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環境變化挑戰,推動外貿高質量發展
2023-04-02 12:40:57 7
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複雜的變化,反全球化思潮湧動,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不斷上升,給世界經濟貿易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傳統的外貿發展模式遭遇瓶頸。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廣東的外貿增長由之前的穩定增長轉變為波動性增長,2009年至2017年進出口年平均增長6.4%,與2000年至2008年平均年增長19%的增速相差甚遠,也低於同期的經濟增長幅度,外貿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下降。當前,廣東外貿增長弱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弱於全省整體的經濟增長,外貿形勢面臨嚴峻挑戰。
面臨國內外貿易發展環境變化的挑戰,廣東應該積極推動外貿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應型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優勢轉變。
加快外貿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外貿高質量發展是建立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基礎上的發展,以質量為本、效益為先。外貿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進出口產品質量標準高、安全標準高、技術含量高,出口產品的國內附加值高、自主品牌和優勢品牌多,出口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高,出口企業綜合國際競爭力高,貿易結構合理,貿易環節成本低、效率高、便利化程度高。外貿轉型的路徑主要有:外貿結構整體由低端市場向高端市場突圍,出口產品價值鏈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突圍,高新技術產品由仿製向創新突圍,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突圍,製造業向生產性服務業突圍,穩定貨物貿易、突破服務貿易。具體措施包括:努力建設好外經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通過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加大對企業研發活動及技術升級改造支持力度;支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鼓勵企業加快技術與產品創新,增強自我轉型的內生動力;建立一批出口產品質量檢測公共平臺,支持外貿企業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加大對企業國際營銷和售後服務支持力度,提高企業服務終端客戶的能力;建設一批重點會展平臺、內外貿結合商品市場、電子商務平臺和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為企業開展進出口業務提供優質可靠的專業服務。大力培育和推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採購貿易等外貿新業態,不斷加大對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的扶持力度,支持試點企業完善線上服務平臺、創新商業模式和整合供應鏈,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拓市場提供集成服務。
加快外貿發展主要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廣東外貿的優勢長期依靠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三大傳統要素數量的持續增加來實現,是一種典型的要素數驅動型的外貿發展方式。隨著資源約束不斷增強、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趨降,要素數量增長驅動型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需要轉向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驅動的發展模式。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組織的體制機制創新來實現。科技創新需要加大科研投入,發揮科技人員和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快科技成果的運用和轉化,完善創新的激勵機制,形成創新激勵文化,為科技創新提供持續性的動力。通過科技創新形成產業優勢,通過產業優勢形成出口外貿優勢。廣東的專利授權量、國際專利申請量均居全國首位,技術自給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也走在全國前列;在金融科技方面已經形成優勢,可以為金融服務貿易提供廣闊的空間。廣東應該加快通過自主的研發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推動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突圍,打破發達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的壟斷;以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兩化融合」為主線,將傳統的生產車間和生產流程改造成為智慧工廠與智能生產,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經營效益,增強廣東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鼓勵製造業在研發服務、生產服務、信息服務等環節加強與服務業的對接,更好地發揮服務業對智能生產的促進作用。
加快外貿發展由成本、價格優勢向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近年來,廣東各類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快速提高,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和市場份額逐步被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替代,一部分產能被轉移到我國中西部省市;在高端製造業領域,發達經濟體的「再工業化」戰略對廣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則形成了較強的擠壓效應。面對挑戰,廣東應該改變過去依賴低成本、低價格形成的國際競爭優勢,轉向依靠技術、品牌、服務、配套等多方因素形成的綜合的國際競爭優勢,形成產品、產業、企業等全面向上突圍的態勢。目前,廣東在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和人力素質等方面正在形成新優勢。廣東在重大技術裝備研製、設計和成套能力方面發展迅速,自主創新能力及品牌影響力不斷加強,並形成了核電、風電等新能源發電設備、船舶製造與海洋工程裝備、航空工業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汽車產業、智能製造裝備等七大高端裝備產業體系,正在形成綜合優勢。傳統勞動密集型的優勢產業仍然可以通過轉型升級向微笑曲線兩端實現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