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是什麼時候被滅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是怎麼滅國的
2023-04-02 06:15:03 1
男人的工資意味著他要承受屈辱的重擔,他決心要堅強。這個成語的典故與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踐有關。103010年記載:「越王勾踐,反其國,而苦其心。他把膽放在座位上,一坐下就舉起膽,飲食嘗膽。」越王勾踐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勾踐率軍攻吳,在開賽之戰中擊潰了吳軍主力。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越國軍隊攻破吳國都城,迫使吳國的夫差自殺。勾踐能滅吳霸,帶兵過淮河。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南)與齊、宋、晉、魯諸王會盟,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的霸主。
值得注意的是,越王勾踐之所以竭盡全力,是因為以前的吳國太強大了,越王勾踐一度被囚禁。春秋末期崛起的吳國,不僅打敗了齊國這樣的強國,還在白駒之戰中攻破了楚國的都城,稱霸中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末期,吳國連續輸給齊國和楚國。為什麼最後被嶽消滅?
一個
首先,吳的疆域位於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南,太湖一帶的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的核心。吳的都城前期在梅李(今無錫梅村),後期在吳(今江蘇蘇州)。它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在吳國的合律、夫差時期達到頂峰。春秋末年,楚國在白駒之戰攻破楚國都城,富教之戰南敗越南,愛玲之戰北敗齊國,黃池會盟晉國。然而,如此強大的吳國在春秋末期被越國消滅了。原因如下。
一方面,吳國有機會消滅越國,但吳王夫差沒有消滅它,這給吳國留下了嚴重的威脅。公元前494年(福查二年),吳王調兵伐越,在福角大敗越軍,終於報了姑蘇之敗的仇。這一仗,越王勾踐不得不帶著五千甲兵躲進會稽山。在這種背景下,伍子胥等人規勸五福查王集中力量,徹底消滅勾踐。
二
但吳王夫差是婦人之仁,接受了越王勾踐的請求,退出了吳國。此外,面對越王勾踐的假投降,吳王夫差逐漸忽視了越國背後的威脅。在地理上,越國就在吳國的南面。如果不徹底解決越國,吳國在北方與齊晉爭霸時,將完全有被越國攻擊的危險。因此,在作者看來,吳王夫差放棄徹底滅越的機會,成為其滅亡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吳王夫差專注於與中原大國爭霸,導致後方空虛,兵荒馬亂,這也是吳國被越國消滅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489年(夫差七年),吳王夫差聽說死後,群臣爭權奪利,新建立的君主年輕力壯,無力回天,於是北伐齊國。伍子胥勸諫說:「現在越王勾踐準備報復吳國,吳國不要起兵討伐齊國,這就給了越國可乘之機。」但吳王夫差不聽,北伐齊國,在夷陵之戰中破了齊國。公元前487年(福查九年),吳國也乘勢討伐魯國。
三
之後伍子胥多次勸諫,漸漸激怒了吳王夫差,於是給了伍子胥一把劍自殺。對此,在筆者看來,伍子胥的自殺無疑是吳國的巨大損失,讓吳國的有識之士感到良心不安,導致了吳國的異化。在sp中
值得注意的是,當吳王夫差北上與晉國等其他大國聯手時,越王勾踐攻打吳國,俘虜了他的太子朋友。吳向夫差報告失敗,吳王怕有人走漏消息,讓邦聯諸侯聽到消息,於是在帳前砍殺七人。結果,焦急的吳王夫差趕回吳國,被嶽打敗。公元前478年(福查十八年),越國更加強大。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在大澤打敗了。
四
終於在公元前476年(福查二十年),越王勾踐再次徵服了吳國。所以,和夫差的軟心腸不同,勾踐並沒有給夫差太多喘息的機會。一年後,越軍成功地包圍了吳國的首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想把吳王夫差流放到董永,並給他幾百戶人家居住。對此,吳王夫差說:「我年紀大了,不能侍奉越王了。我後悔沒有聽子旭的話,把自己弄成這樣。」於是自殺身亡。吳王夫差自殺後,越王勾踐成功滅吳。對此,在筆者看來,吳王夫差與齊魯楚晉這樣的大國徵戰多年,導致吳國士兵十分疲憊。再加上吳王夫差除掉伍子胥等忠臣,使得吳國無人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
結果,由於內憂外患,吳國最終被越國消滅。勾踐滅吳後,躊躇滿志,以夫差為榜樣,穿過吳挖的漢溝,北過淮水,在徐州與齊魯諸侯會師,向周進貢。周元王讓人把肉給勾踐,並承認越王是「伯」(霸王)。此時越南的疆域已北過淮水,與魯接壤,東起寧波入海,南至紹興諸暨溫州,西至江西鄱陽湖。所以很明顯,越王勾踐能夠成為春秋時期最後的霸主,而當時的越國也成為不輸於晉、齊、秦、楚的大國。但可惜的是,越國在戰國中期被鄰國楚國滅掉,所以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