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多少分鐘,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好看嗎
2023-04-02 09:41:02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多少分鐘,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好看嗎
書和老版電影都誕生在我出生之前。少年時代我看了書和電影,具體內容已經非常模糊,打包記憶的印象就是戰爭中犧牲了5個漂亮的女兵,其中一個是被黑暗的沼澤吞沒了。這還讓我留下點心靈創傷,踩到帶草的軟泥就覺得是沼澤……
不久前重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特別吃驚,作者鮑裡斯·瓦西裡耶夫的敘事節奏和語言十分接近當代風格,完全沒有那個年代容易出現的大段的場景描述,而是直接就進入了故事,且語言簡練、幽默。尤其開頭,充滿了現代幽默元素:戰爭時期,171駐地的準尉瓦斯科夫跟上級抱怨,下屬們不是酗酒就泡妞,能不能來一批像樣的士兵?上級說好,就給你來一批不酗酒也不泡妞的。三天以後,瓦斯科夫高高興興地到門口迎接新兵,結果一看就碉堡了,果然不酗酒也不泡妞,因為——來了一批女兵。接下來的日子,女兵們成天嘰嘰喳喳、愛美又愛笑的,還抱團成天嘲笑他這個呆萌大叔。瓦斯科夫的心情簡直糟透了,還能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當女兵們麻利地擊落了來襲的敵機,瓦斯科夫還沒來得及表揚這群他原以為嬌滴滴的姑娘,女兵就不顧命令地擊斃了敵機上跳傘下來的逃生者,瓦斯科夫氣瘋了,這群女人簡直是沒法管啊。
就是這樣一支看似很對立的隊伍,由瓦斯科夫代領5位女兵去執行一個任務——在敵軍必經之路狙擊兩個來探路的德國敵兵。任務本來並不複雜,6比2也勝券在握,但沒想到,他們遇到的敵兵是16個。於是,瓦斯柯夫上尉與五個女戰士與德軍在荒原、沼澤、叢林中展開了殊死搏鬥……小說的靈感來自於衛國戰爭發生的一個真實事件:5個士兵為抗擊德軍進入沃比湖畔而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主人公的原型本為男兵,而作者有意把男兵改成了女兵,讓敵我雙方的對比更加強烈。
回顧一下自小說到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被不斷點讚的歷程。1969年,瓦西裡耶夫創作的《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在蘇聯《青春》雜誌上發表,在蘇聯讀者中產生極大的轟動。1972年,這部遭遇街談巷議的中篇小說被導演斯坦尼斯拉夫·羅斯託茨基搬上銀幕,為本國及世界所矚目,獲得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奧斯卡提名和全蘇電影節大獎。瓦西裡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這部作品榮獲蘇聯國家獎金。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5版)公映前,我困惑這樣已經享有巨大讚譽的名著該怎麼拍電影,結局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對於只要稍微讀過幾本書經典的觀眾,簡直沒有任何懸念可言。更何況,如《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不僅小說著名,1972版斯坦尼斯拉夫·羅斯託茨基拍的電影更有名。在雙重名著的壓力之下,新版還能拍成什麼樣呢?照搬?沒意思。創新?對《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飽含深情的老同志們不答應。諸如一個介紹一個的人物出場方式,於當代電影語言表達來說比較落後;狙擊中因膽小而死的女兵,發展軌跡也似乎處理得過於簡單。
難解決的問題不止這一個,這也是我在少年讀書時候完全意識不到的問題——《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裡落後的戰術,得知6比2變成6比16的時候,應該迅速調整戰略,改狙擊變為撤退,回去準備大隊人馬準備伏擊,而非正面相遇以卵擊石。當然,準尉瓦斯科夫決定把敵兵引開逼他們繞路,給他以為會等到的救援留出時間,裝作伐木工遊泳後,這點也做到了,雖然沒被敵軍集體掃射實在是幸運,這時候撤退也來得及,既做到了偉大,也實現了安全。但是瓦斯科夫還不撤,他的勝利就是要拖住敵軍到最後一秒。所以,5個女兵的死就成了必然。這種戰術在今天的戰爭理論來看簡直不可思議,我以為,如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5的劇情主脈絡不能改變,那麼至少要花點功夫在為什麼一定要把敵軍在半路幹掉的鋪墊上。
但是沒有。《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5我看過之後,發現什麼改變都沒有。連劇本似乎都是一樣的,甚至借鑑了1972版人物回憶時有個浪漫小屋的設置。整部電影只是更新了跟技術有關的東西,畫面變得漂亮和鮮豔了,雖然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卻似乎並沒有新意。
我曾跟我的老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任遠求教1972版,任老師說,電影要呈現的就是戰爭的殘酷和瓦斯科夫們的犧牲精神,包括如實反映戰爭時決策者在思想、戰術上的落後和局限性,而這些也是對照今天才能看出來,不然進步何用?客觀看待歷史,包括那個時代的一切。
如此,2015版也是秉承了同樣的思路。所以,所謂用正確的姿勢看《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5,就是接受它高度忠實了原著,忠實表達了那個時代所發生的真實的故事,來祭奠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蔡袖/文)