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孫中山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
2023-04-02 16:01:27 3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日,不僅是為了銘記孫中山先生對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貢獻,也是緬懷他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下面的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請您參考。
↓↓↓點擊獲取「孫中山」相關內容↓↓↓
★讀孫中山有感★
★孫中山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歷史貢獻★
★孫中山的理想與奮鬥圖片展心得體會★
★三年級語文孫中山破陋習知識點★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1
孫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首舉徹底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帝制」。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在中國近百年人權思想史上,孫中山的人權思想無疑是一座重要的裡程碑,上面深深烙下了民權主義的印跡,反映出近現代中國人權思想的曲折歷程和艱難險阻,孫中山的人權思想是民權主義的,而不是人權主義的。這一點決定了孫中山人權思想在本質上是集體本位主義的。集體本位主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始終佔主導地位。與之相應,孫中山的民權主義的人權思想自形成以來便一直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時期發生著不同程度的影響。以人權主義為標誌為旗幟的人權思想在本質上是個人本位主義的。個人本位主義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始終處於下風,與之相應,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研究孫中山的人權思想,不能不在總結近百年人權思想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重新認識孫中山思想的實踐價值和理論意義。當代中國固然需要研究和宣傳民權主義,但更需要認識倡導人權主義。
就民權和人權的觀念而言,孫中山最早接受的是民權觀念的影響。在其民權主義理論形成過程中,起先人權是被包含在民權之中的。他在針對封建君主專制主義制度進行批判時所討論的大量問題既是民權問題,也是人權問題,由於民權和人權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且在含義上有交叉和相同的方面,所以孫中山乃至近現代許多思想家在探討民權問題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不同程度上論及人權問題。孫中山對人權問題的探討既有自覺的一面,也有不自覺的一面,孫中山對西方民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觀念作過大量的介紹和宣傳,此種介紹和宣傳最終是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民權主義綱領服務的。
孫中山認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中國的舊道德,是我們民族「固有的精神」。這些自然是應該恢復的。除此以外,「還有固有的智能也應該恢復起來」。所謂智能,在孫中山眼裡就是知識和能力。他指出:「我們今天要恢復民族精神,不但是要喚醒固有的道德,就是固有的知識也應該喚醒它。中國有什麼固有的知識呢?就人生對於國家的觀念,中國古時有很好的政治哲學。我們以為歐美的國家近來很進步,但是說到他們的新文化,還不如我們政治哲學的完全。中國有一段最有系統的政治哲學,在外國的大政治家還沒有見到,還沒有說到那樣清楚的,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段話。把一個人從內發揚到外,由一個人的內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無論外國什麼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都沒有說出,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的知識中獨有的寶貝,是應該要保存的」。他指出中國政治落後是因為受外國的政治經濟壓迫,而推究其根本原因,還是由於中國人不講修身。「不知道中國從前講修身,推到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這是很精密的知識,是一貫的道理。像這樣很精密的知識和一貫的道理,都是中國所固有的。我們現在要能夠齊家、治國,不受外國的壓迫,根本上便要從修身起,把中國固有知識一貫的道理先恢復起來,然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才都可以恢復」。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誡國人要注意自身的修養。必須指出的是,孫中山對儒家那套修齊治平的理論雖十分推崇,但也主張向西方學習。他說:「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但要改變中國的現狀,建立起共和國,首先要起義,推翻帝國主義,建立起民國主義。
孫中山要奪取政權,就必須締造一個革命黨,這是一切企圖走暴力革命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人們年遵循的常識。具有暴力主義傾向的孫中山從革命初期就一直努力組建革命黨,並逐漸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努力提高黨的地位,在黨與民的關係中,起初黨在理論上從屬於民依附於民,黨權在民權之下,這在孫中山早期思想中是確切無疑的。但是,隨著革命鬥爭形勢的激化,兵權日益顯得重要。「革命之志在獲民權,而革命之際必重兵權」。所以孫中山開始投身民主革命。
孫中山在1879年11月投身民主革命,1894年11月,孫中山從上海去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為誓詞。1905年8月創建同盟會與改良派作鬥爭。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黨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被採納為同盟會綱領。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同盟會的成立,有力地促進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接著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最後推翻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國。1919年8月,孫中山委派胡漢民、朱執信、廖仲愷等人在上海創辦《建設》雜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理論。10月,宣布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主持了大會。大會透過新的黨綱、黨章,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選出有中國共產黨人參加的中央領導機構。在大會透過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孫中山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充實了反帝反封建的內容。1924年10月在鎮壓廣州商團叛亂後,應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國事,終因積勞病劇,於次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曾說過「革命」「共和」「平等」「自由」「民權」等都是中國古已有之的東西,不過被後人遺失了。現在我們要推翻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統治,建立共和的民主國家,就是要恢復這些固有的思想觀念。如此看來,孫中山雖然沒有對「國粹」下一個定義,但綜觀他的全部著述,其「國粹」觀是相當廣泛的,指的是一切傳統民族文化的精華,一切符合民主革命事業需要和時代發展要求的思想傳統。
我們從孫中山的事跡中知道,孫中山是中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了改
造中國耗盡畢生的精力,在歷史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在政治上也為後繼者留下珍貴遺產。在我們眼裡,孫中山為求得民族獨立和國家繁榮富強奉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2
