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連續五年經濟十強縣(五張面孔看共富)
2023-04-13 07:12:01 1
《福建日報》2023年2月16日第01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放眼全國縣域經濟競速賽道,不少城市因資源而興,亦因資源而衰。如何扭住「高質量發展」這一關鍵,居安思危培育、塑造新的發展動力?近日,記者走進老區上杭一探究竟。
從縣城城郊一路向北,記者驅車連續採訪了上杭三大工業園區:金銅新材料產業園、白砂新材料科創谷、蛟洋省級化工園。從地圖上看,三大園區從上杭西南縱貫上杭西北,三點成線,串起當地產業發展鏈條。
在這條工業走廊上,鋰電新材料、半導體新材料、儲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崛起,撐起了上杭的產業「脊梁」和未來。
開闢新賽道
資源衰竭期仍實現經濟「加速跑」
新春伊始,科創谷內建設正酣。剛投產不久的紫金鋰元一期項目,春節期間全力保障安全環保,生產線保持平穩運行。
紫金銅業一角。福建日報記者 嚴順龍
「紫金鋰元是省重點項目,去年4月份開工、12月投產,達產後年產2萬噸正極材料,產值30億元,創造了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的上杭速度,全部建成後規模可達10萬噸,產值超150億元。」科創谷籌建辦副主任陳冬華自豪地說。
記者了解到,一期規劃3000畝的科創谷已「無地可用」,用當地幹部的話說就是「剛開張就沒地了,項目都談好了」。
科創谷為何搶手?「我們堅持社會化建設模式,由縣屬國企興杭國投的全資子公司開發建設,後期引入專業團隊共同運營,並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新材料產業基金,推動資本人才產業深度融合。」陳冬華說,預計5至10年,科創谷將打造鋰電、半導體等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鏈條,「未來上杭的新動能在科創谷」。
「金礦基本採完了,現在以採銅礦為主。」紫金山常務副礦長王培武介紹,雖然紫金山面臨資源衰竭問題,但是上杭經濟增速連續五年排名龍巖第一。
在資源衰竭期能夠實現經濟「加速跑」,記者在採訪中感受到,這與上杭縣居安思危,前瞻性布局以鋰電池材料、半導體材料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產業,全力開闢新賽道,密不可分。
早在5年前,上杭就前瞻性布局新材料領域,吉利、巴斯夫、寧德時代、傳化、貴州磷化等一批世界500強、中國500強產業項目陸續聚集,推動上杭經濟華麗轉身,2022年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243億元,近3年年均增速超過50%,成為發展主要引擎。
鋰電新材料、半導體新材料、循環產業正紅紅火火,近兩年上杭縣又悄然開始布局儲能產業,謀求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記者在科創谷看到,備受關注的龍淨儲能項目也在做開工的最後衝刺。「以紫金鋰元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為牽引,白砂新材料科創谷孵化了龍淨儲能等一批重點項目,著力打造上杭經濟新引擎。」陳冬華說。
循環低碳,推進產業綠色轉型,是上杭跑出的另一條新賽道。
蛟洋工業區管委會一樓大廳的電子屏幕上,產業鏈「樹狀圖」清晰可見。管委會副主任陳星煒詳細介紹了園區如何「循環」起來,打造出3條產業鏈:一是依託年產40萬噸陰極銅、20噸黃金和400噸白銀等資源,發展銅及貴金屬加工產業鏈;二是依託年產100萬噸硫酸資源,引入貴州甕福集團磷精礦和周邊螢石礦資源,發展鋰電新材料和半導體新材料產業鏈;三是依託紫金銅業年產60萬噸含鐵尾渣、1萬噸固體危廢和甕福紫金150萬噸磷石膏等資源,發展新型建築材料和有價物質回收產業。
上杭縣紫金銅業陰極銅生產線,技術人員正在檢查出產的陰極銅板。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攝
「這些相互關聯的產業,形成了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陳星煒表示,目前園區企業上下協作,滿負荷運行,資源利用上實現了「吃幹榨盡」、變廢為寶。蛟洋工業區的「循環」實踐,也為其贏得了省級循環經濟園區、省第二批綠色園區的榮譽稱號,成為我省循環經濟園區發展的標杆。
在上杭縣採訪,一種「全力以赴、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撲面而來:有招商任務的幹部人手一冊招商圖譜,對全縣每個產業「現在有什麼、下遊能做什麼、未來能發展什麼」做到心中有數,精準謀劃強鏈、延鏈、補鏈,不斷開闢新的賽道。
塑造新優勢
以人才和創新為重要戰略支撐
上杭地處閩西南山區,區位條件並不佔優。那麼,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何而來?
