人員可以對蚊子大腦中的神經細胞進行基因編輯,讓它們在被刺激時能夠發出螢光。
如下是對蚊子初級嗅覺腦區進行標記的結果。
這樣一來,研究人員就能在蚊子嗅到不同氣味氣體時,直觀看到大腦中嗅小球的刺激變化。
在用人類氣味、老鼠氣味和羊氣味分別刺激蚊子後,他們發現,有一個特殊的嗅小球H只對人類氣味敏感(下圖綠色箭頭所指)。
而還有一個嗅小球A,只對動物氣味敏感,對人類氣味沒有反應(下圖橙色箭頭所指)。
並且在更多種氣味的測試中發現,蚊子在人類氣味和狗氣味的刺激下,嗅小球激活情況最為相近。
研究人員解釋這可能是由於狗長期和人類相處,皮膚表面細菌比較相似,所以散發的氣味也會相似。
這裡的人類氣味,其實就是人體身上存在著兩種關鍵物質:癸醛 (Decanal)和甲基庚烯酮 (Sulcatone)。
由於人類在進化時,相比動物進化出了裸露的皮膚,為了保護自己的皮膚,就必須分泌出一些動物皮脂中沒有的物質,包括一種叫做Sapienic acid的脂肪酸,以及角鯊烯(Squalene)等。
其中,Sapienic acid存在於我們的皮膚和黏膜中,對如血鏈球菌,微生物鏈球菌等呈現出抗菌活性,幫助我們抵抗不少細菌;
角鯊烯則存在於像耳垢這樣的地方(doge),能增強我們的免疫力,像給皮膚加上一層保護膜一樣。
而這兩類物質被身上的細菌分解後,就會出現癸醛和甲基庚烯酮這兩種物質,蚊子便是對這兩種物質極其敏感。
但其實,發現這兩種物質和蚊子之間的關係,科學家們竟然用了5年。
研究人員:為實驗貢獻肉身&體味事實上,對蚊子進行基因編輯非常難。
該論文一作趙志磊在《一席》的演講中提到,編輯成功的概率甚至低於0.1%。
因為基因編輯涉及神經細胞,這很容易影響蚊子的神經系統,導致它們很難存活下來。
為此,研究人員需要培育大量蚊子以供實驗篩選。
這次他們pick了埃及伊蚊作為研究對象。
趙志磊表示,選它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因為在過去實驗中發現,埃及伊蚊非常喜歡人類的氣味。
第二,埃及伊蚊不同於大部分晝伏夜出的蚊子,它們是在白天吸血的,方便實驗開展。
畢竟……
誰都不想熬夜做實驗對吧?
確定好品種後,研究人員會從野外採集蚊子卵,拿回實驗室來培養。
而眾所周知,蚊子是要吸血才能長大的,怎麼給它們餵血就是個問題了。
一種方法是拿「動物血 塑料膜」來模擬人類皮膚,當把血液加熱到體溫時,蚊子就可能來吸血了。
但問題是埃及伊蚊本身不喜歡動物血啊。
所以,就剩下一種更為簡單粗暴的方法了——拿人來餵。
由此也就有了上面提到的那一幕,一個人、一天內、餵飽3000隻蚊子。
趙志磊介紹,他們通常會把手臂伸到飼養蚊子的籠子裡,幾百隻蚊子會立刻蜂擁而上。
十多分鐘之內就可以吸飽血,非常高效。
唯一的弊端就是被幾百隻蚊子咬完後,胳膊上會起很多包。
趙志磊印象深刻地記得,自己第一次餵蚊子後,手臂都腫了起來。後來是把手臂放在熱水下衝洗,加速皮膚血液循環才消了腫。
不過我們發現幾個月之後,再用手餵蚊子就不癢了,因為我們的免疫系統已經適應了。
解決了蚊子這邊的難題,還要搞定不同氣味的收集。
需要收集的幾個對象有人類、狗、羊、老鼠、鳥、豚鼠。
之所以會選擇這些動物,是因為它們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這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共使用了16個人、2隻老鼠、2隻松鼠、2隻鳥、1隻綿羊和4隻狗的氣味。
先來看人類氣味收集的部分。
他們設計了一個可以流通空氣的塑膠袋裝置,受試者需要提前幾天不洗澡,然後一絲不掛地躺在裡面。
裝置一邊注入乾淨空氣,另一邊抽出沾了人味的氣體,整個過程大概需要進行2個小時。
為什麼不能穿衣服呢?
因為棉線、化纖都會散發氣味,對實驗造成幹擾。至於幾天不洗澡……大概是為了提高濃度吧。
這部分當然還有實驗小組成員親自「獻身」,趙志磊表示他的導師Lindy McBride就是貢獻人之一。
而動物氣味,則可以通過活體樣本、毛髮等途徑來收集。
這其中包括了農場捐贈的羊毛、寵物店剃下來的狗毛……還有一些不怕人的小動物可以直接放在裝置裡進行氣味收集。
由此一來,研究人員就獲得了不同種類動物的高純度體味。
通過特製的系統中釋放不同氣體,他們就能看到上面所展示的埃及伊蚊大腦螢光成像變化了。
作者介紹△圖中男生(右)
本項研究的第一作者是趙志磊。
他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5年赴普林斯頓大學讀博,師從Carolyn (Lindy) McBride。
目前,他在康奈爾大學做博士後工作。
他的博士導師Carolyn (Lindy) McBride,正是這項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Lindy McBride為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
她組建的實驗室研究方向為,利用野生蚊子種群進化了解其行為基因及神經元基礎、以及行為進化的分子機制。
One More Thing其實拿自己餵蚊子來做實驗,在科研圈還真不是第一次了。
2020年,澳大利亞科學家Perran Ross就展示過讓5000隻蚊子來叮自己,以此完成研究。
(高能預警!!!)
△為研究做出億點犧牲
通過餵給蚊子一種可以阻止登革熱病毒的細菌,Ross試圖通過這種辦法讓蚊子不再傳染登革熱。
實際上,科學家們如此大力研究如何讓人類避免被蚊子叮咬,主要還是因為蚊子可以攜帶寨卡、登革熱、黃熱病等病毒在人群之間傳播。
而上萬年來,如埃及伊蚊等蚊子,已經進化到幾乎只叮咬人類了。
所以當下如何抑制蚊子傳播病毒,迫在眉睫。
據趙志磊介紹,此次他們的研究對於研發驅蚊劑也有一定幫助,他的同事就正在進行這方面研究。
目前的驅蚊劑很多是通過大量化學篩選得到的,具體的作用機制人們其實並不清楚。如果根據蚊子的大腦活動,能夠特異性地尋找到一種驅蚊劑,效果也許會好很多。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75-4
參考連結:[1]https://www.princeton.edu/news/2022/05/04/how-mosquito-brains-encode-human-odor-so-they-can-seek-us-out[2]https://www.ladbible.com/news/latest-scientist-lets-loads-of-mozzies-bite-him-in-the-quest-to-find-a-cure-20200930[3]https://mp.weixin.qq.com/s/LIejZCrutw_ltTI2IKRzGw[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VHPW5yfzQ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