孫中山先生產生於他那個特定的時代,又給了他那個特定的時代以深刻影響。孫中山先生生活在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葉,那時我們歷史悠久的祖國遭受著帝國主義列強的野蠻蹂躪和侵略,中國人民遭受著封建制度的腐朽統治和壓迫,中國的民族獨立受到嚴重侵害、主權不斷喪失,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不願意忍受奴役和壓迫的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在苦難中覺醒,奮起反抗,向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抗爭。孫中山先生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青年時代,孫中山先生目睹中國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地,產生了強烈的愛國激情和極大的民族義憤,萌發了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形成了改變中國和中國人民命運的堅定信念。從1894年創立興中會起,孫中山先生為了「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全身心地投入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的革命事業,奔走於海內外,聯合各方力量,建立革命團體,從事宣傳鼓動,發動武裝起義。孫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高舉實現民族獨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幟,領導創立中國同盟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孫中山先生組織領導和他的革命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從而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譜寫了古老中國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篇章。這是孫中山先生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建立的最具歷史意義的偉大功勳。
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終與時俱進。孫中山先生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以「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自己的座右銘,強調要「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眾長,益以新創」。孫中山先生注重學習世界上的先進知識和有益思想成果,並希望結合中國的實際用來改造中國。孫中山先生十分關注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範圍的傳播,敏銳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變革的重要影響,毅然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先生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3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孫中山先生也始終把中國共產黨人當成自己的親密朋友。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拓前進,取得了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中國的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深刻變化。撫今追昔,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令他憂慮重重的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令他念茲在茲的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他魂牽夢縈的中國現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前景已經展現在我們面前。
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很不平衡,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繼續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我們要銘記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輩振興中華的夙願,繼續把幾代中國人為之吶喊、為之奮鬥、為之流血犧牲的民族復興偉業推向前進。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積極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積極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大力弘揚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鞏固和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廣泛凝聚中華民族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
我們要堅定不移地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努力構建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共同創造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美好未來。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4
當公元1840年帝國艦炮無情駛來的那一刻,皆已物是人非,往昔的「東亞巨獅」已流落為列強口中的「東亞病夫」,一次次戰火硝煙,一次次傷痕累累,一次次動蕩不安。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民族」之所願,安在?山河飄搖,法治不昭彰,「民權」安在?生民塗炭,經濟凋敝,「民生」之所願,安在?難道歷史之輝煌不會再現?
什麼是真正的有血性的中國人?鐵骨錚錚,至死不渝;同心協力,眾志成城。歷史雖已悄然逝去,但其精神不朽不敗。憑藉著祖先們留下來的寶貴精神,國人又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為復興中華而努力,為太平盛世而勠力同心。歷史是如此的相似,每個時代都不缺乏產生英雄的土壤,而這個時代賦予英雄的責任也更沉重。
孫中山,生於1866年的晚清,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的孫中山就有很大的志向和抱負,勵志有所作為,並為天下蒼生而奔波。為此,他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之路,並為此而操勞一生。
百年天地轉,地覆天翻慨而慷。實現先生遺志,弘揚中山精神,復興中華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促進海峽兩岸合作和統一,構建全球華人共有精神家園,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是復興中華的精神要義,是全體華夏兒女的共同目標。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中國夢」有它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華夏兒女千百年來的期待,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必然,具有頑強的堅不可催的生命力和爆發力。了解「中國夢」的歷史與當代,深刻銘記苦難與屈辱,才能使我們更加踏實地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更有信心地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是當代中華民族復興理想的最新宣示,它不僅是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奮鬥目標和幾代中國人夙願的凝結,也是對振興中華當代價值的新詮釋,是引領中國前進的航標,「人類進化,世界大同。」繼承和發揚載之身先士卒,為圓夢中國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銘記歷史,終究會走出一條大道如虹。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5
5想必大家都認識我們的民族英雄孫中山吧?要知道,他可是我的偶像哦!