「資源型地區因資源而興,往往也因資源而衰,擺脫資源依賴,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才是上杭的根本出路。」對此,上杭縣委書記王波十分清醒。
走進蛟洋工業區內的德爾科技全資子公司天甫電子材料有限公司,只見一罐罐含氟電子氣體、溼電子化學品整箱待發。「含氟電子氣體和溼電子化學品都是半導體晶片的前端材料,純度分別達到99.9999%和99.9999999999%,成功解決晶片製造中刻蝕、清洗環節的卡脖子問題。」德爾科技董事會秘書、董事長助理林德榮自豪地表示。
福建德爾科技。福建日報記者 嚴順龍
從2007年開始,德爾科技先後精準引進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臺灣(巴斯夫、杜邦)、浙江大學等6個人才團隊,成功研發、生產出電子化學品領域13個關鍵卡脖子材料,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填補國內半導體關鍵材料領域空白。目前,集團已完成B輪融資,估值175億元。
德爾科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上杭企業重視人才、重視創新的一個縮影。2022年3月,在科技部首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中,德爾科技獲總決賽最高獎,是我省唯一獲獎企業;今年2月下旬即將在杭州舉行的第二屆全國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總決賽上,來自上杭的晶旭半導體成為入圍全國總決賽的我省兩家企業之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上杭縣縣長羅劍表示,縣財政將繼續每年投入5000萬元用於支持企業技術攻關和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科研平臺,持續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同時,緊盯行業風口,用好5億元的新材料產業基金,發揮縣屬國企擁有1300萬噸碳酸鋰資源效益,贏得發展「先手棋」「主動權」。
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上杭產業發展已來到了山腰,如何勇攀高峰、搶佔山頂?羅劍表示,上杭將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延伸拓展金銅產業,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圍繞下一代半導體、光刻膠、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以創新資源集聚推動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力爭金銅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
上杭依託資源但不依賴資源,堅持主動轉型,大力發展製造業、新興產業,對紫金山金銅礦的財政依賴下降至6.5%,對紫金礦業集團的財政依賴也已從十年前的80%左右,下降到如今的40%左右。
「2012年到2021年,上杭縣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10.3%,位列全省縣域第一,是我省縣域經濟中位次提升最多的縣份。」當地幹部群眾自豪地說道。
德爾科技電解車間。福建日報記者 嚴順龍
催生大「裂變」
優勢產業與新興領域齊頭並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上杭因國企而興,也深知國有資本、優勢產業在過去和未來發展中的重要性。
上杭的特色資源,是紫金山金銅礦。上層是金礦、下層是銅礦,紫金山也被形象地稱為「銅娃娃戴著金帽子」,是當地人的致富「金娃娃」。
30年來,上杭縣緊抓這一特色資源,以紫金山為龍頭,大力發展礦產冶金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打造出從資源開發到冶煉產品、精深加工,再向終端應用產品衍生的、較為完整的千億級金銅產業集群。數據顯示,金銅產業產值從2005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1316.7億元、增長73倍、年均增長28.7%,產值億元以上企業27家、納稅24.9億元,成為全省千億產業集群和閩西三大主導產業之一。
如何鞏固優勢產業?
