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五象大橋何時開工(又堵上熱搜去五象)
2023-04-13 03:43:53 4
這兩天,五象新區因為南寧大橋封閉施工又上熱搜。
不少機動車為了正常抵達五象,需採取繞行五象大橋、良慶大橋等「迂迴戰術」,周一早高峰的五象大橋也就此經歷難得一見的堵。
不得不感慨,作為青秀區和五象新區之間最重要的過江橋梁,南寧大橋日常交通壓力之大。
01
封閉施工8天,電驢享「特殊待遇」
11月11日,南寧交警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關於南寧維修施工實施臨時限制交通措施的通告》。
通告顯示,為確保南寧大橋伸縮縫更換維修施工順利實施,保障橋梁道路交通安全暢通,從2022年11月18日23:00至2022年11月27日6:00,需對南寧大橋實施機動車道全封閉施工,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繼續保持通行。
▲通告截圖(圖源:南寧交警官微)
這也意味著,在這將近8天的時間裡,從青秀區進入五象新區,機動車須繞行,但電驢、騎行、步行可正常通行。
交警也給出一些通行方案,如柳沙、琅西、平樂大道以西的居民可繞行五象大橋、英華大橋;琅東、鳳嶺、平樂大道以東的居民可繞行那安快速路、良慶大橋、青山大橋等。
11月21日,也就是南寧大橋封閉施工後的第一個周一,為了提高非機動車的通行效率,南寧交警還「貼心」地臨時拆除部分施工圍擋,引導非動車到橋面主車道通行,電驢享受到難得的「專用車道特殊待遇」。
而距離南寧大橋最近的五象大橋,也因此承擔了主要的交通壓力,橋上、柳象路堵成狗。
一些「暴躁」的車主,堵在橋上半個小時不到就崩潰了。
▲朋友圈截圖
百度地圖路況監測可見,早高峰、晚高峰兩個時段,五象大橋、青山大橋已經「紅」成一片,南北兩側上橋下橋的路段也是非常擁堵。
▲擁堵路段顯示
平時一直吐槽南寧大橋堵,但這個時候,估計很多人都在懷念正常通車的南寧大橋。
02
去五象新區,確實不止一座大橋
十七年前,南寧提出「十一五」期間城市建設「西建東擴、重點向南」的發展戰略,將五象新區建設提上日程。
2006年,隨著五象大道工程開工,也標誌著五象新區時代正式拉起帷幕。
但想要加強邕江南北之間的聯繫,實現人口快速流動,跨江大橋起到的作用非常關鍵。
目前,在邕江五象新區段長達26公裡的江岸線上,已經建好五象大橋、南寧大橋、良慶大橋、青山大橋、三岸大橋、龍崗大橋六座跨江大橋,解決了五象新區與青秀區、其他城區之間的交通障礙,對便利居民出行有積極意義。
實際上,早於五象新區開發之前,部分大橋已經投入建設。
如2004年3月29日,南寧仙葫大橋(後更名為南寧龍崗大橋)正式開工,2008年投入使用。
三岸大橋的「服役」時間最長,1998年11月建成,到現在已經通車24年的時間。
南寧大橋2004年12月動工建設,2009年9月21日建成通車,也成為五象新區距離主城區最近的一座跨江大橋。
▲南寧大橋(航拍:鍾祖年,後期:曾俏)
五象大橋很容易給人造成誤解,以為是進入五象的第一座跨江大橋,其實不然。
2012年10月21日,五象大橋開工建設,2014年9月1日通車,比南寧大橋足足晚了5年。
良慶大橋2013年10月26日動工,2016年4月30日投入使用;青山大橋2014年12月28日動工興建,2017年5月1日通車。
▲良慶大橋(航拍:鍾祖年,後期:曾俏)
▲青山大橋(航拍:鍾祖年,後期:曾俏)
理論上說,通達五象新區的跨江大橋並不少。
雖然全部直連青秀區,但對接片區不同,承載的交通壓力也不同。
五象大橋、南寧大橋主要解決西北來向(主要是竹溪大道、青山路)至五象湖、總部基地的交通問題,也是進入五象人口密集核心區最近的兩座大橋。
良慶大橋、青山大橋主要承擔東協商務區至蟠龍、良慶板塊之間的聯繫。
▲良慶大橋(航拍:鍾祖年,後期:曾俏)
三岸大橋、龍崗大橋則是三岸板塊、仙葫進入邕寧關鍵橋梁,但三岸大橋不能直接下橋,運力有限。
▲三岸大橋(航拍:鍾祖年,後期:曾俏)
隨著五象城區建設日新月異,樓盤交付入住人口增加,商業、產業發展帶動人口頻繁流動,這些橋也明顯不夠用了。
