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最暖心的老師(她的優秀不止一面)
2023-04-13 03:10:51
三年綜合評價、發展評價、
能力評價專業第一(1/243)
大三學年績點4.43
她是學習上辛勤的耕耘者
跨學科參加比賽
收穫80餘項各級各類獎勵
她是競賽中創新的實踐者
從校學生會辦公室成員到校學生會執行主席
參與組織「挑戰杯」等校園活動20餘場
她是工作中細緻的服務者
眼裡有星光,心裡有火光
在西部編織教育夢想
她就是——
浙江師範大學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劉涵
錘鍊專業技能,尋求跨界突破
「我可能不算成績特別好的學霸,如果要說學習方法,可能就是把每件事情盡力做到最好!」劉涵表示。謙虛的她在大三學年達到了4.43的均績,並以品德素質評價滿分、能力評價滿分的成績斬獲國家獎學金。
作為一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師範生,劉涵始終記得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劉涵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備忘錄摘錄句子,寫詩表達情緒。一閃而過的靈感,日積月累,成為一篇篇刊登的文學作品。在空閒時刻,她偶爾也會看知乎、刷微博放鬆,但她並不會讓自己深陷進去,在其中耗費過多時間。
劉涵也會抓緊機會鍛鍊師範技能。她在實習和支教時認真備課,觀摩優秀課堂案例,微格練習講課與調整儀態,獲得了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設立的葉聖陶獎學金。在浙師大附中實習結束時,兩個班的同學都給她寫了信。
劉涵在浙師大附中實習
浙師大附中學生們給劉涵寫的明信片
筆尖的文字讓劉涵記錄下生活的許多美好,也幫助她打開了文化交流的大門。2019年11月,劉涵曾作為中國大學生友好交流訪日團浙江代表團的一員,在東京的各個便利店裡穿梭,在靜岡看富士山,在順天堂大學與日本學生一起上課。回國後,她寫的《你去我留,兩個秋》以中英文雙語編排的形式發表在《文化交流》雜誌上。
劉涵赴日交流
不拘泥於本專業的內容,劉涵通過參加各類競賽拓寬視野、鍛鍊思維。與不同學院的同學合作,從助力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到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她涉獵的領域很廣闊,斬獲了「網際網路 」國賽金獎、「挑戰杯」省賽特等獎等多個獎項。一次次推翻重來,一遍遍打磨修改,睡在實驗室的日日夜夜,與蚊子鬥爭的場場戰爭……劉涵的記憶仿佛是個過濾器,留下的總是美好,「當時的痛苦已記不清了,只記得每一個一起奮鬥的深夜,為了同一個目標努力的氛圍很美好。」
永遠不要忘記為什麼而出發
大學剛入學的始業教育,劉涵偶然間聽到時任校學生會主席胡馨文分享的學生工作感悟,學姐對學生工作的熱愛深深感染了她,「我當時就想成為像學姐那樣的人」。後來,胡馨文學姐支教歸來,指導校學生會工作,她們一起為熱愛的事業奮鬥,讓劉涵不禁感嘆「緣,妙不可言」。
大學期間,劉涵曾參與組織校慶遊園會、新生演講賽、十佳歌手大賽等校園活動20餘場,吸引萬餘人次參與,累計工作文件達80GB。劉涵回憶起學生工作的點點滴滴,過程中的疲倦與煩惱都隨風逝去,留下的都是溫柔與美好。
「一個人也許能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劉涵認為自己在學生工作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也許並不是如何變得「出色」,而是如何團結合作把一件事做到最好。
劉涵很享受一群人一起努力工作、有笑有淚的生活,「每次回到大活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在這裡劉涵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在演講賽前夜與負責人逐條核對注意事項,「百團大戰」前時一起在黑夜裡看守物資;認識了許多亦師亦友的老師,在迷茫時給予方向,支持她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在晚會結束後陪伴他們到最後……在劉涵眼裡,學生工作本質就是一個遇見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但和夥伴們並肩前行時,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服務本色永遠最重要。」除了做學生活動的組織者以外,劉涵還堅持做志願活動的服務者。劉涵有多次大賽的志願者服務經歷,且大多負責聯絡對接工作,以燦爛的微笑、熱情的姿態接待各大高校的師生。
