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調是如何誕生的(長津湖中讓人淚目的沂蒙山小調誕生在這裡)
2023-04-13 11:27:08 1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國慶檔熱映電影《長津湖》中,教會了無數新兵怎麼活下來,自己卻壯烈犧牲的雷公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用顫抖的聲音哼起了這首來自故鄉的歌謠,這一刻,無數人為之淚目。這首歌謠正是已然刻在山東人骨血裡的《沂蒙山小調》,而它的誕生地就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上白石屋村。
《沂蒙山小調》作為最能代表山東的一首歌曲,深植於齊魯大地,它凝聚了軍民的鬥爭信念,又匯聚了沂蒙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簡單的旋律背後傳頌的是艱苦奮鬥、樸實無華的沂蒙精神。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團長袁成隆組織團員李林、阮若珊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上白石屋村創作了享譽國內外的《沂蒙山小調》。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弘揚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自2011年起,費縣依託沂蒙山小調誕生地,以恢復1940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團在此生活時期的村落場景為核心,將上白石屋村建成一個活態博物館。初步形成了以「沂蒙人家」「沂蒙歷史」「沂蒙風俗」「沂蒙物產」「沂蒙聲音」「沂蒙味道」「大眾日報社印刷所舊址」「沂蒙山小調紀念館」等為主題的多個院落群。
2016年該博物館被評為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教學點,也成為臨沂沂蒙紅色教育、黨性教育、紅色研學的重點教學培訓基地。僅今年國慶節期間,就有近10萬名遊客到此地遊覽學習,成為宣傳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陣地。
費縣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全縣共有市縣級以上紅色文化資源點40多處。堅持保護開發和持續發展並重的原則,在保護革命文物舊址的同時,該縣利用革命舊址、遺址,建設紅色旅遊景區景點,構建紅色旅遊發展格局。以《沂蒙山小調》誕生地為中心,依託天蒙景區開發契機,建設《沂蒙山小調》活態博物館;以大青山勝利突圍戰舊址為中心,打造大青山黨性教育基地,開發「重走突圍路」體驗式教學活動,將黨性教育融入到現場體驗中,並成功創建3A級景區;以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工作舊址為中心,打造蘇魯豫皖邊區特委舊址,成功創建2A級景區;積極整合分散式的抗大一分校活動舊址,打造「三同」教育基地,開展以同吃同住同勞動為主要體驗內容的紅色黨性教育;以平息利尖崮反革命暴亂為題材,在利山澗景區打造平息利尖崮反革命暴亂紀念館;以東流民眾自衛反擊戰遺址為依託,打造黨性教育基地,東流戰鬥被譽為開沂蒙山區村民自發抗日之先例,是沂蒙山區老百姓打響自衛抗戰的第一槍!
為了提高紅色文化傳承的貼近性、實效性和參與性,費縣圍繞「紅色 旅遊」,打造「六個一」品牌工程。建設一批紅色教育設施,根據縣內不同地點發生的歷史事件、湧現的典型人物,建設雕塑、紀念碑、壁畫、老城牆、文化展室等不同形式的教育紀念設施,實現教育紀念設施「五進」,即進校園、進機關、進企業、進廣場、進社區(村居)。打造一條紅色傳承線路,以知名戰鬥發生地、軍民融合共建地、紅色文化傳承等單位為點,串起費縣紅色基因傳承線路,體現出費縣紅色文化深厚的沉澱。出版一套紅色文化教材,記錄曾經發生在費縣的大青山勝利突圍戰、費城抗日武裝起義、東流村抗日自衛戰等著名戰鬥,編印一套記錄歷史、普及大眾、觸動人心的教材,作為費縣開展紅色研學旅遊的重點。組建一支紅色傳承隊伍,積極配強各級宣講團,持續吸納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黨史學養厚、宣講能力強的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和百姓宣講員,將紅色基因植入人們心田。拍攝一部紅色記憶專題片,以真實的場景、簡練的語言、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帶領廣大群眾重走革命軍旅路,目前,《血染大青山》已將大青山的抗戰史詩搬上銀幕,反映軍民魚水情的連續劇《沂蒙山小調》和新時代沂蒙精神的《趙志全》也在籌拍當中。開展一系列優撫服務活動,開展重點優撫對象普查,將關愛英雄活動落到實處。
此外,費縣在打造紅色旅遊產品的同時,堅持提升紅色服務,優化宣傳推介方式,培育紅色旅遊品牌。單列資金285萬元用於搭建智慧旅遊雲平臺,專項設置紅色旅遊專版,實現傳統紅色資源與現代信息手段對接,一個軟體了解紅色資源,一部手機走遍紅色景點。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紀偉 通訊員 徐麗 高雲野 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