我們的民族英雄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是偉大的「中華民國國父」,他是我們中國最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為中國獻出了一生的心血和畢生的精力,這不得不讓人所折服,現在的中山市之所以叫做中山市,也是為了紀念我們這個偉大的國父。
我佩服孫中山的忍辱負重。袁世凱為了他自己的利益,與孫中山爭奪總統,孫中山了大益舍小利,讓位於袁世凱,讓我敬佩不已。
在孫中山的諸多優點中,我最佩服孫中山的志存高遠,他從小就很關心國家政治,關心國家的歷史,自稱「洪秀全第二」。果然,長大以後,他成立興中會,在孫中山的領導下,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創建了中華民國。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家。他的鬥爭精神感染了我們每個人,讓我們每個人都明白,被統治並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你沒有勇氣去開拓新道路,沒有勇氣反抗。
這就是我敬佩的孫中山,他勇於反抗,勇於開拓新的道路。我,敬佩他!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6
這個讓人刻骨銘心的名字,這個改變了中國命運的為人,深受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敬仰。
孫中山誕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孫家沒有自己的田地,完全靠租=種人家的耕地來維持生計,為了養家餬口,父親還當上了更夫,這樣可以多掙幾石穀子。可是,就是這樣一年四季沒日沒夜的工作著,可是孫家的生活還是十分艱苦,一年到頭大部分日子裡,他們只能吃番薯來填飽肚子。
這個家庭,是苦難深重中國農民家庭的縮影,平凡而又特別的普通。而在這個普通的家庭中,出了一個不普通的兒子。孫中山從小就勤奮好學,特別喜歡思考。他在5歲的時候,就和姐姐上山割草,他好奇的問:「姐姐,村上中稻穀的人有的為什麼吃不上米飯,只能吃白薯?而不種地的人卻能有米飯吃呢?」姐姐搖了搖頭。在他7歲時,就給別人家放牛,這也就減輕了父親的負擔。
孫中山長大後,又回到了村裡,對教育,修路,防盜,街燈,醫療公共事務非常關心,積極參加鄉政的改良後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當了臨時大總統,對國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雖然,孫中山先生已經逝世已快90年了,但他的愛國的情懷和為中華奮鬥的精神我們一定會牢牢記住。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7
從封建專制到民國
1911年10月10日,它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筆,後代史學家稱之為「辛亥革命」。這一天,是清王朝最後的喪鐘,亦是民國建立的序幕。
自十八世紀以來,西方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改革,尤為顯著的是英國的「工業革命」。相反,中國——曾經的世界強國,因為「閉關鎖國」,此消彼長之下逐步走向衰敗。
自鴉片戰爭起,中國飽受其辱,持續近一個世紀。清王朝是無能的,「閉關鎖國」致使中國軍事力量逐步衰退,朝堂上結黨營私,官場腐敗,人民唉聲載道!清政府與列強籤諸多不平等條約,「租借」了無數國土,又賠償無盡白銀,喪權辱國,此等苟活何日才能結束?
國運之艱難卻又孕育出了一批真正雄健國民。其中,對中國國運轉變做出巨大貢獻者,有一位長期以來不懈努力的革命家——孫中山。
他的選擇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省象山縣翠亨村。1879年,赴檀香山。在長兄資助下,較為系統接受西方教育。
1883——1885年,中法戰爭,中國勝利卻依舊賠償。清政府本質浮現在年僅20歲的孫文面前,於是反清創共和,資產治國的思想誕生在孫文腦海。1894年,孫文上書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主張,未被採納。
加上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前車之鑑,孫文自知清政府已經無望,於是決心以革命之力推翻清政府。
此後四十年時間,孫文先生投身革命,直至死去。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2年,民國成立,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
1920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成立國民政府。
1922年,孫中山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1925年,孫中山逝世。
孫中山與袁世凱
1912年,孫中山擔任總統,但但治國之路漫漫,非一日之功。且孫文名為總統,實則並未掌握實權。在袁世凱暗自施壓下,被迫辭職,讓位袁世凱。
袁世凱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見風使舵。早年參與戊戌變法,為了保命升官,向慈禧告發光緒帝,升至公布右侍郎。後來,憑自己膽略成為北洋軍首腦。
袁世凱上位後,並未實現共和,反而與日本勾結,賣國求榮,籤下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說之為「竊國大盜」也不為過。同年,袁世凱復闢,終是在舉國聲討下,宣布取消帝制,復闢失敗。
袁世凱死後,國內動蕩不安,北洋軍閥混戰,中國再次進入動蕩時期。
出師未捷身先死
自北洋軍閥混戰以來,本就薄弱的國力耗竭,逐步空襲。由國民政府領導的北伐也已開始。北伐中,因陳炯明叛亂,不得不中途結束。此時,孫接受共產國際和中共的幫助,並歡迎李大釗等共產黨人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孫中山積極準備北伐,於1924年五月,在廣州建黃埔軍校。
1925年3月12日,孫文先生逝世。舉國皆悲,為了革命,蹉跎了時間,犧牲了身體,浪費了光陰!北伐尚未成功,孫文先生便已逝世。此情此景,多麼像1700多年前的諸葛亮,年近半百,就已逝世,北伐僅半,就已歷史!只給後人留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歌!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孫文先生在逝世前仍放心不下革命,至死前仍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崇高的理想,四十年的實踐,死前的語錄……「國父」一生正義凜然,雖然僅代表資產階級,但他浩氣長存,名垂青史,留下世間讚譽!
我想,中山先生肉體已逝,但精神不朽,受四海尊敬!
就是這樣一位推崇自由、民主的革命戰士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國父」之稱名副其實!
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5周年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 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有感600字左右五篇
★ 2021年度黨建工作總結5篇
★ 2021年黨建年終工作總結匯總5篇
★ 宋慶齡個人觀後感800字5篇
★ 2019最新觀看新中國成立建國70周年生活變化感悟心得體會5篇
★ 關於內部控制學習心得體會範文
★ 參觀辛亥革命紀念館有感600字左右五篇
★ 2019新時代青年的心得體會,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