尤其是南寧大橋,這些年更因為上下班擁堵頻繁上熱搜,一度成為南寧人飯後談資的老話題。
繞路通行也不是不行,但五象太大,加上飆漲的油價,每天多走幾公裡,一個月就是大幾百油錢,換誰都心疼。
南寧大橋封橋維修後,幾乎所有的車流量都湧向五象大橋方向,柳沙片區地勢多坡,城區道路偏窄,堵,真的一點都不意外。
03
給南寧大橋減壓,新橋建設呼聲大
南寧大橋越堵,大家對新橋規劃建設分流交通壓力的呼聲就越大,紛紛在人民網留言板上建議在南寧大橋和良慶大橋之間再建一條新的跨江大橋。
其實,在官方文件理,對新建跨江大橋的規劃推進動作一直沒有停下。
早在2015年,蟠龍控規顯示,擬在南寧大橋和良慶大橋之間,建設一條「青秀路—五象大道越江通道」,穿過青秀山,跨過邕江,打通體強路和青秀路,也就是坊間經常討論的「體強大橋」。
▲2015年蟠龍片區規劃(圖源:南寧自然資源局)
但由於青秀山天然阻隔因素,加上隧道下穿技術因素,還有青秀區核心保護區、軍事控制區等影響,導致「體強大橋」長期無法從規劃變成現實。
2022年6月,南寧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一條《非機動車跨江大橋專用橋梁設計》招標信息,該規劃工程項目位置正好和之前的「體強大橋」的規劃吻合,但卻是一條僅限電車、行人通過的「慢行道」,無法緩解南寧大橋早晚高峰擁堵的情況。
今年8月,南寧市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又發布一則《那黃大道北延長線工程(五象大道-銅鼓嶺路)設計招標計劃》,採購內容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含概算)施工圖設計(含預算),預算金額約3400萬。
該招標計劃一出來,有自媒體解讀為「那黃大橋」,且提及的工程距離良慶大橋僅1公裡左右,如果要直達銅鼓嶺路,意味著仍要採取下穿隧道技術,工程難度不可謂不大。
▲那黃大橋走勢示意圖
其實,無論是「體強大橋」,還是「那黃大橋」,都是針對南寧大橋交通擁堵情況提出的分流方案,只是目前規劃尚未拍板,還有待官方正式文件通報。
針對南寧大橋擁堵的問題,官方也提出不少解決措施。
一是打破五象大橋、南寧大橋之間的交通瓶頸,利用五象大橋分流,提高南寧大橋的通車效率。
二是打造「三橫三縱」交通路網,如升級改造南寧大橋和荔濱大道的立交橋升級改造,解決青山路轉彎擁堵問題,進一步緩解南寧大橋的通車壓力。
04
五象不是「候鳥」城區!
近年來,儘管五象新區已經發展相對完善,引進各種優質的市政配套、教育、商業,以產業帶動城區經濟發展,但還是被吐槽為「候鳥城區」。
早間上班高峰期,人們從南寧大橋、良慶大橋、五象大橋等跨江大橋開車駛入五象新區;下班的時候,又開車駛出五象,存在明顯的職住不平衡。
和其他城區相比,五象新區確實不能在人口上取勝,但一個從0到1成長型新區,五象新區的變化是驚人的。
以大沙田、蟠龍、五象湖、龍崗西為代表的居住板塊,早就打破「五象沒人」的謠言,夜間亮燈率高到驚人,新交付樓盤入住率也很高。
▲南寧五象湖板塊亮燈率
總部基地寫字樓空置率每年都在下降,五象新區「築巢引鳳」,打好產業基礎,吸引不少優質企業進駐、人才進入。
官方數據顯示,中國(廣西)自貿區設立三周年以來,截至2022年7月,累計進駐企業7.6萬家,是設立前的20倍,其中,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57家,涉及金融、房地產、製造業等行業領域。
▲南寧總部基地
這也是五象新區辦公人群較為密集的驅動原因。
商業方面,宜家、五象萬象匯等人氣商業地標開業,真正把人「帶進」五象。
還有前不久火爆南寧的「楞塘村夜市」,還引發了一股現象級夜市人氣熱潮。
誠然,隨著五象新區發展節奏加快,原有的交通布局會面臨「超負荷」運轉的壓力,喜的是五象不缺人,憂的是堵在路上的時間太難熬。
眼下,估計大家都在等待27日南寧大橋「解封」,這樣,不必堵在五象大橋上無可奈何,也不用心疼油費。
而南寧大橋的堵,也終有辦法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