上杭縣「四套班子」主要領導每季度聽取一次紫金礦業工作專題匯報,研究解決重大事項,已成為工作慣例。而作為紫金礦業的大股東,上杭縣充分授權,主要把方向、管幹部、守底線,不直接參與企業經營,不代替企業做事務性決策。
上杭縣鼓勵紫金礦業在積極實施「走出去」的同時,加大本土投資,立足上杭產業基礎,發揮龍頭效應,參與「建鏈、延鏈、強鏈、補鏈」工程,進一步完善金銅、新材料的產業鏈條,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縣域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春節假期剛結束,在上杭汀江大廈基金聚集區,閩西興杭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林聰就和團隊成員圍坐一起,謀劃推進新一年工作。自掛牌成立以來,基金集聚區已有26家私募股權公司進駐,資金規模達115.4億元,帶動一批優質企業落戶上杭。
「我們將持續加強在金銅和鋰電、半導體等新材料產業的投資,放眼全國,把更多好項目引入上杭。」林聰介紹,未來公司將以打造產業資本投資平臺為核心發展戰略,以產業直接投資和基金股權投資的雙輪驅動為抓手,不斷拓展和加強上杭核心產業、新興產業的廣度與深度。
晶旭半導體。福建日報記者 嚴順龍
在上杭「三點一線」工業走廊,紫金礦業、興杭國投等縣屬國有企業採用「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模式,主導建設金銅新材料循環產業園、新材料科創谷,引來了一大批上下遊企業。
當年動工、當年投產的火熱場面,在上杭工業走廊上比比皆是。以用地為例,2021年上杭報批土地約6100畝,佔龍巖全市一半;2022年報批6193畝,佔龍巖全市48%,全省排名第四。
產業裂變,勇爭上遊;老區不老,風華正茂。
在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年度榜單中,上杭縣連續7年衝進經濟實力「十強」縣(市),位列第七。去年,上杭首次入選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全國97個原中央蘇區縣中唯一入選,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探索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上杭經驗。
「我們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力支持紫金礦業和興杭國投等縣屬國企做大做強,以此引領和撬動民營企業發展,推動要素聚變,實現產業裂變。」王波表示,上杭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紮實開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幹爭效」行動,努力在推動產業發展、加快鄉村振興、促進共同富裕上先行示範,特別是把產業「蛋糕」做大做好,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全力打造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縣域樣板。
點評 >>>
產業興 縣域興
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蔣淞卿
縣域作為我國公共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基本單元,具有相對自主性,是推進落實高質量發展的基石。縣域經濟作為承接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的關鍵一環,是聯結匯聚各類要素的重要紐帶,而產業發展居於縣域經濟的核心地位,只有打牢產業發展的根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樹。產業興、縣域興,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國家級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上杭驚豔華麗蛻變的二十多年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縣一級經濟要在人才、技術、資金、交通等發展關鍵要素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實現產業的有效、高速發展,有幾個方面需要重點把握:
一是突出發展特色。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要實現發展,必須要突出特色,突出比較優勢,根據當地的發展稟賦和基礎,選準賽道,力爭在細分領域實現突破。
二是堅定發展方向。在選好發展賽道的基礎上,要保持好發展的定力。產業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只有保持好戰略定力,拋棄短期思維,久久為功,才能推動產業由小及大、由弱變強,成為帶動當地發展的主體和動力。
三是適時推動轉型。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不是恆久不變的,如何在堅持產業選擇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技術創新的變革、產業發展趨勢的變動,及時地調整產業發展的模式、方向、動力,推動產業及時轉型升級,是保持產業發展活力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中,在新一代科技革命加速變革的大背景下,要保持產業發展的長久生命力,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浪潮,帶動全產業鏈實現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提升,為產業打造新優勢。
根據民政部官網信息,截至2022年4月底,我國縣級行政區共2843個,其中縣級市394個、縣1301個,縣和縣級市的面積加起來佔全國960萬平方公裡的90%,除市轄區外的縣級行政區有1866個。這些縣一級的行政單位在交通區位、發展階段、資源稟賦、人口基礎等眾多方面都千差萬別,從而也決定了在發展方向和模式選擇上必然是各有差異。但不管道路如何選,方向如何定,發展產業始終都是關鍵之要、固本之土。縣域經濟要發展,必須堅定堅守實體經濟,突出強化特色優勢,走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強縣的高質量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譜寫中國式縣域現代化的新篇章。
來源: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