令劉涵印象最深的是大一時參與的「信好有你」志願者活動,他們通過定期書信為西部的孩子送去溫暖。劉涵對接的是一名初二的男孩,書信很慢,一月一封,但他們的情誼卻很綿長。兩年的書信來往,劉涵用文字替他解答疑惑,幫他勾勒大學的生活圖景,孩子懂得感恩,有時會回贈一支筆、一塊巧克力或者別的小玩意。
談及如何在工作和學業之間達到一個平衡,劉涵認為學生工作與學習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學生工作,我的時間很可能消磨在一些無意義的事情上,學生工作促使我安排好時間,提升效率。」
劉涵分享了她大三的一個短期時間表:8.16-8.18在杭州參與全國學聯二十七大浙江分會場會議,8.18-8.21在江西井岡山參加井岡山論壇,8.22-8.24參加浙江省「網際網路 」大賽,8.28-8.30參加浙江省「挑戰杯」競賽。十五天,劉涵的時間被分割成了許多塊,而這只是她大學生活的一個縮影。
給祖國教育事業的「專屬浪漫」
「我們將時刻秉承『礪學礪行,維實維新』校訓精神……」劉涵曾在2019年和2020年浙師大新生入學典禮上莊嚴領誓,而她自己也是如此踐行的。
為何放棄普通保研的機會?為何在這個時間節點選擇去西部支教?這些問題,自從劉涵選擇支教保研後,身邊人曾無數次問她。事實上,選擇的猶豫和困惑也曾盤旋在劉涵的腦海裡,但在前往江西井岡山的顛簸的綠皮火車上,看到研究生支教團的招募通知的那一刻,周邊人聲嘈雜,劉涵卻是前所未有的平靜與篤定,內心一直問詢的聲音終於有了擲地有聲的迴響。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從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也不是一時興起,它就像一顆希望的種子,早早地在劉涵的心裡生根發芽。大學三年多來,她支教的足跡曾覆蓋浙江衢州、浙江義烏、江西上饒等多地,累計教學實踐達4個月。
寧波梅山,是支教的一個起點。大二暑假,劉涵帶隊去寧波梅山支教,為300餘名學生帶去了30餘門課程。除了常規的教學活動,他們還拜訪抗美援朝老兵,開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國」快閃活動,完成「詩路文化」調研,為這座安靜的海島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有的梅山學校的孩子們至今仍與實踐隊隊員保持著聯繫,劉涵笑稱他們是「兒童電話手錶的好友」。
2020年7月,劉涵參加完西南大學夏令營後,順利地收穫了優秀營員的稱號。但她的心裡卻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問詢,「究竟什麼是我真正想做的?」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參加全國學聯二十七大的過程中漸漸明晰。分享交流會上,劉涵仿佛遇見了知音,他們的話題一直緊緊圍繞著「西部」「支教」展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他們所有人的共識。
劉涵參加全國學聯二十七大
參加全國學聯二十七大後,劉涵便決定去準備研支團選拔,並放棄了所有的夏令營與預推免的機會,最終以第一名的綜合成績順利入圍,並競選為第23屆研究生支教團團長。
「用一年不長時間,做一件終身難忘的事情。」這是劉涵給祖國教育事業的「專屬浪漫」。去廣西龍州支教,對劉涵而言,既是一個深植於心的夢想,也是一種對傳統的追隨。浙師研支團,自組建起就和距離1800公裡之遠的廣西龍州結下不解之緣,浙師學子在扶貧支教路上二十餘年的薪火相傳,讓從浙師出發的劉涵更加堅定地選擇了這片土地。
龍州縣第一中學浙師班科任老師合照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作數。」劉涵用這句話概括自己的大學時光。努力不是徒勞的,冥冥之中總有回饋。大學四年的忙碌,不僅僅豐富了劉涵的履歷,更讓她在嘗試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
此刻千裡之外的龍州縣第一中學,劉涵不斷經歷著人生中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完整嘗試班主任工作、第一次以正式教師的身份站上講臺、第一次作為主持人參與節日慶祝活動……她也漸漸融入龍州,把異鄉當作故鄉。教師節,學生們給她精心準備的驚喜黑板,小朋友溫暖治癒的擁抱,一中老師們的照顧與幫助,都給了劉涵家的感覺。
接下浙師研究生支教團的接力棒,劉涵將在八桂大地上繼續發光發亮,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心懷教育理想,腳下足音鏗鏘
跟隨光,追尋光,成為光
劉涵用行動踐行青春誓言
我們在「浙」等她歸來
文字 | 張冰
圖片 | 來源於本人
編輯 |汪騁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